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代表台灣沒未來?錯了,這正是台灣找尋下一波產業可能性的大好時機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崛起,對台灣一定就是傷害?其實並不盡然,也許台灣可以利用中美之間的關係、台北之間的斡旋,從中找到產業轉型的契機。不管是 FTA(自由貿易協定)或是台美貿易關係,對台灣來說都極具戰略意義。

除了此篇文章的論點之外,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洪智坤也認為,今年底的台美 TIFA(貿易投資架構協定)也可能即將開放,值得台灣各產業提高警覺,緊抓機會。(責任編輯:陳君毅)

 

中國崛起(and the rise of the rest),中美在政治和經濟的摩擦越來越白熱化。

台美關係的思考,應該要放在這個基本框架下看(旁邊還有南北韓、日本和東南亞,印度與印尼的影響力也正在上升中):美國必然把台美關係當操作槓桿,而非一般可完全交易的籌碼,不大容易把整個把台灣「賣給中國」。在這個前提下,過去談的 FTA 或正在發展的台美貿易關係,對台灣極具戰略意義。

台美經貿的項目組合,會是台灣政治戰略操作的重要範疇。對美國來說,畜產(美牛豬)、網路或軍事武器外銷,都是重點項目。其中,「看起來」符合台灣利益的項目,非網路經濟莫屬,這個項目不僅可搭配軟硬體生態的短中期進階發展,也具備台灣產業架構的長期價值。

總體而言,台灣的產業發展路徑,與美國關係密切不可分。

過去,台灣從農業、輕工業(石化紡織)、重工業(中鋼、汽車)、轉到高科技,幾乎都是我們配合美國的項目。回顧歷史,台灣還在農業發展階段的時候,還以日本為主要配合對象,到輕工業紡織(的市場)時代就開始有點分散了,重工業發展期(汽車、煉鋼)不算明顯成功,至半導體高科技階段,便很明顯地往美國甚至歐洲走。

BenQ 併購西門子、Acer 在歐洲市場(還找了義大利籍的執行長)的發展,都是當時往歐洲市場拓展的結果。

台灣以貿易作為突破島國資源限制的經濟發展戰略,國際貿易的策略思考若不足或偏頗,對整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會帶來致命影響

馬英九當政後往中國靠攏,市場方向上雖然符合全球趨勢,但因為中國當時的技術落後太多,我們反而在新技術的發展上缺乏誘因。結果到現在,中國佔我們出口量高達 40%。現在中國技術跟上來了,就反過來企圖跟台灣競爭。

看未來比看過去更具建設性,從現實角度來看,若能中國崛起,在現時能對台灣產業造成研發投入的刺激效果,會是好的。

搭配美國的企圖和佈局,我們在台美貿易關係上,軍售是個指標,另外兩大關鍵項目,一個是美牛/豬、一個是網路經濟合作,我們都應該從戰略高度來思考適合台灣的策略

——

圖片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中國加碼「買台青」,新鮮人月薪 5 萬!台灣學生:我很現實,哪裡有錢我就往哪去
資策會 2018 年科技趨勢報告:台灣 AI 潛力比中國強,是喔?
【低薪惹禍,誰想待鬼島?】時代雜誌:台灣人才外流,中國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