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部配合行政院「人才培育促進就業建設」項目,爭取了 4 年總經費 94 億元的預算,其中透過「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推動「愛因斯坦培植計畫」及「哥倫布計畫」,其中在「哥倫布計畫」提供研究生涯初期(36 歲以下)的年輕研究人員多年期研究計畫,鼓勵已具科研基礎的年輕研究人員展現國際行動力,積極勇闖世界。
然而就在近日,一位台大化學系教授徐丞志於自己臉書上發文,抱怨在一年一度的科技部化學學門新進人員研討會上,遭到相關承辦人員羞辱,先是質疑奈米電子學與奈米電漿 「你這個是物理學門吧,不要來化學學門。」,接著在提問者問到是否在申請過了其他個人型計畫的期間不能再次申請哥倫布計畫時,被承辦人員搶答,還連三次的質問「你在簽計畫同意書的時候同意書上面寫什麼?」,讓徐丞志相當不滿,憤而當場走人。
離開前,他對著講台大吼:
「如果科技部是用這種態度去面對計畫主持人的疑問,那你們談什麼追求卓越都是在說空話!如果開口閉口就說人家的研究不屬於化學學門,要談什麼跨領域研究都只是在自欺欺人!科技部這樣根本就不尊重專業,你們剛剛的一切根本就是在侮辱人!」
說完,頭也不回的離席了。
https://www.facebook.com/SkyMirage/posts/10210705855025388
放棄對岸無限資源回國,面對的卻是「人關難過」
徐丞志曾經受到中國大陸的聘書邀約,對方給予非常高的薪水與幾乎無上限的研究資源,但他本人仍毅然決然決定回到台灣,開設自己的實驗室。雖然他在回台前便已有相對應的心理準備,但仍沒有料到台灣是一個如此「看人」的國家。
台灣固有的欺負菜鳥文化,「說到底台灣還是個人治的社會」
徐丞志認為,行政人員如果看的是這個人的年資而不是這個人的專業,來決定要用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需要他服務的對象,那我們談什麼追求卓越?說到底台灣還是個人治的社會,更直接地說,過去縱容這種行為的主管,也需要負一定的責任。
其實回頭想想,不只是在今天徐丞志教授的這個案例上,台灣在許多的地方都是人治大於其他的考量,不管什麼事情總是看年資、看交情、看背景,而不是看你的能力、事情的實際狀況來做判斷。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政府想要推動讓還在國外的各方優秀人才回到台灣,恐怕只會難上加難。
畢竟,這樣的「人治」氛圍下,單位不容易做到「尊重專業」的地步,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人」而行動而選擇,而非因為當下的事物與專業判斷,這樣的環境其實會讓優秀的人才難以發揮他們的所長,就更別提幫助到國家了。
如果,政府真的有心想要藉由各種計畫來推動讓國外的優秀人才回台發揮,以及讓國內的優秀人才可以就地伸展拳腳,那除了不斷地花錢提出各種誘因外,將我們從「人治」的國家,想辦法改造成一個「尊重專業」的環境給他們,或許才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挖掘企業裡的黑馬人才
管理戰鬥力無線飆升的最佳秘訣?取得國際知名市調機構 Forrester 的人才佈局 全攻略 !
參考資料來源:
徐丞志臉書:今天(週五)是我回台灣之後最生氣且失望的一天。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資料
風傳媒:申請哥倫布計畫被「羞辱」 台大教授痛批科技部承辦人員官僚
〈本篇文章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elixioncool ,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4 年 4200 億花在哪】你應該了解的前瞻計畫重點整理,科技發展也是計劃中的重要一環嗎?
前瞻數位建設拿 30.8 億給政府公部門發展「創新應用」,納稅人的錢花得有價值嗎?
阻礙台灣進步的最大絆腳石:不尊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