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職場枯竭其實發生在很多人身上,或者因為自己心態、或者因為公司氛圍。但看完文章覺得最中肯的一句話就是:人生苦短,如果來的及離開去尋找喜歡的工作,那就趕快去啊!(責任編輯:楊侑陵)
畢業後你順利進入一家大公司,為了證明自己,每天努力工作。幾年下來,你有些失眠和精神衰弱;偶爾大腦會感到一片空白、難以集中注意力;無論怎麼加班,每個季度好像也只能勉強完成 KPI;你待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沒有時間跟朋友碰面……
事實上,這是很多職場人士的通病。中國職場焦慮調查報告顯示,在同一崗位工作滿兩年的人群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會感到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大部分企業的普通員工中 64.57 %的人會產生職業枯竭感。
我們到底是怎麼讓工作掏空自己的?雖然大多數研究都表明,職業枯竭追根究底來自最單純的疲憊,但造成倦怠的原因還有太多:像是不熱愛的工作,自我評價低、完美主義的個性,以及工作與生活漸漸模糊的界線……
如果「被掏空」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事實,那麼被工作佔據生活的你,應該如何拯救自己?以下:
身體被工作「掏空」是什麼感覺?
職業枯竭症是指工作量過大、工作時間過長所導致的精力耗竭、消極情緒增長的狀態——包括生理、認知、價值觀和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疲憊。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處於職業枯竭之中,你可以做個小測試:1. 你是否情緒變化無常,並經常莫名感到擔心?
2. 你總覺得精力透支,有即將倒塌的感覺,失眠現象嚴重。
3. 你的記憶力糟糕、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
4. 脾氣暴躁,常為一點小事動怒。
5. 經常加班,每天平均睡眠不足 6 小時。
6. 經常胃痛、頭痛、背痛,感覺全身無力。
7 .一想到上班心情就低落,總是盼著假期快點到來。
8. 和同事關係緊張,想到見上司就想躲。
9. 戶外活動明顯減少,對家事也提不起精神,總是想睡覺、飲食不規律。
10. 自我評價降低,常有失敗感和無力感。
如果在你的回答中,「是」已經超過半數,那麼你很有可能正在遭遇「職業枯竭症」。
我們是怎麼讓工作掏空自己的?
職業枯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開始於身體上的疲憊,進而導致工作表現下降、自我評價降低,並且再度陷入疲憊的惡性循環,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同時,你正在為並不喜歡的事業消耗自己。
《環境科學》雜誌認為,職業枯竭症追根究底是因為你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一旦職業選擇不協調,工作上的每一個方向都會變得荊棘密布,難以控制。
事實上,影響職業選擇的動機不外乎內部動機(內心的原始渴望)和外部動機(家庭、社會、現實層面的壓力)兩種。如果這兩種動機相互契合,協調運作,我們會在職業中獲得由衷的成就感。但這種狀況在職場中十分罕見。
根據蓋洛普公司的調查數據,全球只有 13% 的人從事著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對更大多數的職場人士來說,職業選擇的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並不吻合。同樣的調查數據顯示,有 63% 的人認為自己不適合所從事的工作。隨之產生的自我認知失調也會導致身心俱疲。
還有一些人是,雖然不討厭你的工作,但是遇上單純的疲憊。例如:加班太多。
英國《衛報》曾發布過一篇名為《中國人工作有多努力?》的調查文章,研究發現中國勞動者年均工作 2000 至 2200 小時。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其實是一個回報遞減的過程。處於疲憊狀態下的職員難以集中註意力保持高效率的工作,這時再讓你去面臨 KPI 和 OKR 制度,不但不會產生正向的激勵作用,反而會造成身心的二次傷害。
除此之外,如果企業缺乏合理的溝通和獎勵機制,職業枯竭感會隨之加深。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的枯竭都是被「你覺得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可你的老闆仍然認為你不夠努力」的想法掏空的。
如何有效率提升 KPI、用「科技力」增加職場力?
現在不懂得用「雲端 CRM」、「人工智慧」等工具協助的人早就落伍啦!
也有的人天生就更容易感到枯竭:他的個性。
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把人的性格分為 A 型和 B 型兩類。A 型人格者俱備更強的進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並且容易緊張。而 B 型人格者則屬較鬆散、與世無爭,對任何事皆處之泰然。研究表明,雖然 A 型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為脫穎而出成為領袖,但由於自我評價低,凡事追求完美主義,A 型人格的人比 B 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感到焦慮,因此也更容易遭遇職業枯竭。
除了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工作環境不佳、性格急躁外,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早就分不清了。
網路時代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脫離工作。電子郵件、通訊軟體使得大多數的職場人士即使不再公司,也得處於「精神上線」的狀態。 相信每個人都有週末還得回郵件、回群組的經驗。
BBC Future 拍攝的職業倦怠紀錄片對此也有紀錄。有趣的是:儘管大多數職業枯竭者一方面感到自己筋疲力盡想要遠離工作,另一方面又無法抑制在非工作時間一遍遍檢查郵件的慾望。
不想被工作掏空,如何應對職業枯竭?
當然,不管你是否是典型的「職業枯竭症患者」,每個努力工作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在工作中感到緊張和壓力。長期處於疲倦和枯竭的狀態之下,健康、情緒、自我評價和人際關係都會受到消極影響。這時候,你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態。
1. 有意識地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時候盲目地逼自己結果只會適得其反。生活需要生做休息才能繼續上路。
2. 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日常的社交活動中,正性的人際關係反饋都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3. 重新定義優先級:做好時間管理,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不要讓瑣碎的事務消耗太多自身的精力。
4. 轉換看待工作的方式,為工作賦予意義:如果你現在從事的工作並非你所愛但又無法在短期內做出改變,換種思路也許能換種心情。
5. 轉換職業道路:如果深思熟慮之後仍然覺得工作不適合自己,勇敢地換到下個領域也未嘗不可。
6. 正念冥想:在合適的時間放空自己,也許能幫你達到更好的狀態。
7. 合理的外界刺激:有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外界刺激來改變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比如新的愛好、合理運動以及飲食。
最後,並沒有哪種價值觀是絕對正確的。生命的多樣性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有人在工作中感到枯竭倦怠,就有人會從工作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如果你做的工作是你所熱愛的,那你很幸運;但如果你感覺自己快要被工作消耗得筋疲力盡,那麼或許可以考慮改變,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 氪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為什麼一周總有7天不想上班,感覺身體被掏空? 〉。首圖來源:C Money)
延伸閱讀
誰說履歷要塞在一張紙以內?再依循這五個過時求職原則難怪永遠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