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r app ─ 圖自 Uber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關於共享經濟的話題已經談了很多,回歸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共享」的本質?這些在市場上打著「共享」的旗幟實際營運的企業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的事能被稱作「共享」嗎?
(責任編輯:謝秉芸)
共享經濟,正在崛起還是變形?
提到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從 Uber、Airbnb 開始擴散,再至近年來中國市場的崛起,甚至可以說是在中國發光發熱;隨後,中國本土的新創企業,打著共享經濟的大旗,創造專屬於中國的風景,將 Uber、Airbnb 等原先的市占者逐出中國市場,其中又以滴滴出行、共享單車最為火熱。然而,今日共享模式已經不同於初衷,究竟是在快速成長,抑或是悄悄變形,本文將在底下分析介紹。
市場越做越大,「共享」成為趨勢名詞
如今在中國,共享 app 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指出,2016 年中國共享經濟規模達 39450 億人民幣,其中用戶規模較 2015 年成長 7 倍之多,服務人數也增加至 6000 萬人。從基本的單車、汽車,到越來越多樣的籃球、雨傘等等用品,幾乎只要和「共享」一詞扯上關係,就能吸住市場的眼球,進而引起使用者的好感,甚至跟進使用。
談談共享經濟的本質,其實是弱化「擁有權」、強調「使用權」的概念,善用過去未能夠被妥善利用的閒置資源,降低社會邊際成本,進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起初的Uber 司機,多半是無聊有空的駕駛,為了交交朋友,順便賺點外快,但現在的 Uber駕駛,則有很大一部分成為了 Uber 雇用的專職司機。不過儘管如此,大家仍然將Uber 視為共享經濟的代表,畢竟每一種商業模式的背後,總是吸引著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當市場開始蓬勃,企業在運作上勢必會做出改變。
究竟是共享,還是租賃?
以中國為例,Ofo 小黃車和摩拜小澄車無疑是中國當前最火紅的兩款共享單車,創造了大量使用者,也造成了中國各地單車橫放的奇觀。大家對於「共享單車」這個詞似乎沒有太大意見,但其實這並不是善用閒置資源,而是直接製造不計其數的單車供人使用,這難道不是一種租賃行為嗎?就像台灣的 Ubike 大家認為是一種租車的概念,其實 Ofo 和摩拜亦然,只不過多了能夠隨意停放的功能,卻大打著「共享」的旗子,行使租賃之實。
不過,提供人民便利的結果也並非壞事,類似於計程車的變形,提供了不同載體給消費者使用,且大幅提高了使用上的自由度以及降低費用,算是相當有創造力的發想,只是若要與「共享」放在一塊,則還是稍嫌牽強。那麼既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共享經濟,該如何定義目前的現象才比較合適呢?或許,將其視為一個過渡期會更為合適。

ofo小黃車 / 圖自theguardian
共享經濟不是終點,只是過渡
當市場風潮由計程車業轉型為 Uber、滴滴出行類型的「共享」汽車時,大多數人會認為這是商業模式的進步,似乎能夠讓社會資源效益更大化,然而事實上,單純依賴「共享」原則產生的效益並不足以支撐整個模式的推動,也不可避免地造就共享模式專業化的現象。簡而言之,Uber 和滴滴出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職司機,跳脫了原先的「大共享時代」思維,甚至出現了 Uber 開始雇用司機,更是與原先理念不符。
說到底,企業終究走向追求利潤的那一頭,才有辦法延續下去,如同 Uber 的願景─無人駕駛車隊,也是跳脫了「共享」的理念,轉而成為自行生產、全自動化的無人出租車行,進而囊括整個市場。也就是說,目前許多的「共享」經濟可能都會如同 Uber 的進程,讓商業模式脫離傳統,以「共享」的形式作為過渡期,並在未來達到自動化、一體化的格局,產生嶄新的一種商業型態。
「共享」很理想,所以不會全球適用
「共享」經濟除了閒置資源的善用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信任」,而這也是為何大共享時代如此難以達成的原因。信任他人需要成本,在社會上取得互相信任的共識更是難上加難,尤其在亞洲人多數的隱私、自有文化中,每次的共享經濟成本都需要不少。
在中國,Ofo 小黃車已經不知道被私佔多少台,甚至零件被拆賣的案例也是不計其數,所以文化與民情將是「共享」概念進入市場的大考量,也可能是導致系統瓦解的因子;因此,在國外成為風潮的 Airbnb 在亞洲便可能不適用,基於亞洲人對於居家隱私較在意這個環節,以及不願承擔「共享」經濟的風險,導致了針對全球市場因應有別的現象,所以,「共享」很理想,但距離全球適用尚有一段路途要經歷。
參考資料:
(本文經合作夥伴維京人酒吧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延續與變形 ─ 淺談共享經濟〉。)
延伸閱讀
中國看歐洲共享經濟的反思:「那些吃相難看的共享經濟,到底『共享』在哪了?」
北科大教授觀點:別弄錯了,oBike 和 Uber,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共享」
河裡、馬路中、草叢裡、博物館中:共享單車在中國人民素質協助下的 101 種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