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為什麼應該 CONNECT with AI?】對於台灣產業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無法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台灣的企業也卡在轉型路上,上不去。
台灣錯過了行動網路革命,錯過了軟體革命,卡在硬體時代無法上升。但因為過往根基深厚,所以我們還撐得住,但人工智慧時代再沒有跟上,台灣還能繼續這樣的榮景嗎?(責任編輯:林子鈞)
台灣企業目前普遍面臨的問題就是:轉型不得,守舊當然也不能,在這個大情景下,台灣的產業市值正在無法停止的下跌。
台灣產業市值大幅衰退,代工慣了轉型轉不過去就是病根
台灣過去的硬體企業通常會投資軟體新創,並希望藉此找到自己在新時代的產業定位,但這件事在這幾年走向停滯,台灣的硬體產業依然在走老路,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轉型之道,這最終導致了台灣諸多企業面臨「衰退困境」,為人所知的宏達電、宏碁、聯電這些大企業的市值衰退為「中型企業」,而原本的中型企業則衰退成了「小型企業」,構成台灣近年最嚴重的產業衰退問題。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統計 2005 到 2016 年上市櫃公司市值變化,台灣總共有 8 家大型企業衰退成中型企業,包含宏達電、宏碁、聯電、友達、鴻準、仁寶、TPK(宸鴻)、遠東新,平均市值從 109.5 億美元 (約 3081 億台幣)下跌到 27.6 億美元(約台幣 828 億美元),發現共通點了嗎,他們的業務結構很大一部分都是「代工」。
這個數據大致可以解讀為兩個結果:一可能是品牌、市場衰退因而導致的營業額衰退,或是競爭力下降,二則是為了靈活運作公司而進行的公司精簡化,這需要再進一步了解,但大致上多數臺灣廠的問題應該是前者。
不只是大型企業,中型企業也有 44 家已經衰退為小型企業,再加上前面我們提的大型企業衰退共通點都是「代工」,這反映了台灣產業結構的長期問題,長期依靠大廠,讓我們在國際產業鏈中習於扮演代工的角色,但哪天要是錯失大廠訂單,台灣產業可能就面臨萬劫不復的境地。
解方:FTA快簽,建立友善企業環境
在亞洲諸國都各自簽訂雙邊 FTA 的情況下,台灣面臨的是國際的貿易壁壘,舊有的產業無法向外擴張,諸如化工產業、化纖業都面臨因關稅成本提高,失去競爭力的情形。因此台灣政府該做的是加快對外簽訂 FTA 的速度,打造友善企業環境,台灣企業必不需要政府一天到晚丟出新的產業政策,而是希望能確保台灣企業不會缺水缺電,也不會因為政治因素受到影響。
現在台灣政府應該思考的點是:如何建立出一個更活躍的產業環境,讓台灣的企業、創業者能跳脫思維去貼近市場,改變思維以找到求生、壯大之道。
亞洲矽谷的概念很不錯,讓台灣硬體產業可以不用進行激烈的改組,就可以和矽谷的新創建立連結管道,確保訂單,但台灣也要思考如何健全自有經濟體系,而不是把全部的寶都壓在某個國家或是某個市場上。
延伸閱讀
鴻海成為韓廠最大威脅!郭董神佈局,恐讓韓國記憶體產業都震盪
台灣環保世界前三你知道嗎?出口資源回收技術會讓我們成為綠能產業領頭羊!
【投稿】台灣薪資為什麼這麼低:彭淮南害的、產業不轉型,還有超落後的公司法
資料來源
結構轉型警訊!52家企業衰退
52家企業市值滑落!台灣結構轉型警訊
台灣結構轉型警訊?52家企業市值滑落|企業轉型|結構轉型|宏達電|台灣董事學會【新唐人/NTD】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typographyimag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