如果你是一位全職的 Uber 司機,每週要工作多久才能好好的生存下來?
關於這點《金融時報》做了一個遊戲 The Uber Game,讓你扮演 Uber 司機,同時有兩個難度的模式可以選擇。簡單模式內,你居住於舊金山,信用良好;困難模式中,你甚至無法負擔舊金山的房租,居住在較偏遠的地方,信用破產。
The Uber Game 一點都不陽春,透過簡單的選擇,你能夠了解到 Uber 司機所面臨到的問題,包含為了領到額外 180 美元的激勵收入,必須要在五天內完成 75 次載客。與其說是激勵,不如說是 Uber 在精密計算過後,讓許多司機超時工作的甜美毒藥。為此,你錯過了與朋友的聚會、犧牲了休息時間,甚至必須要睡在車上以維持收入。
而《金融時報》的遊戲 The Uber Game,則採用真實的 Uber 司機數據,意思是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背後都有真實的案例。
遊戲開始囉:你有兩個小孩要養,每週有 30,000 元債務
我們就從簡單模式開始就好,我們是身處舊金山的 Uber 司機,有兩個小孩要養,每週還有將近 30,000 元台幣的債務需要償還。
你在周一起了一個大早,接到了第一筆來自「Chris」的訂單。到了目的地之後,卻遲遲不見人影,你打了一通電話給他,接著跑出選擇:
1. 催促他
2. 請他慢慢來沒關係
在這兩個選擇內,有兩個小陷阱,選擇「催促他」你可以省下更多時間,不過可能會影響你的「司機評價」,當評價低於 4.6 將影響你的接單量;選擇「請他慢慢來」,將會影響你的時間,讓你無法在時間內做到指定的金額。
很難選,這就是 Uber 司機的日常。
第一筆載客完成!
第二天的早上,我一共完成了 8 趟旅程,右下角可以看到 33/75,就是先前所提到的 Uber 激勵機制,完成 75 趟載客將可以獲得額外的獎金。
在第四天,完成了 81 趟載客後,我終於完成了 75 趟的激勵準則,獲得額外的獎金。
舊金山的球賽結束了,你是否選擇前往載客呢?在這種尖峰時段 Uber 將會提高其價格,你也能賺到更多的錢。為了錢,那就去吧!
終於玩完了七天,花了大概 10 分鐘,我一共完成了 164 趟載客,平均一天要載 20 名以上的客人,共工作了 63 小時,每天需要工作 9 個小時(包含週末)。
最後,還記得一開始的設定嗎?
我們負債 30,000 台幣,也就是 1,000 美元,每天辛苦工作 9 個小時後,我們這禮拜只賺了 954 美元,無法達到收支平衡。
當然在遊戲中你可以選擇不買保險、不修理車子、不修理擋風玻璃來降低花費。我是選擇全部修理、保險都辦好,所以無法達到收支平衡。
看我玩好像不過癮,自己玩玩看吧!而在簡單模式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完成收支平衡;困難模式則只有 15% 的人能夠順利通關。
不只是個遊戲,而是要讓大家正視 Uber 司機的勞動問題
這個遊戲是《金融時報》搭配報導「Uber: The uncomfortable view from the driving seat」所推出,探討在 Uber 這種經濟體制下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共享機制的確是值得讚揚的概念,不過卻讓許多人活得更辛苦、活得更沒有保障、活得更加有風險。
文章中就提到,在 Uber 司機群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哪個停車場比較好,可以好好的睡在車上」。身在台灣的你可能難以想像這種情景,不過轉個觀念想,把所有的 Uber 司機都想像成計程車司機,可能更可以感同身受。
過去台灣《報導者》、《端傳媒》與《鏡週刊》也不斷嘗試相關的新穎報導方式,其中《鏡週刊》的「你的名字」,探討原住民名字的專題,便透過類似的新聞與遊戲化並列進行的方式。
這樣的報導,會更加吸引你嗎?
——
延伸閱讀
【公道價 9 萬 6 台幣,呵呵】Uber 出包台北可直達山東,那包車到西藏報價多少?
《The Information》創辦人:媒體應該發揮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與演算法賭博
【打 Game 拯救你重修的微積分】這款畫面超美的 RPG 遊戲,我願意玩上三天三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