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全新蛻變:共享的價值亞洲看到了!政府開放法規和 Uber 完美共生

過去 18 個月,Uber 在亞太地區快速成長,各國政府為了因應「共乘」這個新的商業模式,積極展開修法。儘管在台灣的發展一度顛簸,不過亞太各國已從過去的懷疑抗拒,進展到現在的擁抱合作,思考如何透過與 Uber 來創造公共利益。

另一方面,Uber 也沒有閒著,以共享模式為基礎衍生出各式創意服務:從泰國的 UberMoto 到印尼的 UberTrip。Uber 亞太政策及傳播總監 Amy Kunrojpanya 表示,這些創新服務背後,突顯出 Uber 的策略:創造互補而非競爭、以共享經濟模式提升閒置資源的運用、以科技提供有利於環境、促進安全且便利生活的美麗新世界。

過去一年半,亞太各國紛紛修法引進 Uber,共享經濟的接受度愈來愈高。2016 年初,亞太地區願意接受 Uber 並承認其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且已有適切法規來加以規範的,只有一個國家:菲律賓。一年多後的今天,中國、印度都已由中央層級政府機關頒佈國家層級的共乘法令指導綱領。除此之外,印度不但有汽車共乘,還有機車共乘的法令。

Uber 亞太區公共政策與公關總監 Amy Kunrojpanya 表示,她加入 Uber 剛滿 18 個月,恰見證了這些鉅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目前都有完整的法令規範;正在推動中的國家包括越南、孟加拉、緬甸和柬埔寨。日本政府則正式宣佈在 2018 年頒訂共乘相關法規。

一年內有這麼大的改變,讓亞太各國從猶豫到接受,原因是什麼?Amy Kunrojpanya認為,這是因為公部門感受到車輛共享服務帶來的實質價值:市民在移動時有更多選項、更多經濟活動、交通壅塞逐漸看到獲得舒緩。「現在亞太各國政府在討論車輛共享經濟時,不再是討論能否(『if』)為社會帶來正面價值,該不該讓 Uber 進來;而是如何(『how』)引進平台,怎麼樣跟 Uber 成為合作夥伴,創造正面價值,並且讓更多人受惠。」

從懷疑抗拒到擁抱接受,共享經濟打開亞洲大門

Amy Kunrojpanya 指出,Uber 投入很多心力,和政府談、和計程車公協會談、和研究交通及環境議題的智庫合作,也跟學術界一起檢視就業與經濟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Uber 提出很重要的問題:公部門如何打造一個積極的環境,來吸引投資、鼓勵新創,並且從別國推動共乘經濟的經驗中找到前車之鑑,不犯相同的錯誤。

過去大家尚未使用並熟悉 Uber 時,會持保留態度。舉例來說,各國都有交通法規,它不外乎就是兩大面向,自己買車開車上路的私人運輸法規,以及從機車汽車到鐵路捷運飛機的公共運輸法規。面對 Uber 打破兩者界線的新商業模式,公部門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你能不能自己選一邊適用?」可惜這這並非解決之道,因為若套用陳舊的法規,就無法鼓勵新創。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東南亞各國有大量的機車人口,因應在地需求,Uber 推出了UberMoto,也就是透過 app 來叫機車。數據顯示,UberMoto 的車主,每週使用自己機車來載客的時數,只有 10-12小時。時數並不多,稱不上是一份全職工作。因此若拿一天跑 10 小時的計程車法規來套用在 Uber 車主身上,並不恰當。

Uber 也意識到,各國政府的思維其實非常積極,知道 Uber 是新科技、新的商業模式,也知道既有交通法規是幾十年前制定,趕不上技術演進的速度,因此決定好好修法,讓市民獲得利益。 Amy Kunrojpanya 說:「Uber 也是一樣,我們絕對希望被法令規範,但前提是要被認可科技和深入了解其商模,並且以適當的法令來規範。我們也很欣慰看到愈來愈多政府會採用比較開放式的觀察,了解新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上營運一段期間之後,觀察其效益和影響,之後討論是否管理以及管理措施,」

 

完美利用閒置的私人交通工具,讓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各國大城市生活,很多人被每天的交通問題困擾,只是因為多年來皆如此,大家也就接受現實。不過,如果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改善,何樂而不為?「請想像台北不再堵車,交通總是順暢,你的生活會有多大的改變?所以我們邀請各國政府思考,如何整合私人和大眾運輸,如何活化過去使用率不高的私人交通工具,以便創造更大的公眾利益。」

Amy Kunrojpanya 認為,從市民的角度來看,Uber 也能讓大家對城市做出貢獻,無論是改善交通或者環保友善地球。以台灣為例,人口約 2500 萬,台北約有 77 多萬輛私家車,只有71萬個停車位,並不足以容納這樣的吞吐量;串連衛星城市與都會區的大眾運輸的選項也不夠多,因此幾乎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選擇開車上下班,因而還是有堵車的問題。如果市民自己開車,車上有三個空位,只要打開 app,就能順路載人,對自己的行程沒有太大干擾,又有額外收入來負擔油錢,還能降低碳排放減少污染。

Uber 最常跟政府溝通的一件事就是,避免用不適當的法規來約束,例如 Uber 並非計程車,也不試圖要變成計程車。事實上,在很多城市,Uber 和計程車共存得很好,計程車業者也使用 Uber 的平台和技術。對消費者來說,大家還是可以繼續在路上招手叫車,Uber 只是提供另一種便利又安全的選擇。

Amy Kunrojpanya 認為,各國開始擁抱 Uber,態度從「要不要做」變成「怎麼做」,其實是認識到 Uber 與現有交通網是「互補」而非「競爭」的立場。她說:「這趟我來台灣發現,大台北週邊的衛星城市要通勤到市中心,有時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政府的解決之道是蓋更多公共運輸,企業是安排共乘;而 Uber 科技和商業模式,則能夠讓閒置的私家車發揮作用,達到更少車輛上路,卻可載運更多人的目標。這種作法是不是更有效率?」

「亞太各國過去一年對 Uber 的接受度大增,是因為 Uber 向公部門證明了,只要有適切的法規存在,讓市民有機會接觸共享服務,就可以讓城市更好,市民獲益。」

在地化再升級,加倍市民幸福感

Uber在亞太地區近期推出的創新服務愈來愈多,包括機車共乘、旅遊交通租賃、身障及寵物運輸,背後的策略稱為 Hyperlocal(超級在地化)。「我們的商業模式,不是在國家層級,也不是在省市層級,而是精緻到街頭巷尾裡面。」Amy Kunrojpanya 指出,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交通特性;機車、計程車最為常見,另外有些城市日常交通靠船,還有的地方仍在騎馬;不管 Uber 推出的產品是什麼,它背後的概念都是「共享」。

幾個有趣的例子可以突顯 Uber 的 Hyperlocal 策略。Uber 近期在全球幾個城市推出「Uber Family」,招募裝有兒童座椅的車子,家有幼童的父母出門不須傷腦筋。另外還有「UberPet」,很多城市帶寵物出門並不方便,因大眾運輸限制或不允許寵物上車,但只要利用 UberPet,就有同樣愛寵物的車主提供服務。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 UberBoat,輕鬆就能搭船;在越南有 UberMoto,隨時有機車騎士前來;另外還有 UberPlane,手機按幾下,就有人載你搭飛機。這眾多不同的運輸類型,都突顯了 Uber 的策略,就是「超級在地化」。 實現「超級在地化」的背後,其實是 Uber 鼓勵各個在地團隊自己發想,真正深入了解並與社群緊密結合。

共享經濟在全球開枝散葉,Uber 身為共享經濟的發起者之一,對於這個商業模式的未來展望,抱持高度樂觀的態度。Amy Kunrojpanya 說,以共乘而言,如果整個地球的公民,都能改變心態,很有助於環保。「長久以來,私家車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車主把名車的鑰匙掏出來放在桌上,感覺很拉風。但如果更多人不必買車,或者不必買第二部車,對地球是不是更好?」根據調查,在美國有 10% 的千禧年世代族群已經擁有或是購買自己車子的念頭。

除此之外,透過 Uber 的共享模式,也看到公私部門攜手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加乘效益。例如搭公車或捷運是便利環保的交通方式,但有時在上車前或下車後,還要一段路。換言之,市民在第一哩路及最後一哩路的交通,仍然須要幫忙。融入像 Uber 這樣的共享服務,整合更多種不同模式的運輸工具來搭配,例如下了公車再利用 Uber 共乘抵達終點,更加有效率,「我們相信市民的幸福感也會提升。」

 

(首圖來源:Flickr,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跟 Facebook、Uber 學如何推銷產品:放下那些華麗的詞彙,想好真正關鍵的「一句話」
7 年內完成 50 億筆訂單!你不喜歡 Uber 也不得不敬佩的行銷術
Uber 大騙局!天價收購 Otto 竟是前 CEO 瞞董事會自導自演,我不是在看八點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