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成功都靠這套超級心法!樂視和 Uber 會出現危機,就是因為不懂「詠春拳」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詠春拳的概念要怎麼應用在經營公司上?聽起來很違和,但其實抓住「中心線」這個概念,除了用在詠春拳、經營公司,連自己的生涯規劃都可以,都是很好的方法。唯一的重點只在於,抓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重心,向外延伸擴散,就永遠不會失衡。

(責任編輯:謝秉芸)

編者按:中國傳統武術詠春拳有一套中心線理論,拳手從自身中心線發力,攻擊對手的中心線,由此可釋放能量,達到最大果效聯想到企業發展和個人規劃也是如此,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找准自己的中心線,並時刻專注於中心線,由此便可最大限度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 Elliott Zaagman 是一名培訓師,組織變革管理諮詢師,專注於幫助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他通過採用全方位四維的模型,他幫助企業從內到外,充分的做好全球化的組織文化準備工作想要聯繫他的,敬請查看他的 LinkedIn,或加他的微信(ID:ezaagman)溝通。

幾個月之前,我有幸同來自阿里巴巴,百度,樂視和宅急送的現任以及前任人力資源總監一道出遊,從北京到福州,跟著中國著名的詠春拳傳人鄭祖傑學習了五枚詠春的基本招式和原理。在學習了兩天詠春拳之後,我們開始將我們學到的原理應用於實踐,開發出一套培訓項目,以協助商業領袖和團隊有效生活,工作,在當今的商業環境中生存。

詠春理論中最讓我著迷的是其中心線的核心概念。對於詠春拳的練習者來說,中心線是所有動作的焦點。中心線理論的中線是指由人體頭頂至尾閭的假象線,它代表身體的能量核心。每一次攻擊和防守都要從這個中心出發。拳手要能保護自己的中線同時要攻擊對手的中線,出手不言自明,詠春拳的拳手要能確保他們的攻擊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力量,同時又能避免對手遭受嚴重打擊。

我本人是一個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思考領導力和企業文化問題的人,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會將詠春中心線的概念與在工作和生活中擁有清晰而強大的價值觀,身份感和目標感進行了對比:兩者都是釋放能量的中心點,對於在這個世界上最能引起共鳴以及最受尊重的個人,企業和品牌來說,正是他們圍繞著「中心線」這一方向運轉成就了他們。

中心線和黃金圈

民族志學家和演講者 Simon Sinek 在他廣受好評的 TED 演講以及他的書「從為什麼出發」中,闡述了一個簡單但有力的概念:「事實證明,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和鼓舞人心的個人和組織,他們的思考,行為和溝通方式都是相同的」,Sinek 說他解釋道,他的「黃金圈」模式由三層組成,由內向外分別是為什麼,怎麼樣以及是什麼,在他的模型中,這些人和組織溝通方式都是由內向外的。在 Sinek 的模式中,一個有效的領導或者企業就像是詠春拳的拳手一樣:從能量的核心向外流動。跟詠春拳理論一樣,如果一個公司或者個人能夠從目的和價值觀最穩定的「為什麼」這一中心出發,去思考,行動,那麼所做的決定也會更加清晰,並且能夠建立信任和榮譽,從而樹立起強大,始終如一的品牌。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Sinek 舉了蘋果公司的例子。儘管賈幫主做的並不完美,但他非凡的專注力和目標感正是促使蘋果大獲成功的中心力他堅信以不同的方式思考,要能挑戰現狀。對於賈伯斯而言,科技是人類大腦的直覺延伸,而不僅僅是種工具。從他創建蘋果公司起一直到他因為健康原因辭職之日止,蘋果公司的員工,客戶和股東之所以為賈幫主所吸引,就是因為他們了解並認同他的價值觀。他們可以信任蘋果和賈伯斯,是因為他們知道公司的「中心線」在哪裡。

而對於個人而言,企業培訓師 Jim Loehr 在他的著作「全力以赴:高效能人士的精力管理手冊」一書中將這種深刻的價值觀和目標感稱為「精神能量」。書中指出,儘管精神能量是身體健康,生活幸福的關鍵和基礎,但是往往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所忽略,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關注那些更為緊迫的問題。「一個簡單的,並且幾乎令人尷尬的現實是,我們總是忙忙叨叨而找不到意義了。」這就像一個詠春拳練習者,他們無法專注於中心線,因為他們「忙著出拳」,而事實上,找不到中心線就出拳注定會失敗。

商業巨頭的隕落,中心主題都是缺乏「中心線」

我在北京的職場圈和社交圈中,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非常常見。許多生意人東奔西走,疲於奔命,哪兒有流行語,哪兒就有他們的企業主張,他們確實是非常有可能吸引到投資,但卻無法專注於創造真正的價值。許多家長和學生則專注於無論如何都要考高分,而不是培養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開發技能,掌握知識。許多專業人士日复一日只為不讓自己閒下來,賺得名聲,而不是專注於提高生產力,提升自我,建設團隊。

當今世界,許多商業巨頭的隕落都是因為缺乏關注中心線,這屢見不鮮。以美國能源公司安然為例。該公司不專注於公司的能源核心業務,公司的領導層通過做假帳採用了激進的投資策略,將公司任何交易的預期未來利潤列為現在的實際情況,他們對外界宣稱公司盈利頗豐,而事實上這些利潤根本不存在。雖然這種做法使公司的股價膨脹了一段時間,但 2001 年,公司股價急劇下跌,最終該公司向紐約破產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該案成為美國歷史上企業第二大破產案,公司高層被送進了高牆,世界五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安信達(Arthur Anderson)也受此牽連,最終解散。

個人缺乏中心線而遭遇失敗的例子也不勝壯舉。Uber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Travis Kalanick 傲慢,完全缺乏誠信,造成公共關係危機,事業起起落落。他的行為帶來了「有毒」的企業文化,Uber 的司機並不快樂,最終公司不敵競爭對手,失去了優勢(Kalanick 上個月也被趕下台)。在中國,樂視的興衰也可以看出該公司缺乏對於中心線的關注。公司的擴張目標使他們忽視了他們最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為用戶提供價值(不瞞大家,我之前也是在樂視工作的員工)。

「適度中心線」的高貴和成功之處

從更積極樂觀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大家沒必要非得到健康向上的個人和公司,他們成功就是因為自身對於中心線有非常清晰的認知。雖然 Simon Sinek 提到蘋果公司,但我個人對於世界上蘋果和 Google 這類公司「改變世界」的價值觀不是那麼感冒。並不是說我缺乏理想主義,我只是堅信真實的價值。事實是,大多數公司沒有想著要去改變世界,非得要說他們就是改變世界那反而不是正確的中心線了。相反,我更欣賞那些有著適度的目標和價值觀,並堅持不懈關注自己中心線的公司和個人。

2015 和 2016 年,我給中外運 – 敦豪做了一個培訓。在那段時間裡,我為他們公司清晰的定位,以及對於成功所需要條件的理解驚嘆不已:通過成為一名正直,公正,可靠的優秀員工,輔之以世界一流的物流網路,他們一定可以為顧客提供始終如一的高質量服務,從而使公司成為供貨的不二之選,而這也會使得他們成為股東的投資選擇。儘管他們還不是當今科技市場上最為亮眼的那顆星,但是如此這般專注於自身定位以及自身優勢,他們一定會有長遠發展。他們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國際快遞供應商,去年迎來了公司發展 30 週年慶,這對於中外合資企業來說已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里程碑了。

要求擁有適度卻有效的中心線,最為顯著的例子可能當屬沃倫·巴菲特的生活趣事了。巴菲特的淨資產超過了 600 億美元,但是他大部分時間都不在紐約塔這種摩天大樓裡工作,而是就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一棟相貌平面的寫字樓里辦公。他住的房子還是 49 年前他給自己的家人買的五居室的房子,舒適而不起眼,那棟房子現在價值大概是 60 萬美元,約為巴菲特總淨值的 0.001%。

他積累了巨額財富,並不是通過追逐潮流,金融障眼法或者公關操縱,而是採用一貫的,有原則的方式:以公平的價格投資運營良好的公司,保持之前的運行管理,放手讓金融複利的力量去工作。儘管自己從未跟矽谷的大巨頭一樣,到處喊著「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是通過承諾將自己大部分財富捐給慈善事業,他無疑已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了。雖然很多人質疑他低調的生活方式的選擇,但巴菲特並不以外界的眼光改變自己的遊戲,他有自己內心的羅盤,有自己的中心線,或者他自己稱之為「內部記分卡」。巴菲特曾有句名言:「關於人們如何選擇的大問題要看他們是拿到了內部記分卡還是外部記分卡,如果你能滿足於內部記分卡,那麼會對你的生活大有幫助」。

許多人羨慕巴菲特的財富,覬覦蘋果公司的產品,當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但是這些人卻沒有注意到帶來這些成功的專注點,他們的成功是將詠春拳的中心線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結出的碩果。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 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樂視,Uber 會出現危機,可能是因為它們不懂「詠春拳」〉。)

延伸閱讀

沒有習大大說好,誰都發展不起來的「中國式」自由:Uber 在中國失敗,就是滴滴的勝利嗎?
「只相信中國人」的失敗管理法,堂堂樂視美國總部裁員剩 50 人、500 億資金全部放水流!
【Uber 高壓文化逼死人】沒日沒夜工作又遭種族歧視,非裔工程師舉槍自盡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