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台灣薪資為什麼這麼低:彭淮南害的、產業不轉型,還有超落後的公司法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灣薪資為什麼凍漲?除了老人把持之外,你講不講得出一些其他的原因?小狐狸科技的創辦人曾于洲便提出了三大點:台灣產業沒有升級、外匯存底問題,以及落後的公司法。除此之外,他也點出了一個未來方向,期許年輕人加入新創公司,再次創造台灣經濟高峰(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曾于洲(小狐狸科技創辦人)

因緣際會認識了幾個還在學校,或剛畢業的小學妹小學弟。我很驚訝,現在碩士畢業的起薪,居然比我當年出社會時還少。我隨手拿了計算機算了一下,假設每年通膨 1.2%,從我 2000 年剛出社會至今,物價的成長就是 1.012 的 16 次方。這樣算起來,現在的物價,約略是 2000 年時的 1.2 倍。然而,薪資卻沒有成長?

很多年以來,我一直對於台灣經濟停滯不前,薪資凍長的原因感到好奇。曾經以為,是政黨 A 的問題。當政黨 A 與 B 都執政過後,我才發現,原來跟政黨沒有關係。在許多的觀察以後,我才瞭解了薪資沒有漲的最根本原因。

 這個原因,就是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產業沒有升級。

我們可以想想,現在台灣檯面上知名的企業,有多少是在過去二十年內創立的?為什麼竹科的大老闆,多是交大畢業的四年級生?Google 的創辦人是六年級生,Facebook 的創辦人是七年級生。

而台灣的五、六、七年級生,都去哪裡了?

台灣的經濟主力是電子製造業,以外銷為主。電子製造業在多年的發展下,已經是成熟產業,或者也可以說,已經是近乎傳產的地步了。許多電子製造業公司,在成熟產業缺乏差異化,又過度競爭的情況下,僅能守著 3~4% 的利潤。公司賺不到錢,自然無法給員工優渥的薪資。而由外銷產業所帶動的內需服務業,更是落入非常低薪的地步。文創也是另一個慘業,人民沒有閒錢,怎會在提供娛樂的文創業消費呢?

台灣產業為何沒有升級?

台灣產業沒有升級,有很多原因。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匯率控制。

曾經,台灣的經濟主力,是傳統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台灣製造的成衣、雨傘、鞋子等等,曾經外銷全球。1985 年,台幣兌美金匯率,約為 40 比 1。1989 年,台幣升值到 25 比 1。升值過於迅速,淘汰了毛利低、競爭力不佳的傳統製造業

原本投於勞力密集製造業的資金,轉而投向電子業;此外政府為填補勞力密集產業衰退的缺口,全力支持高科技產業,造成了一波產業升級。原本技術密集度低的產業,在 1981 到 1986 年,佔台灣出口比例大約 74%。由 1987 年為起點,比例逐年下降。到了 2000 年,技術密集度低的產業佔出口比例,只剩下 52%。

一個新產業的最大好處,就是在未充分競爭的環境下,擁有非常好的利潤。當年在科技園區工作的工程師,叫做科技新貴,因為薪水與股票太優渥了。現在園區的薪水雖然也不差,但離當年科技新貴前輩們的薪水等級,還是差了一大截。

台灣外匯存底全球第五,值得驕傲嗎?

央行總裁彭淮南 1998 年上任,從此與美金的匯率,鎖死在 30 比 1,俗稱「彭淮南防線」。台商賺了很多外匯回來,必須換成台幣才能花用。對台幣的需求上升,會造成台幣升值。台灣央行為了阻止台幣升值,守住 30 元大關以保持外銷競爭力,就印台幣來買外匯,結果造成台灣外匯存底全球第五名。

以台灣這麼小的國家而言,外匯存底全球第五,值得驕傲嗎?

其實,高外匯存底,是慢性毒藥。經營效率不佳的企業因為匯率穩定,就算只有賺 3%,只要台幣升值幅度不大,仍得以存活。由數據上來看,失業率低、人人有飯吃似乎不錯,但若過多經營效率不佳的企業存在,卻變成全民均貧。企業不賺錢造成台灣集體性低薪,進而引發頂尖人才外流,招募國外優秀人才也相對困難,削弱了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變成惡性循環。

央行為了企業與就業的穩定,進行匯率控制,卻間接妨礙了產業升級。經營效率不佳的企業無法被自然淘汰,資金與人才被鎖在這些企業。造成新創企業,必須花更多的成本,與大公司搶資金與人才。反觀芬蘭,Nokia 經營不善,芬蘭政府並未出手救援,釋出的人才加入新創手機遊戲產業,包括了憤怒鳥遊戲的母公司在內,反而造就了另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

由於這些結構化的因素,這二十年來,台灣沒有產業升級,利潤持續降低,經濟原地踏步。

此外,外匯存底的代價,就是台幣供給多,實質購買力變低。以房價為例,由於投資房市比股市更賺錢,過多的資金流入房市,哄抬房價,造成一般百姓只能望房價興嘆。如果,貨幣供給少,利率不這麼低,貸房貸沒這麼容易;如果,台商的獲利很好,投資股市比房市還賺錢,是否房價不會飆到現在這麼誇張的地步?如果,這些資金能有效地導入新創產業,是不是會有產業升級的可能性?

落後的公司法

有新創企業,才有產業升級。而台灣落後的公司法,卻在扯新創公司的後腿。

台灣的公司法,規定股價一股票面價值 10 元,台灣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價平均約 30~50 元之間。一般由公司成立,到成為上市公司,約需要 7 到 10 年的時間,如果一家風險基金(Venture Capital),在某新創事業甚麼都不是的時候,不溢價用 10 元買進股票,7~10 年後,若此新創公司經營極為優異,成功上市了,則平均可以賺 3~5 倍。

這代表了,台灣的風險基金,必須投 5 家新創,就有一家成功,而且還得是非常優異,得以上市的成功,才不會虧本。然而,早期新創公司的成功率,卻是遠低於五分之一。所以在新創圈,我們都知道,台灣少有投早期新創的資金。

台灣創投,喜歡投新創公司的中晚期,最好是新創公司快要上市了,投了可以現賺一筆。然而新創最需要資金的時期,卻是早期。在台灣做科技新創,沒有富爸爸,很不容易

以美國為例,並不要求公司創立時的股票須有票面價值,初始股票價值由公司自行決定,可以是 0.1,也可以是 0.01 元。若經營效率好,股價由 0.1 漲到 10 元,則是 100 倍的收益。風險基金/天使基金的投資組合則是以幾十/一百家計算,因為,就算投百只中ㄧ,還是能損益兩平。投百中三,可以賺三倍。

這是為什麼有些新創團隊說,在美國(與中國),只是上台做個簡報,就拿到錢了,在台灣,投資者問獲利了嗎?公司營收多少?新創者心裡想,如果已經獲利了,還需要你的資金嗎?

所幸政府法令漸漸在改善。2015 年修改了公司法,加入了閉鎖型公司相關法條,允許公司發行無面額股,或自行決定每股票面價值。雖然,在法條的完整面與執行面上,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現在的新創公司,就是未來的產業升級

匯率控制,政策失調,法令落後,政府看到了嗎?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台灣人正在小確幸當中,邁向一個貧富差距相對小,卻均貧的未來。

現在的新創,就是未來的產業升級。政府用對方法了嗎?

如果愛台灣,如果要幫助台灣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請大家支持新創,加入新創公司,為台灣盡一份心力。

——

(本文經投稿作者 曾于洲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圖片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薪水夠只是基本】台灣觀光教父親自傳授:做到這三點,員工來了就不想走啦!
台灣軟體工程師到美國找工作指南:從「心態」到「談薪水」一次搞懂
「薪資低到世界有名!」杜奕瑾破解 AI 神級人才不回台灣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