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德媒認為中國的共享單車目前是泡沫化,空有大量投資卻無盈利能力。
但我其實並不這麼認為,就像文末分析的,規模化的共享單車,光靠保證金就是一筆非常大量的金流,再加上規模化的車輛數、車隊、使用者,他們擁有非常漂亮的籌碼可以想營運模式。(責任編輯:林子鈞)
(中央社台北31日電)德國媒體「經濟週刊」29日以中國大陸摩拜單車為例,認為當地共享單車的繁榮最終可能破滅,並以「白痴經濟」形容摩拜的商業模式。
去年上半年,以摩拜單車為首的幾家業者,掀起了在城市裡投放自行車、讓使用者隨借隨還的經營熱潮。而這種「名為共享,實為租賃」的商業模式,也擴大到租借雨傘、3C 產品充電器、籃球等各種產品。
環球時報引述德國「經濟週刊」29 日的報導,認為大陸共享單車的前景堪憂,大多數公司儘管發展迅速、吸引了許多投資,卻賺不了錢。
報導估算,每輛共享單車價值 280 歐元(約新台幣1萬元),每天必須使用 5 次,才能在一年內達到損益平衡。而摩拜單車的顧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車,且每小時才人民幣1元(約新台幣4.5元)的價格太便宜。
報導指出,摩拜單車目前在中國大陸 100 個城市營運超過 500 萬輛共用單車,用戶多達 1 億人。摩拜和另一家 ofo 小黃車都已進軍英國。
環時引述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表示,共享單車目前在大陸的低價策略是為了搶下市占率,用戶資料本身就有很大價值。他認為,共享單車在歐洲每小時的費用遠高於在中國大陸的行情,因此在歐洲市場有前景。
不過,根據廣東衛視今年播出的「財經郎眼」,大陸財經新媒體「易簡財經」主編張威則認為,摩拜在大陸可以獲利。
他以廣州市為例指出,截至今年 3 月,摩拜投放 10 萬輛自行車,活躍用戶為 100 萬,所以是每 10 人共用一輛車,加上每個用戶有人民幣 299 元的押金,這些押金若用作投資,以 3% 的投資報酬率計算,年收也有 900 萬元。此外,車身廣告也是收入來源。1060731
延伸閱讀
不喜歡 Obike?那你一定要搞懂巴黎、美國、日本的共享單車怎麼運作
【中國的腳踏車會游泳?】北京護城河潮水退了,共享單車的屍體就露出來了
共享單車 oBike 進駐台灣一個月就有災情,台灣人人品足以搞定共享單車嗎?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德媒稱陸共享單車不賺錢 是白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