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要專注遊戲直播平台 Twitch?
Twitch 的亞太區總監 Raiford Cockfield III 與我們分享了一些驚人的「台灣數據」,除了台灣參與電競人口超過 1,000 萬人之外,2016 年,台灣是亞洲市場中 Twitch 觀看時數、活躍使用者的第一名,然後平均年度觀看時數還以 34% 的高成長率持續成長中,而竟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台灣人(相當於 1,600 萬名台灣人)都曾看過 Twitch。
對身為科技島的台灣,電競領域是可以一展拳腳之地,就硬體來說不管是華碩、宏碁都推出電競筆電搶攻電競市場,其他如技嘉、微星等台灣廠商也都不斷搶佔這塊大餅。而軟體面來說,也有橘子、華義、Garena(改名 Sea)等遊戲公司都想要吃下台灣越發蓬勃的電競遊戲市場。Twitch 自然是不能輕忽的「超垂直」社群平台。
而 Twitch 垂直經營出來的電競社群,不只樣貌清晰,而且具有高度黏著度。Twitch.tv 每個使用者每月花費在 Twitch.tv 的平均分鐘數是 Youtube 的 1.5 倍、Facebook 的 2 倍。這是每個經營「社群」電商的業者都想要知道的寶貴 knowhow,到底 Twitch 如何經營如此忠心的社群,有沒有什麼經驗可借鑑?
打造「超垂直」社群基礎,甚至直接撥電話與用戶搏感情
Justin.tv 的兩位創辦人 Justin Kan 與 Emmett Shear 在 2011 年將「遊戲」類別從 Justin.tv 中獨立出來成立 Twitch.tv。成立之初便有 3、400 萬的流量,讓他們驚覺遊戲人口的潛在動能與需求。
流量爆衝的 Twitch.tv,不斷深耕電競玩家、參與者的社群,並修改相關的功能,甚至在創立初期,會直接用「電話」與「Skype」與使用者溝通,以達到使用者期望中的服務需求。
除此之外,Twitch 的亞太區總監 Raiford Cockfield III 也說到,比起「與競爭者比賽」,Twitch 把更多時間放在聆聽「直播主(broadcaster)」的聲音上。因為這些直播主是 Twitch 最重要的內容產製者,只有確保這些直播主能夠以最舒服、最棒的姿態進行直播分享,才能維持社群的熱度與熱情。只要直播主獲得成功,Twitch 的成就也會隨之而來。
把社群擺在第一位,伴隨著日漸成熟的電腦與網路速度,以及電競產業的蓬勃發展、遊戲產業推出的幾款大作,包含《英雄聯盟》、《星海爭霸 2》、《CS:GO》等,在網路上「看人打電動」、「打電動給別人看」的流量與需求越來越龐大,Twitch 甚至在 2014 年一口氣衝上了全美排行第四名的流量來源,僅次於 Google、Netflix 和蘋果。
在快速成長階段,Twitch.tv 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所面臨的受眾,並聆聽使用者的需求,在 2014 年被 Amazon 以 9.7 億美金的價格收購。短短 4 年內,創下了 300 億台幣的奇蹟。
給電競人口「最貼切」的需求,自然成為最好的行銷
Twitch.tv 的商業模式中,一開始與電視頻道有些相像,透過每 30 分鐘播放一次的廣告來收取廣告費用。
遊戲產業相關的廠商,不管是硬體或是軟體,相繼選擇在 Twitch.tv 投放廣告,除了因為流量龐大外,Twitch.tv 團隊所維繫的社群人口結構固定、模樣鮮明,自然達成了電競領域產業們最精準的行銷標的。
不過,Twitch.tv 不忘回歸使用者的初衷,Twitch 的亞太區總監 Raiford Cockfield III分享到:Twitch 為了讓廣告方、直播主、觀眾達到三贏,於是把廣告播放的權利轉移到進行直播的遊戲實況主手中,避免使用者觀看精彩的遊戲廝殺對戰中被硬生生截斷的使用體驗。而廣告方為了讓直播主能夠多次播放廣告,便會盡力製作具有質感的廣告。
儘管這個改動並不大,卻是考慮到使用者的使用體驗的核心改變,打造廣告方、直播主、觀眾三贏的目的。
回歸到台灣想經營「社群」的電商,直接打造一個平台可能有些困難,不過學習 Twitch.tv 的社群經營手法卻十分受用,透過不斷與使用者溝通了解需求,並不停地優化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感受到「誠意」、「有感」,才能打造出具有凝聚力的社群,有了清楚的社群樣貌後,不管是要進行導購或是行銷,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而本次 Twitch 亞太區總監 Raiford Cockfield III,便要在 2017 年 DATE SUMMIT 上分享 Twitch 經營社群所花費的心力與心血,讓想做「社群」的電商有最好的案例能夠追尋。
【講者資料與議程內容方向】
Raiford Cockfield III 為Twitch 亞太區總監,在 2015 年加入 Twitch 之前,於香港、中國等東亞地區居住近十年,專注於從事亞太地區投資者與企業家角色。他擁有美國衛斯理大學學士學位及史丹佛大學 MBA 學位。
而 Twitch 打造「社群」的方式,則是他準備與所有想經營「社群」的電商分享的重要 know-how。
國際貿易局廣告
延伸閱讀
導入人工智慧,是台灣電商該發展的重要戰略——專訪 LINE 電子商務部資深副總經理顧昌欣
最新電商轉型標的:社群+內容,台灣電商開始佈局了嗎?——專訪日本創投 CyberAgent Ventures 投資經理北尾崇
發展歷史久且手機用戶具高度黏著度,台灣電商有高度成長空間——專訪 Criteo 東南亞、香港及台灣地區總經理 Alban Vill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