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伯樂都在找良駒】 Google、Facebook 和蘋果挖光全球AI 知名教授,只為吸引超強 AI 學生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面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激烈搶人競爭,科技巨頭試圖通過聘請學術界的知名教授來幫助招聘。但事實上對於這些學界和業界的雙重頂尖人才而言,公司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圍、鼓勵學術發展的自由環境才是關鍵。

高薪聘請學院派教授,可能還不如允許研究人員自由發表論文的制度還來得更有效。(責任編輯:劉庭瑋)

科技巨頭試圖通過聘請來自學術界的知名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來幫助招聘。

幾年來,Google、Facebook 和微軟一直在為人工智能人才的學術隊伍而展開激烈競爭。他們不僅僅止步於是在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中招納專家。他們還試圖創造出一種從大學畢業生中尋找人工智慧人才的人力資源機制——他們想通過聘請領域內知名教授的方式來更順利地雇傭他們的學生。

事實上,這種方法並不一定有效。聘請教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為雇傭學生創造便利,但同樣重要的是該公司的業務水平,以及它如何讓人工智慧研究人員與更廣泛的人工智慧研究學術圈(而不僅是業界)進行互動。

以下我們列出了一些科技巨頭公司和他們所雇用的知名教授的詳細情況。

比如說 Facebook。2013年,它聘請了著名的人工智慧教授揚恩·勒坤。他最優秀的學生中有6人追隨他,但同樣數字的優秀學生也被 Google 聘用——Google 一直是頂尖人工智慧人才的聚集地。Google 和 Facebook 一直以營造一種學術氛圍而聞名,這種氛圍包括公司內部的學術交流活動、允許研究人員發表論文概述他們的發現,等等。

但是,Facebook 雇傭了更多的受過教育的學生,而不像亞馬遜和蘋果,後者去年從學術界聘請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總體數量較少。目前後者還沒有出現大量的學術人才湧入的情況。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為時尚早。但這也可能反映出,兩家公司都沒有像 Google 那樣對學術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蘋果和亞馬遜都不允許他們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發表研究論文,儘管這種情況正在改變。蘋果於去年12月發佈了第一份人工智慧業報告,並於本月早些時候推出了一個網站,旨在為研究人員的人工智慧論文提供存儲庫。蘋果還通過兩項收購來雇傭了更多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

「在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真正處於關鍵地位的人很少。這就像如果你接到史蒂芬·庫里的電話,說「我想讓你加入勇士隊」,這不僅是從偵查員那裡接到一個電話那麼簡單。」Nick Triantos 說。他是一位專注於人工智慧的 Ignition Partners 投資合伙人。

本文收集了頂級人工智能教授的前學生的名字,並確定了有多少畢業學生加入了他們的新公司。在大多數情況下,教授們仍然在所在大學教書,持續在學生中露面。相關公司要麼拒絕置評,要麼沒有回覆記者的提問。

一些學術界人士對人才大量跳槽到大型科技公司的現狀並不感到吃驚。「由於那麼多的人工智慧博士進入行業或公司而不是學術領域,我認為我們可能會開始看到(或可能已經看到)新的變化正在誕生——領域的頂級研究人員在業界而不是學術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教授斯圖爾特·羅素說。

以下是我們整理出的人工智能領域知名教授及其學生在四大科技公司的招聘情況。

Facebook: Yann LeCun,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

LeCun 從 1988 年到 2002 年在 AT&T 的貝爾實驗室工作,2003 年成為紐約大學的終身教授。他於 2013 年 12 月加入 Facebook。

LeCun 的前學生中有六人在 Facebook 工作,包括研究科學家馬克Aurelio Ranzato、Aurelio Ranzato、Aurelio Ranzato、Aurelio Ranzato和y-lan Boureau;人工智慧研究工程師 Soumith Chintala。

他的另外六個學生在 Google 的 DeepMind和 Google Brain擔任研究科學家。這些是 Tom Schaul、Piotr Mirowski、Koray Kavukcuoglu、Rotislav Goroshin、Raia Hadsell和Koray Kavukcuoglu。

( 左三為 Google 工程研究員 Geoff Hinton,右一為蘋果人工智慧主管 Ruslan Salakhutdinov

Google:Geoff Hinton,工程研究員

Geoff Hinton是神經網絡之父,他在 1978 年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在學術界度過的:他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呆了五年之後,於 1987 年加入了多倫多大學,在 2001 年成為該大學的一名教授,至今仍在教書。

2013年,他與兩名學生 Alex Krizhevsky 和 Ilya Sutskever 一起加入了 Google,當時 Google 收購了他們的初創公司 DNNresearch。Sutskever 在2015年12月離開了 Google,而Krizhevsky 仍在 Google。前者目前是一家非營利性的人工智慧研究公司 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和研究主管。

Hinton 在他的教職網站上列出的第一批博士生早在 1987 年畢業——當時科技行業的吸引力尚未完全顯露。Hinton 在他的網站上列出的36個學生中,有8個在 Google 工作。其他三名未在 Hinton 的網站上列出的前學生也在 Google 工作。其他學生則去了Facebook、亞馬遜、英偉達和蘋果。總體而言,36名學生中有18人在科技行業工作。

亞馬遜:Alex Smola,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主管

Smola 自2013年以來一直擔任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於 2016 年 7 月加入亞馬遜。他之前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尼可塔任教,大部分學生都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的學術界工作。

Smola 的一位學生在亞馬遜擔任首席科學家。另外三名學生在 Google 工作,分別是工程師 Doug Aberdeen 和 Quoc Le,以及研究科學家 Peter Sunehag。他的另一位學生,Markus Weimer,是微軟雲和訊息服務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

在 Smola 的到來之前,他的另外兩名學生加入了亞馬遜:資深的應用科學家 Choon Hui Teo,以及專注於人工智慧的高級軟件工程師 Owen Thomas。

亞馬遜最近又從學術界招聘了另一名人工智慧專家 Stefano Soatto,雖然公司還沒有對外宣佈。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專注於計算機視覺。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上個月加入了該公司。根據他的 LinkedIn 個人資料,Soatto 自 2010 年以來一直是高通的顧問。

蘋果:Ruslan Salakhutdinov,人工智能研究主管

Salakhutdinov 去年10月加入了蘋果。自2016年2月以來,他一直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副教授,擔任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長達四年。他也是多倫多大學的 Hinton 教授的博士生。

Nitish Srivastava 的兩名前博士生目前正在蘋果公司工作,分別是蘋果公司特別項目小組的機器學習工程師 Nitish Srivastava,以及專注於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和機器人技術的研究科學家 Charlie Tang。

Salakhutdinov 和 Tang 位列一家名為 Perceptual Machines 的初創公司的董事成員名單表,該公司於2015年5月成立。根據 Tang 的在線簡歷,Perceptual Machines 開發了「感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實時算法」。這家公司目前的運營狀況還不清楚。根據內幕人士的說法,Salakhutdinov 正在為蘋果的自動駕駛汽車方向工作。Perceptual Machines 的技術在這一工作中是有用的。截至目前,Salakhutdinov、Tang 和蘋果公司還沒有回應這篇報道的評論。

蘋果此前已經從學術界挖走了大量人工智慧人才。蘋果公司在5月份收購了由史丹佛大學教授 Christopher Ré 和密西根大學教授 Michael Cafarella 創立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去年8月,蘋果還收購了一家名為 Turi 的機器學習創業公司。

本文編譯自Kevin McLaughlin在The Information發表的原題為「To Find AI Engineers, Google and Facebook Hire Their Professors」的文章。

原文鏈接: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to-find-ai-engineers-google-and-facebook-hire-their-professors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為了吸引「大牛」學生,谷歌和Facebook爭聘大學教授  〉作者:胡穎,Photo credit: Orminternal via Visualhunt,Photo credit: jurvetson via Foter.com

延伸閱讀

Google 想買下全世界數據人才,為了求才你可能得付出多少代價?
【朕說不給,你不能要】Google 重金收購印度機器學習公司,就是要搶光所有數據人才
過半數據團隊慘找無數據人才?教你如何打造頂尖數據團隊
「薪資低到世界有名!」杜奕瑾破解 AI 神級人才不回台灣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