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網站摘錄了澳洲知名策展人 Annie Ivanova 新書《Taiwan by Design: 88 products for better living.》內容,文中不只提到了台灣許多高質感的設計產品,更加肯定了台灣從 MIT 轉型高設計感的產業轉型。
誰是 Annie Ivanova?
Annie Ivanova 為澳洲知名策展人,到了台灣之後被一個青花瓷製的「趣遊碗」開啟了對於台灣設計的感動與好奇。隨著她不斷探索台灣許多充滿設計感的產品,便想替台灣發聲,讓台灣的設計聲可以傳達到國際上。
超過 700 個日子,Annie Ivanova 帶著對台灣設計的熱情與堅持,走遍台灣尋找最貼近人心的商品與故事。
最後選擇了象徵好運的數字「88」,挑選了 88 個台灣設計產品,出版了第一本台灣設計圖鑑。Annie Ivanova 也透過《嘖嘖》平台進行群眾募資,也順利達成目標,共募得了 140 萬台幣出版。
用「台灣設計」取代「台灣製造」
而《CNN》摘錄的文章指出,台灣自二戰後以「製造王國」之姿崛起以來,MIT 的標籤雖然一度是廉價產品、破爛產品的代名詞。
過去,台灣是全球電子產業的主力推進生產者,原先藉由模仿西方工業進程並運用台灣國內的廉價勞力,製造冰箱、冷氣、電視與收音機之類的製造產業不但能自給自足,甚至擁有了滿足海外客戶的生產實力。台灣成為一些國際大品牌的製造中心。
不過 1990 年後,市場自由化使得企業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交易,對造就台灣繁榮的工廠形成挑戰。由於他們不再擁有競爭優勢,外資開始轉移陣地。許多昔日蓬勃發展的產業陷入無人問津的窘境。
唯有設計思維才能產生文化再創造和經濟復興。過去台灣多次試圖想要從傳統的代工生產走向設計、原創、高價值產品。Annie Ivanova 認為台灣人有能力辦到,現今台灣的人均專利註冊僅落後美國和日本,位居亞洲最重要知識趨動經濟體的前列。
現在,台灣想要用「台灣設計」取代「台灣製造」,不得不將眼光放到台灣許多充滿設計感的產品。
《Taiwan by Design: 88 products for better living.》所挑選的 88 個產品中,包含了電動機車 Gogoro、bi.du.haev 的冰滴咖啡機、奇想生活的奶油刀(我有用過我還不知道是台灣品牌)、潮到不行的大同電鍋 ……。
這不是第一次有外國人被台灣設計驚艷,你必須要認識的《白木耳》雜誌
(《白木耳》雜誌創辦人之一的 Ron Hanson;來源:White Fungus)
講到推廣台灣設計,不能不提到《白木耳》雜誌(White Fungus),創辦人為一對紐西蘭兄弟:Ron Hanson 與 Mark Hanson。
《白木耳》雜誌 2004 年於紐西蘭創刊,2009 年落腳台中,兩兄弟靠著一邊教英文一邊做雜誌。默默耕耘 8 年後,在 2012 年獲得美國 MoMA(世界最傑出的現代藝術收藏博物館)選為千禧年雜誌,是台灣唯一一本與世界其他傑出的百本獨立藝文雜誌齊名的刊物。
更加感人的是,兩兄弟將「連結台灣與世界」看成自己的使命。
一年一刊,15 本雜誌共花了他們 12 年的時間,多次為台灣設計藝術奔走,只為了讓世界可以看見台灣。
當國外人士都這麼推崇台灣設計、台灣藝文時,我們真的有那個實力值得被推薦嗎?我想是有的,Annie Ivanova 所介紹的 88 個產品中仍有不少充滿設計感的產品,以及「你根本不知道那是台灣設計」的優質產品。
若台灣想要擺脫所謂的「硬體思維」,除了朝向軟體發展之外,設計這種「軟實力」也必須兼顧。期望能夠有更多產業投入更多心力扶植、培養、投資台灣設計,讓台灣設計可以飛出小島,站穩國際,在全球的聚光燈下發光、發熱。
──
參考資料來源》CNN: Made in Taiwan: From mass manufacturing to high design;圖片來源:Wiki、趣遊碗
延伸閱讀
【設計師必讀的色彩心理學】藍色是 UI 設計中最重要的顏色,為什麼?
台灣的文青菜市場!不是誠品也不是百貨公司,超狂設計讓傳統市場經典轉型
臉書大頭貼為啥改得圓圓的?UI 設計師必知的設計心理學:想有設計感用圓形,風景、食物用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