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世大運台灣打破紀錄拿下超多獎牌,截至目前總共 64 面獎牌,17 金的成績更刷新台灣過往世大運最佳紀錄 7 金,還遠遠超過 10 面金牌,這當然是個好消息。
但在這個好消息後,我們要更加關注的是:「除了開心,我們還要做點什麼。」
在 24 號台灣排球隊敗給日本後,從 TO 的角度,我們看到了台灣運動科技意識的缺乏,賽評在評論時都說:「這球不該失誤的,這差了一點,不能再繼續失誤了」,而沒有引進相關的戰術分析數據,台灣的教練似乎也沒有即時的比賽數據可以取用,而是憑著直覺和對選手的印象在做決策。
台灣的體育界普遍還是更迷信某種行為會幫助自己取勝,例如這次的跨欄銀牌選手陳傑戲稱自己因為沒有戴爸爸打的金項鍊,才拿銀牌。這件事沒有不好,因為這畢竟還是可以幫助選手在場上更安心的比賽,但我們依然要思考如何幫助選手可以維持穩定的出色表現,而答案似乎就只有「運動科學」的引進了。
漠視運動科學,讓我們只能靠天吃飯,迷信「氣勢」
台灣固然有很好的選手,但作為優秀選手的最佳後援—-運動科學在台灣確實比較沒那麼受重視,在今年五月的全大運,台灣才開始著手進行跆拳道的場邊情蒐,負責跆拳道的國訓中心運科委員李昌榮就表示,台灣過去的運動科學分析還停留在賽後分析,這讓台灣的團隊沒有辦法根據選手的身體反應狀況即時做出策略調整,只能根據舊有的情報制定策略,最後變成迷信場上的「氣勢」來做最後定勝負的唯一根據。
24 號的台日排球賽中,日本教練隨時帶著耳機當然不是戴假的,他隨時都在和情蒐和數據分析團隊溝通,從而能針對團隊表現和對手的狀況調整最適合的戰術,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靠著氣勢就可以定江山的時代了,除了在選手的訓練、賽後檢討中用上運動科學,我們同時也要思考落實更完善的場邊情蒐,和現場的數據團隊與教練的資訊交流,才能保障台灣選手可以維持穩定的高水準表現,不讓這次的最佳表現只是曇花一現。
慢起步沒關係,台灣正在建置更完整的科學運動體系
把科技應用在國家代表隊的運動員上面,在歐美已經行之有年,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把世界賽的表現視為是一種科技力的體現,體育強國日本,本次世大運的最大贏家,他們開始引進運動科學也近十年了。
台灣主要的國家運動員培訓都集中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而他們引進運動科技概念的計畫始自 2015 年,也就是這個開始做「場邊情蒐」、把運動科學帶入選手的訓練中,而非過去單純的師徒教學這樣的概念,開始貫徹執行就是 2015 年,這次世大運中間隔 26 年再次在田徑項目奪金的台灣好手,就是從去年十月開始接受國家訓練中心完整的肌肉訓練規劃,引入科學性的管理和數據分析,讓他能幫台灣重新拿回睽違近三十年的獎牌,可見引進數據管理對台灣運動員確實是有再進一步成長的機會。
這次世大運,或許有機會讓大家看到運動科技的影響力,也有機會讓台灣更重視運動員的支援和照護,用更科技的方式來幫助選手穩定發揮。
起飛的晚沒關係,台灣的運動科技正在慢慢形成自有的體系。
【Tech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你是否常在各類豐富的科技趨勢裡流連忘返?
►你是否常被創業故事弄得熱血沸騰無法成眠?
►你是否喜歡很有挑戰性、嘗試新事物的工作?
我想你大概就是得了 TO 病,不加入不行了。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email protected]
記得標註你要「應徵 TO 社群編輯」,才不會跑錯棚哦!
>> 詳細職缺訊息
延伸閱讀
【台灣的 ESPN】募資達 2600 萬,運動新創「球學」將逐步直播台灣「所有」運動賽事!
【給世大運選手用該有多棒】台灣做出世界首顆「智慧棒球」!3000 元台幣球速軌跡全分析
世大運的科技創舉!超高畫質的 LED 地板螢幕,譜出開幕式感動光影
資料來源
經典賽檢討╱運動科學後援 情蒐需專職專才
陳傑400米跨欄銀了 楊俊瀚200米抱憾
國訓中心落實科學訓練 楊俊瀚體能全面進化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檢測作業要點
(圖片來源:Pixabay,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