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根據 NVIDIA 創辦人黃仁勳預估,無人車技術成熟後,產值至少 10 兆美元。全球科技業全都盯著無人車技術發展與產業鏈關係,然而,台灣卻似乎毫無動靜?
上週五 TechOrange 邀請立委許毓仁談來到 TO 直播談面對全球無人車產業起飛,台灣發展無人車的契機何在?台灣硬體供應鏈的技術優勢為何?台灣政策和人才培育應該如何與時俱進?這篇文章是許立委列出了四點台灣發展無人車產業必須關注的要點。(責任編輯:劉庭瑋)
無人車 (Autonomous car,或稱 Self-Driving car,美國交通運輸部定為 Automated Vehicles) 是目前 AI 技術具體應用的熱門項目,無人車可以增進人類生活的便利性,提供行動不便者、老年人以及某些不適合自己駕駛(例如身體不適)的人更方便的運輸選擇,甚至因為無需人力駕駛,所以不會受到勞動法令有關工作時數的限制,而更加擴大運輸物流的產業能量。事實上,這正是 AI 的價值,它能提供一個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方式與經濟結構的機會。在生活上,AI 可以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像是由 AI 在醫療數據中尋找治療手段的精準醫療計畫、可以執行問診與手術的醫療機器人。在經濟上,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可以快速提高效率、甚至學習人類主管做出決策。
儘管無人車與 AI 的未來充滿無限的美好想像,但並不表示人類社會不用為進步付出代價,在發展 AI 的道路上,有一些無法迴避的挑戰必須去克服。首先就是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畢竟沒有人才就沒有技術;其次是結構性失業問題,因為 AI 的普及將逐步取代傳統勞工,缺發專業能力的勞工終將因為工作機會的減少而失業;第三,跨世代的技術進步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但企業間的重複投入有可能導致研發資源浪費與效益分散;第四,AI 使用與設計的道德界線與法令規範尚未清晰,例如,無人車的安全性與責任規範。
台灣應該怎麼做?
因此台灣要發展無人車與 AI 就不能只是口號,必須要有具體實踐的作法。我認為應該要從四個面向著手:
首先,要從基礎來擴大培育人才,從小學到高中都應該規劃電腦科學教育並且學習程式設計的邏輯,到了高等教育的階段更要結合 AI 相關產業的需求來深化各領域人才的專業知能,並且以開放的心態推動國際人才的交流,給予更方便的身分文件與獎勵誘因。
第二,針對勞工提早進行電腦應用能力的提升或是電腦專長的培訓,讓勞工能適應於 AI 時代,降低結構性失業的衝擊,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政府要帶領無人車與 AI 產業發展,包含半導體與晶片、IoT系統與安全等,建立相關的數據標準化及共享機制,提出獎勵與補助並整合各企業的研發資源共同投入,創造最大的研發成果。
美國和中國正積極發展人工智慧
總結
(本文經 立法委員 許毓仁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無人車在台灣的機會、挑戰與實踐〉。)
延伸閱讀
【TO 直播|新科技新經濟】台灣如何變身無人車產業巨人?
【等待台灣新科技經濟的黎明】深入科技立委鄭運鵬、余宛如、許毓仁的「無人車大戰略」
IBM 牽手 MIT 發展人工智慧:雙強合作投入 72 億台幣,要用量子計算機顛覆 AI 運算
2017 年最完整自學資源懶人包:Python、Google Analytics 到人工智慧想學什麼全都包
中國規定中小學生學人工智慧!鄉民諷:神經病,沒基礎就想一步登天?
中國 AI 教父吳恩達開課啦!史上「最完整」人工智慧課程,帶你一步步成為頂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