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為了不要在世界 FinTech 發展上落後,各國僅管在未來尚未明朗的情況下仍願意開發相關的「監理沙盒」。透過新的法律制度給予新創科技有一展拳腳的舞台。
在新加坡、英國、馬來西亞都逐漸構成 FinTech 領域的生態,台灣呢?仍害怕新科技駐足不前、裹足害怕?台灣不缺乏 FinTech 人才與團隊,也不需要政府帶頭衝刺,只需要一片沒有阻礙、能夠試錯的舞台。(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資策會科法所 法律研究員 孫鈺婷
FinTech 浪潮來襲,各國監理沙盒機制已遍地開花。
面對國際上金融產業應用 FinTech 浪潮來襲,破壞式創新究竟是我們樂見還是避之唯恐不及,即便在 FinTech 已多元應用的現在,對於受到各國高度監管傳統金融產業之衝擊,與相關法規障礙,都是 FinTech 創新業者需要面對的挑戰。
然而政府為了解決此問題,最開始在 2015 年即由英國提出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機制,接著 2016 年各國相關機制遍地開花,新加坡、澳洲、香港,甚至是東協的泰國、馬來西亞等無不前仆後繼提出監理沙盒。
FinTech 創業者在臺灣要面對什麼?
我國亦於 2017 年 2 月提出了「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5 月已由行政院會通過,送請立法院審議,各國為了促進 FinTech 發展、鼓勵創新,國際上相關金融法規鬆綁機制也就此應運而生。
沙盒建立好了固然重要,但 FinTech 應用需求的實際面向更不容忽視,而剛好在 2017 年 6 月份商業周刊「一位陣亡 Fintech 創業家:我們被當詐騙集團」報導了臺灣 Fintech 產業實況,如此聳動的標題,是否意味著我們再不趕快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臺灣的Fintech就要陣亡了?
報導中提到的「Moneybook」是臺灣業者開發的跨行記帳軟體,初期遭到銀行公會發函公告,並阻止其串接帳戶資料,2013 年努力運作至今仍告停業,在商業模式與資安、個資保護爭議背後,是金融商品開發應用的無限商機;文中還舉例航運業的放貸平台「貸好運」,與原本想在台灣發展的「Aimazing」電子錢包,也因為註冊資本額限制,而到國外發展。
這些新創業者在臺灣真的難以生存?好點子在臺灣是否就會被法規綁住?
我們來對照一下,國際上已經進入沙盒實驗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新創。以下將針對已執行超過一年之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來看看他們的申請狀況,從新創公司發展之商業模式,對於未來 FinTech 趨勢與因應政策更能見微知著。
英國沙盒 申請人多應用 Blockchain 技術
英國 FCA 積極鼓勵業者申請 FinTech 沙盒實驗,推出沙盒後於 2016 年 7 月第一輪共 69 家申請,24 家合格,18 家進入沙盒。
從 FCA 官網名單發現有一半以區塊鏈(Blockchain)或分散式記帳(Distributed Ledger)技術發展,如 DISC 公司與英國就業與退休保障部(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 DWP)合作之支付平台,以區塊鏈技術使 DWP 之信用額度移轉到行動裝置,得直接轉帳; Tramonex 則是利用分散式記帳的電子貨幣平台,有助於使用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s)之資金移轉、捐贈予慈善機構;從申請人提供的服務,也能觀察到現階段 FinTech 技術應用的趨勢,發現英國政府不僅提供舞台,也樂於與新創業者合作。
第二輪緊接著在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1 月,總共有 77 家申請,31 家符合,7 家公司還沒準備好開始測試,可能進入第三輪,因此第二輪將由 24 家開始測試。實施至今已完成兩輪申請,第三輪也在申請中,可見英國 FinTech 產業生氣蓬勃,也積極申請沙盒試驗。
新加坡沙盒 InsurTech 公司一枝獨秀
對照新加坡沙盒目前只有 PolicyPal 一家公司申請,但不僅是非常年輕的團隊,還受到 Startupbootcamp 創業加速器的培育,成為新加坡第一家審核通過並進入沙盒的公司,實驗期間從 2017 年 3 月到 8 月,有趣的是它主要以 App 來整合簡化個人的保單,避免複雜文書工作與相關保險申請理賠等程序,作為保險科技(InsurTech)之新創公司,並期待未來離開沙盒後可以拓展至其他國家的保險市場,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這樣的野心背後,可知新加坡不僅提供一個利於創業的環境,不用擔心執照、資本額限制等法規障礙,也讓人願意把夢想做大。
馬來西亞沙盒 本國與外國 FinTech 創業者爭相申請
再看看新加坡的鄰國,馬來西亞央行 2016 年也提出監理沙盒機制,目前已有 4 家公司申請進入沙盒測試,分別是荷蘭的 GoBear、英國的 WorldRemit、GetCover 與 MoneyMatch 則是馬來西亞新創公司,不僅有外國公司投入也有本國新創團隊,
該國金融科技推動小組(Financial Technology Enabler Group,FTEG)期待在擁抱技術的同時,也注意隨之而來的挑戰,不要過於拘泥於規則,而要重視預計實現的成果,以及如何善用技術,可知馬來西亞政府面對 FinTech 浪潮,也不讓鄰國專美於前。
臺灣不乏 Fintech 人才 管制思維導致新創窘境
我們不乏 Fintech 人才,政府也鼓勵創新,但他們為何還是黯然離開?政府對於新創是否在最初階段,還沒做就先說不行?
若未來草案通過,還是有類似的管制思維,即使有如此機制,新創業者在通過沙盒申請、試驗直到完成層層關卡,不確定性與風險仍然很多,恐怕也難以留下來,而且科技進步神速,可以想見未來破壞式創新將不僅在 FinTech,任何透過科技、網路改變我們生活消費型態,皆可能構成對傳統產業衝擊,例如已經爭議許久的共享經濟 Uber、Airbnb、巨量資料應用、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我們難以預料在科技創新應用下,目前的法規監管是否必然成為創新之絆腳石?
政府究竟該如何拿捏,避免法規阻礙創新,又能同時促進產業發展與維護人民權益?
除了金融監理沙盒,在創新未必符合現行法規,或有適用法規不明確的情況下,考量給予法規鬆綁或協助,進而建立更友善於創新的監管框架,而不是讓人才與好點子紛紛出走,才是現在更應好好全面思考的。
——
(本文經合作夥伴資策會科法所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監理沙盒】從國際監理沙盒發展 反觀我國Fintech創新業者的窘境〉。首圖來源:Investment Zen,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馮昌國法律專欄】政府的 Fintech 實驗創新條例,符合創業者的需求嗎?
一位陣亡 Fintech 創業家:在國外成熟的服務,我們在台灣卻被當詐騙集團
【投稿】台灣 Fintech 發展老是慢半拍?慢的是政府的保守心態,還有只顧私利的官僚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