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未來 50% 工作將被 AI 取代,「人工智慧時代」到底應該學些什麼?

【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人工智慧時代,到底該學些什麼好呢?儘管我們知道重複性高、不需學習技術的工作,終將被人工智慧取代,那是否未來能做的工作硬生生少了許多呢?

其實並不盡然,而是要學著從工作中找尋「差異性」、找尋「創造力」,以及項李開復先生文中所提到的,有許多看起來「靠不住」的人性,其實很多就是人類智慧中難以取代的部分。(責任編輯:陳君毅)

AI 時代,應該學什麼?

有關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我的小女兒德亭,曾經說過一段讓我特別尊重、特別讚許的話。

德亭很早就喜歡攝影,她五歲的時候,得到人生第一台相機,並從幫姐姐設計出來的漂亮時裝拍照開始,逐漸拓展拍攝物件,很早就成了一個小小攝影愛好者。

她中學時,很想以攝影作為自己的專業,但我擔心她喜歡攝影,只是為了逃避功課。申請大學前,我反覆跟她討論,提醒她:「妳必須想清楚喔!專業攝影師很快就會被淘汰,現在攝影工具愈來愈方便,大家都能輕易拍出好照片,專業攝影師的優勢會漸漸消失。」

可我沒有料到,德亭很鄭重地說了下列這段話:「我做過調查了,目前在美國,一個專業攝影師的薪水比記者還要低,而記者的薪水相比其他各行業也愈來愈低了。可是爸爸,我願意賺比較少的錢,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每次背著沉甸甸的相機出去拍照,回來的時候雖然筋疲力盡,我卻總是心花怒放。我非常慶幸生活在高科技的時代,可以輕鬆擁有數位攝影,以及低成本、大容量的儲存裝置,還有無處不在的網路。這些讓我像一個裝備齊全的獵人一樣,捕捉我所有的感動,然後用心將圖像提取出來。未來的攝影,絕對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要用新的眼光,讓影像產生新的意義,而那絕對不是科技可以取代的。」

每當我思索人與機器共存的未來時,就總會想起德亭的這段話。的確,攝影技術再先進,相片畫質再好,也取代不了攝影師內心因為拍攝物件而產生的感動。這種感動可以賦予風景、人物、靜物、街景新的意義,即便以後有了人工智慧照相機,可以自動幫助人完成捕捉美景、記錄美好瞬間的任務,但是人的感動、人的審美、人的藝術追求,卻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攝影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們很難準確列舉,AI 時代到底該學什麼,才不會被機器取代。不過,我們大致還是可以總結出一個基本思路:

在人工智慧時代,程式化的、重複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複雜系統的綜合分析與決策能力,人對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人由生活經驗及文化薰陶所產生的直覺和常識,還有基於人自身的情感(如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與學習的技能。而且,在這些技能中,大多數都是因人而異,需要「訂製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量」教育中獲取。

藝術創造力、決斷力、系統分析能力的技能,是最不容易「過時」的能力

比方說,同樣是學習電腦科學,今天許多人滿足於學習一種程式設計語言(例如 Java),並且掌握一種特定程式設計技能(例如開發 Android 應用程式),這樣的能力在未來幾乎一定會變得價值有限,因為未來大多數簡單、邏輯類似的代碼,一定可以由機器自己來編寫。

人類工程師只有去專注電腦、人工智慧、程式設計的思想本質,學習如何創造性地設計下一代人工智慧系統,或是指導人工智慧系統編寫更複雜、更有創造力的軟體,才可以在未來成為人機協作模式裡的「人類代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移動互聯網剛剛興起時,電腦科學專業的學生都去學移動開發,而人工智慧時代到來後,大家都認識到,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才是未來最有價值的知識。過去三年內,史丹佛大學學習機器學習課程的學生,就從八十人爆增到一千多人。

再比如,完全可以預見,未來機器翻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後,絕大多數人類翻譯,包括筆譯、口譯、同步口譯等工作,還有絕大多數從事語言教學的人類老師,都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但是,這絕不意味著人類大腦在語言方面就完全無用了。

如果一個翻譯專業的學生,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基本的語言學知識,也包括足夠深度的文學藝術知識,那麼這個學生顯然可以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而文學作品的翻譯,因為涉及了大量人類的情感、審美、創造力、歷史文化素養等,幾乎一定是機器翻譯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

未來的生產製造業,將是機器人或智慧流水線的天下。人類再去學習基本的零件製造、產品組裝等技能,顯然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在這個方面,人類的特長在於系統設計和品質管控,唯有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才能真正體現出人類的價值。

這就像今天的建築業,最有價值的,顯然是決定建築整體風格的建築師,以及管理整體施工方案的工程總監。這些能夠體現出人類獨特的藝術創造力、決斷力、系統分析能力的技能,是未來最不容易「過時」的能力

在人工智慧時代,自動化系統將可大幅解放生產力,大量豐富化每個人可享有的社會財富。而且,由於人工智慧的參與,人類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擁有大量的休閒時間。屆時,這個社會對文化、娛樂的追求,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而未來的文化娛樂產業,總體規模將是今天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那麼,學習文創相關技巧,用人類獨有的智慧、豐富的情感,以及對藝術的創造性解讀,去創作文創娛樂的內容,顯然是未來人類證明自己價值的最好方式之一。

當絕大多數的人,每天花六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體驗最新的虛擬實境遊戲、看最好的沉浸式虛擬實境電影、在虛擬音樂廳裡聽大師演奏最浪漫的樂曲、閱讀最能感動人的詩歌和小說,或是賞析作家、音樂家、電影導演、編劇、遊戲設計師等的作品,那麼與此相關的工作,一定是人工智慧時代的明星職業。

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複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什麼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以及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慧非常獨特的能力

——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工智慧來了》,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TechCrunch, CC Liccensed。)

延伸閱讀

科技發展的悲哀:為什麼大數據讓窮人上班越來越忙,卻越來越窮?
人類玩家血流成河!最反 AI 的馬斯克,開發稱霸《Dota 2》的無敵 AI
中國 AI 教父吳恩達開課啦!史上「最完整」人工智慧課程,帶你一步步成為頂尖人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