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為何虛擬貨幣突然間大行其道,它到底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如果說傳統貨幣是金本位,那虛擬貨幣、比特幣是「根據」什麼產生的?原理究竟是什麼?難道不會有風險嗎?
本文作者 Ben Jian,從事軟體開發,熱衷於研究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等議題。這篇文章列點談到金本位貨幣的缺陷,並且簡單介紹比特幣的「挖礦」原理,以及虛擬貨幣如何「利用人性」打造人人都會維護的區塊鏈系統?讀來清楚易懂!(責任編輯:劉庭瑋)
最近打算用 Node.js 寫一套自己的比特幣交易系統,在研究比特幣相關技術的過程中,越深入研究越感到憂喜交雜。憂的部分我寫在結論,而喜的是對中本聰的設計哲學感到佩服,如果未來比特幣的發展更加健全,社會的運作會更加正向透明,本文是我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頓悟,整理寫下來的。
金本位貨幣
金本位是一種貨幣制度,規定若干貨幣的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這種制度是由美國在 19 世紀中主導下所建立的。為什麼是用黃金?當然是因為它的稀缺性所產生的價值。不過實施之後,發現一些缺點:
成本昂貴
經濟活動有起有落,金本位制度決定了貨幣的供給量,所以當經濟高度發展時,需要更多的貨幣去支持成長,這時候央行就必須去挖出更多的黃金來維持貨幣供給量,這是一個很大的成本。
缺乏彈性
金本位制度下,貨幣與黃金掛鉤,央行無法在經濟衰退時降息,在經濟成長時升息,央行沒有太多工具透過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發展。
國家之間的強連結
當每個國家都奉行金本位時,也就是說他們的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固定不可動的。這會有個問題,一旦某個國家發生問題,將造成連鎖效應。
目前很多國家都讓黃金和貨幣脫鉤,並搭配人為政策的管制手段:升息、降息或印鈔票,來因應快速變化的經濟活動。
如果沒有上面講的三個缺點的話,金本位才是正道。試想有一個理想世界,它的經濟活動有時熱有時冷,甚至變化劇烈,但在這個世界裡的央行有一個神奇的方法,可以很容易找到黃金來適時維持貨幣的供需平衡。最好是,每個國家央行都用同一種方法,對同一個金礦挖礦,而且黃金的開採速度都維持一樣,自然地所有國家都可以用同一個貨幣進行交易行為,我認為中本聰所設計的比特幣就是為了打造這個理想的世界。
比特幣,不對應任何實體價值
畢竟這個世界是現實的,在金本位的諸多不便之下,讓很多國家貨幣都改採用「美金本位」,也就是本地央行想要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量時,必須先買進美金來當作擔保品,所以各國鈔票的增加量就得看美國聯準會的臉色。那鈔票的源頭:美金呢?雖然美金也已經不是金本位,但要多印的美鈔還是需要有對應的擔保品,例如證卷、債卷、票據、動產或不動產等實體價值。
比特幣,在虛擬網路世界裡流通的數位貨幣,它不需要對應任何實體的擔保品,就可以擁有價值。怎麼辦到?答案是透過一個精妙的設計,限制比特幣的產量來製造稀缺性,就像我們去挖稀有黃金讓貨幣產生價值。
比特幣的挖礦過程,其實是使用電腦來解一道數學題目,得到正確答案的電腦就代表挖到礦,可以獲得比特幣。
比特幣的交易
不管是在現實的銀行帳戶,或是虛擬的比特幣帳戶,你所看到的現金餘額其實是把過往的每一筆交易紀錄加總起來。另外,因為錢可以從一個帳戶任意轉入轉出,所以在所有帳戶之間有一條金錢流動的線,這條線你在比特幣的世界裡是看得到的,是公開的,但在現實的銀行體系下,它只有「特定人」才能看到。
如果你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