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Vince Tseng 在 Medium 平台上發表了這篇翻譯自 This Is How You Train Your Brain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的文章,告訴你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找到想做的事還有值得效仿的對象,並朝那個方向努力。「只要相信,就會有奇妙的事情發生」這句話聽起來很玄妙,我想其實就只是當你非常渴望完成某件事,所願意付出的努力和決心而已。
(責任編輯:謝秉芸)
在 2015 年 4 月,我開始認真看待成為職業作家這件事,我寫過一本電子書 — Slipstream Time Hacking,並急著想要了解如何夠過傳統管道發表這本書。那個時候,我才剛勉強架好我的網站,並總共有 0 個訂閱者。
我當時視作家經紀人為我的最佳建議來源。畢竟,他們了解整個出版業前前後後的所有流程 — 至少我是這樣想的。跟 5 到 10 名經紀人談過他們的輔導方案後,我越來越明確地體認到 — 我的問題必須到別的地方來獲得解答。
其中與一位經紀人的對話特別明顯。
為了能進入經紀人或出版商的候選名單,作家通常必須已經擁有大量的讀者群(也就是平台)。我跟其中一位經紀人說我的目標是在 2015 年結束前累積 5000 個部落格訂閱者。她回應:「從你現在的狀態開始是不可能的,這些事情是需要花時間的,未來三到五年內你不可能獲得出版的機會,這就是現實。」
我掛斷電話心裡想著:「這是對誰而言的現實?」
千萬不要向這些人詢問建議
Darren Hardy 在他的書《The Compound Effect》提到:「如果你不會想要跟這個人交換身份,千萬不要向他詢問建議。」
你追隨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你將在你的人生中得到什麼。如果你追隨的對象停滯不前,你也不會往前進。因為,你追隨的對象成就了什麼,也反映了你能成就什麼。
在我思考 Darren Hardy 的話時,我發現我正在從錯誤的對象那裡尋求建議,我必須轉向真的走過我想走的路的人尋求協助。
口頭描述理論每個人都會,而我們卻花時間向那些從未「實踐」過的人學習出版的相關理論。如同 George Bernard Shaw 在《致革命者的箴言》所述:「有能力的人,可以自己執行;沒有能力的人,只能教別人執行。」同樣道理,有許多沒有依照理論行事的人每天仍有無盡的內容被出版。
那些理論最後來是沒辦法帶你走得很遠,相反的,有實踐經驗的人可以提供你往前進所需要的切確步驟(例如:忘掉其他的一切,你只需要專注在這五件事情上。)
為什麼你需要知道你想要什麼?
「這是大部分人們生命中最根本的諷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但他們卻非常勤奮。」 — Ryan Holiday
許多孩子去上大學,卻對於為什麼在那裡毫無頭緒,載浮載沉地等著被告知下一步該怎麼走。對於自己理想的生活長怎樣,他們尚未經過充足的想像及思考,這樣的狀態下,他們怎麼可能會知道如何區分好的建議和壞的建議?
相反地,知道自己人生想要追求什麼的人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人們通常選擇性地注意能讓他們感到興趣或興奮的事情,舉個例子,當你買了台新車,你會開始注意到到處都有跟你同款的車子。
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在過濾各種感官資訊的輸入:聲音、氣味、視覺等,這些資訊的量大到難以預測,大部分都是在我們意識無法察覺的情況下進行,我們的注意力只會專注在我們感興趣的事情上。也因此,有些人會看到事情壞的一面,而有些人看到好的一面;有些人注意到別人穿著樂團的衣服,而有些人則只注意到健身相關的東西。
所以,當你決定你想要什麼的時候,就像買了新車,你會開始到哪裡都看到同型車款 — 特別是動態牆。
會一直出現在你眼前的是什麼?這也許是最能清楚反射出你的意識對自我所做的認定。
當你開始專注,神奇的事情就會發生
「你要怎麼在六個月內達成你的十年計畫?」 — Peter Thiel
不管你想去哪裡,通常會有一個較長、慣例上大家會走的路,以及較短且不那麼符合常規的途徑。沒有專注的結果就是走上慣例的那條路,當你讓別人指揮你人生的方向跟速度就會發生這種事。
然而,當你知道你想要什麼 — 且它強烈地吸引你的注意力 — 你的問題將得到更簡單且更容易的解答。原本的傳統方法可能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來達成,但若有對的資訊跟關係,只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
「當學生準備好時,老師就會出現。」 — Mabel Collins
當我認真決定要成為一個作家時,作家經紀人提供的建議對我並不適用,我的夢想比我接收到的建議還要遠大,我已經準備好向去過我想去的地方的人學習他們的智慧。
2015 年 5 月,我在動態牆上看到一個在講專欄部落客的線上課程,應該是根據我前幾個搜尋的喜好而跳出來的廣告。我付了 $197 美金的課程費用,不到兩個禮拜時間, 我的文章就開始在多個以自救為主題的部落格上收錄為精選。
大約在同樣的時間點,我聽到 Tim Ferriss 說:「一篇部落格文章可以改變你整個事業的軌道。」這講的是他的親身經歷,他寫的一篇文章帶來了瘋狂的流量,而當時他最新的書《The 4-Hour Workweek》也因為這波流量而銷售水漲船高,取得相當成功的成績,而接下來的故事就眾所皆知了。
當你內心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你會用盡你所有力量來表現他。「一篇部落格文章可以改變你整個事業的軌道。」這個想法一直存在我腦海裡,我的大腦潛意識強行將這個想法植入我現實生活的意識中。而在這段時間,我寫的一篇文章真的改變了我的事業。正如 William James 所說:「深刻在潛意識的想法已被表現出來。」
因此,在被告知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獲得大量粉絲的兩個月後,我成功了。這件事情,就我而言,我並不全然歸功於我自己。在這個內心充滿陰謀論與疑惑的年紀,有著如赤子之心的信念可以帶你走得很遠。那時候我在寫每一篇文章之前(以後寫的文章也是)都會祈禱我產出的作品能夠超越的我極限,並將我的作品視覺化去接觸那些需要它的人們。
Napoleon Hill 曾說:「任何能被大腦構思並且相信的想法,都可以被實現。」別人讓自己的信念侷限住,不代表你也要這樣做。再重申一次,你所接受的建議以及你所模仿的對象很重要,你正被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潛意識。外頭有許多人以極為出色高端的方式來運作,如果你認真地想要取得成果,找到這些人並學習他們的思考模式,你將驚嘆你的生命原來可以這麼快就改變。
真的,你可以創造某種東西來改變你整個事業的軌道。拿 Zdravko Cvijetic 來說,他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他的 Email 訂閱者從 900 人提升到 103000 人。
有多少人會跟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呢?荒謬。
你的心態及慾望決定了你願意玩多大,XPRIZE 創始人與 Abundance 及BOLD 的作者 Peter Diamandis 說:「挑戰是指,某件事情在真的有所突破之前是一個瘋狂的想法,而嘗試瘋狂的想法總是會伴隨著風險。」
結論
當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將會注意到大部分人不會察覺的機會,你也將會有罕見的勇氣毫不拖延地去抓住這個機會,你專注的部分將會跟著擴張。
勇氣並不只包含說「好」,也包含說「不」。但如果你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面對某些機會時你怎麼可能會說「不」?就跟大部分的人一樣,你會被來到你眼前的好處誘惑。
但如果你知道你想要什麼,你會選擇忽略那些看似絕佳的機會,因為它們只會讓你分心、遠離你的目標。如 Jim Collins 在 Good to Great 所說:「不適合的機會,就算再怎麼千載難逢也與你無關。」
「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就是分心)每天都會出現,但對的機會只有在你決定你要的是什麼之後才會開始出現,並選擇性地迎向他們。等你察覺時,你周遭已經充滿你所喜愛的社群以及指引你最快路徑的導師們。
Ralph Waldo Emerson 曾說:「一但你下定決心,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這句話完全是真的,一但你知道你想要什麼,就不用再接收全部的建議,過濾掉無盡的雜音並磨練你的真相。
最終,你可以訓練你的意識只專注在你生命中真正想要的部分,其他一切最後就外包出去,然後讓淺意識把它遺忘掉。
決定你想要什麼,不然就變成別人來決定。
你就是你命運的設計師,你想要它變成什麼?
行動呼籲
你積極主動嗎?如果是的話,看一下 Benjamin P. Hardy 的「早晨高效活動指南」吧!
點此馬上取得指南 。(祝大家洗冷水澡愉快!)
翻譯原文來自 Benjamin P. Hardy 的 This Is How You Train Your Brain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本文經作者 Vince Tseng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如何訓練大腦來獲得你真正想要的〉,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史上最殘酷的史丹佛雞湯文:你是如何從優秀的 19 歲年輕人,變成了平庸的 40 歲大人?
馬克自我大剖析:馬克為何變成臉書馬克,臉書為何為臉書
【給畢業生】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忠於自我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