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Pebble 倒了、募資金額約 300 億的台幣 Jawbone 也倒了,讓大家有一種:穿戴式設備是不是完蛋了的感覺。
不過,根據各項研究機構的研究數字顯示,穿戴式設備在未來只會越來越紅,出貨量越來越多。而這些先行者的倒閉,只是代表公司內部出了問題,或是眼光前瞻放得不夠遠。後起的 Fitbit、小米,都已經實現盈利了,Jawbone 這個曾經的穿戴式設備巨頭、明日之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今天非常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但 Jawbone 連「明天晚上」都沒挺到。就在一個星期前,曾被估值 30 億美元的可穿戴設備公司,Jawbone,迫於經濟壓力,已經進入了清算程序。
Jawbone 的 CEO Hosain Rahman 則成立一家叫做 Jawbone Health Hub 的新公司,主營健康相關硬件設備和軟件服務,許多原來 Jawbone 的員工也加入了這家新公司。
Apple Watch 都撐不住,穿戴式設備有搞頭嗎?
有人說,Jawbone 的失敗,是因為可穿戴設備行業本身是個雞肋,即便是這一領域最明星的產品 Apple Watch 也不得不面對銷售低迷的問題。也果真如此嗎?先看看雷鋒網綜合的幾組數據。
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顯示,在 2017 年到 2020 年期間,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呈增長的趨勢,下圖藍色部分所表示的手環設備的單位出貨量,也會持續增長。但由於其他類型可穿戴設備的出現,其占所有可穿戴設備的比例會略有下降。到 2018 年,可穿戴手環設備將達到 1.15 億的出貨量。
Statista 對可穿戴設備的市場預測(藍色為智慧型腕部穿戴式設備)
根據 CCSinsight 的數據顯示,到 2019 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總額將達到 250 億美元。到 2019 年,以智能手環為主的健康追踪設備,將繼續充當可穿戴設備的大頭。
根據 Research and Markets 的報告顯示,2016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產業估價值為 220 億美元,而到 2023 年將會到到 978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 24.1%。可穿戴設備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市場,原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先進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物聯網連接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連接技術越來越方便,還有可穿戴設備的創新力度也在增長。
IDC 也曾預測,到 2021 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價值將會翻倍,今年智能手環的銷售量也會達到 4760萬部,到 2021 年,這個數字會達到 5220 萬。這些數據都表明,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Jawbone 的離去,不過是其自身戰略上的種種失誤。Fitbit、小米都已實現盈利,智能手錶也受消費者歡迎。並且,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可穿戴設備還將會有新的成員。
可穿戴設備不是火著嗎?在這個當口,曾經是智能手環領跑者的 Jawbone,怎麼就落得被清算的下場呢?
不想成為 Loser ?
不想錯過任何重要的商機、趨勢?
7/22 TechOrange Connect 派對
幫你補充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科技大趨勢!
↓↓↓ 活動連結 ↓↓↓
這是一個盲目追逐風口的故事
如果你了解 Jawbone 轉型可穿戴設備的歷史,或許你會感慨一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Jawbone 成立於 1999 年,一開始就是一家致力於有設計感的產品的公司。2004 年,Jawbone 頂級設計師 Yves Behar 設計的藍牙耳機使得 Jawbone 慢慢走向盈利的道路。
之後 Jawbone 還推出了時尚的便攜藍牙音箱 Jambox,Jambox 一度成為蘋果專賣店中音箱品類銷售冠軍,被稱為「美國人最喜歡的藍芽音箱」。
如果 Jawbone 繼續打磨它最成功的產品智能音箱,沒準今天還能藉現在火熱的語音助手再輝煌一把。
然而在 2011 年,可穿戴正值風口浪尖的時候,或許是覺得音箱和耳機太沒有「想像力」,Jawbone決定轉型可穿戴,推出了智能手環。有了前兩次成功的經驗,Jawbone 的手環產品自然也是滿滿的設計感,也成功拿到了大筆融資,但是這一次,Jawbone 沒有押對籌碼。
華米科技創始人兼 CEO 黃汪告訴雷鋒網,「Jawbone 的設計過度追求時尚感,當時技術和硬件工藝還不成熟,並不能支撐它這麼做。這是典型把概念產品當作量產產品的問題。這跟 Jawbone 的 CEO 決策錯誤很有關係」。
的確,Jawbone 有好的外觀設計,但不利於產品的生產。Jawbone 採用整體柔性電路板包膠,雖然外觀秀氣,但這也導致了良品率低,維修成本高,就被消費者戲謔為「三月死」。而競爭對手 Fitbit 和小米手環採用的分體式設計則更順應時代。
先天不足,後天不夠努力
再回到當初細看,可以發現,Jawbone 並不是做智能產品出身的,也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去彌補自己先天的不足。
Jawbone 的兩位創始人 Hosain Rehman 和 Alexander Asseily 是都是史丹佛大學機械工程畢業的,一開始,Jawbone 主要做一些與國防相關的項目,例如研發降噪耳機。
其 CTO Michael Luna 並無什麼厲害的學術背景,在加入 Jawbone 之前也主要在移動互聯網服務、通信公司工作。Jawbone 的產品負責人 Travis Bogard,是程序員出身,做過銷售總監。從 Travis 的 Linkedin 賬戶也可以看到,在 Jawbone,Travis「主導了手環的產品路線圖、制定市場、產品、客戶服務與商業拓展策略」,這些策略雖然幫助 Jawbone 獲得了投資人的認可,但是,Travis 硬件產品的領導經驗的缺乏,消費者並不認可他所主導的產品策略。
在面對智能手環的市場上,Jawbone 在人才上並沒有布好局。雖然 Jawbone 有嘗試過一些微調,例如聘請 LinkedIn 的數據科學家 Monica Rogati 擔任副總裁,收購 Massive Health、設計公司 Visere、生產健康監測臂環的 BodyMedia 等。但是從產品上看,這些微調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咎由自取,痛失良機
Jawbone 要後悔的,不只在產品定位和人才上。在第一代產品召回之後,2013 年 Jawbone 才宣布推出 Up24。2014 年推出了 UP move,除了鈕扣式設計,續航較久外,沒有什麼新功能。
2015 年,則先後宣布了 UP2、UP3、UP4 三款產品,UP2 是 UP24的進階版,但只是外觀上多了一些選擇。除了支持美國運通卡的電子支付功能外,UP3 和 UP4 幾乎沒有區別,UP3 還跳票 5 個月。
2016 年年中,Jawbone 已經停產智能手環設備。這一切,都說明 Jawbone 的管理能力之差。對此,黃汪先生表示:「Jawbone 供應鏈能力薄弱,成本控制能力極差,產品迭代速度慢,這是矽谷智能硬件公司的通病,但 Jawbone 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差,比Fitbit還差。最終就是產品競爭力差」。
同時,Jawbone 產品質量和公司信譽都給消費者信心帶來了損害。
Jawbone 在產品定價上,給自己挖了個坑。競爭對手 Fitbit 與它對應的每一款產品,都比 Jawbone 的要便宜幾十美元。在產品類型上,Fitbit 也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甚至還推出了智能手錶。在功能上,Jawbone 也不敵競爭對手。雖然 Jawbone Up3 增加了心率測量功能,但不能實時監測,準確率較低。
根據一些測評,Fitbit 和小米手環都能監測實時心率,準確度也比較高。Jawbone 一沒價格優勢,二沒有比別人優秀的功能,只能讓消費者轉向競爭對手。
根據 Mobihealthnews 的報導,2013 到 2014 年,Fitbit 的銷量就佔領健康追踪器總銷量的 68%。Jawbone 只佔 19%。而到了 2015 年,根據 BusinessWire 的數據,Jawbone 在可穿戴設備市場上已被歸入少得可憐的「其他」,市場份額已被其他公司佔領。如果 Jawbone 在第一代產品召回後能認真研究用戶需求,重新定位,認真打磨產品,也不會失去第一的寶座,眼睜睜看著對手搶占了市場。
(2015 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各公司份額,已經看不到 Jawbone 的名字了)
醉心融資,膨脹破裂
智能手環公司裡,Jawbone 應該是最不缺錢的一家,它的 CEO Hosain Rahman,總能憑藉自己的人脈籌得大量的資金。即使在 2016 年 Jawbone 日落西山之時,他也從科威特投資局手上籌得 1.65 億美元。
Jawbone 也不乏來自頂級機構的投資。紅杉(Sequoia)、Andreessen Horowitz、Khosla Ventures 和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還有主權財富基金等都曾投資過 Jawbone。前前後後,Jawbone 獲得了總共 9.51 億(約 300 億台幣)的投資。
(Jawbone CEO Hosain Rehman)
但是錢來得快,去的也快。黃汪先生告訴雷鋒網:「Jawbone融資的錢拿來巨資併購了一些貌似領先但是並不能短期投入到產品中的『先進技術』,耗費了大量的資金」。
光是收購 Body Media,Jawbone 就用了 1 億美元。Jawbone 大手大腳花了很多錢,卻無法兌現承諾的功能,延遲產品交付。Jawbone 曾有被 Fitbit 收購的機會,但是膨脹 Jawbone 嫌 Fitbit 的報價太低,買賣沒有談成,只能倒數自己離去的日子。
Jawbone 之死,是死在自己手上的。在戰略上,領導層在產品定位、人才、管理、資金上都沒有做好決策,捨本逐末,將機會讓給了競爭對手,自己卻不願幡然醒悟,燒光了錢,路也走到了頭。這與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沒有關係,是 Jawbone 自己先掉的隊。只是可惜,這個昨日智能手環的先行者,已無緣見證可穿戴設備的崛起,含恨離場。明天,又會是誰呢?
後記
鯨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當一頭鯨魚死去,它的屍體會緩慢沉入海底,這樣一座鯨魚的屍體會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生態系統長達百年,這一過程有一個詩意的名字——鯨落。
巨頭的消亡並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往往,這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
(本文經合作夥伴 雷鋒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燒光十億含恨離場,Jawbone 究竟是天作孽還是自作死?〉。首圖來源:Kazuhiro Keino,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盤點上半年倒閉的七家新創:想進入送餐服務、二手車市場、穿戴式設備的創業家們請三思啊!
單月營業額從 0 到 2000 萬:「早餐吃麥片」創辦人如何從連續四次創業失敗中爬起?
轟動 Kickstarter 的智慧型手錶 Pebble 倒閉,無疑賞了顧客與募資平台一個大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