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這七家公司中,穿戴式設備 Jawbone 已經是相對老牌的創業公司了,最後仍以近乎倒閉的樣貌收場。Yik Yak 當初可是有「超越 Facebook」的社交軟體美名,最後仍然死在半途中。更別說送餐服務 Maple、Sprig 都曾是領域中的佼佼者。
上述這些公司,可都是融資了上億台幣的公司,都會落得這種下場。所以我們才更要以它們為鑑、吸取教訓,更謹慎地選擇創業項目、營運目標、未來計畫,才是長遠之計。(責任編輯:陳君毅)
「九死一生」,這是無數創業者淌過創業這水坑時的心聲。
每每誕生超十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身後都有數不盡的創企倒在中途。中國近期議論得較多的是,處在風口的共享單車創企倒閉,悟空單車、3Vbike 相繼退場。
外國創企同樣難免率先出局的命途,截至目前,7 家共融資近 14.8 億美元的創企已經關閉。
從 2 月份估值一度飆到 5.6 億美元的二手車交易平台 Beepi 倒閉起始,到上週估值 30 億美元的智能硬件廠商 Jawbone 遭清算,後者已擁有近 20 年歷史,歷時最短的公司也存活了 3 年。
對創業公司來說,以史為鑑,吸取教訓,少踩些坑,是這些待完成的理想所能給予的珍貴教材。
二手車交易平台 Beepi:2013——2017 年 2 月
募集資金:1.5 億美元
峰值估值:5.6 億美元
Beepi 曾開創二手車電商 C2C 模式,將汽車買家賣家聚集,二手車經由 Beepi 審查、處理,最後買家從網站獲取車輛信息,到最終成為新車主。全流程較以往繞過汽車經銷商環節,加強了售後服務。
儘管模式有創新,但問題仍存在。有投資人指出二手車 C2C 模式自身效率極低,個人買家車源少,匹配有難度,撇開車商包攬所有服務,將拉長交易週期。Beepi 落得關閉結局,還與它自身不計成本「拉攏」賣車方,運營方面如給出極高工資和加班費,其他開銷也是肆意揮霍。
去年底 Beepi 已被爆出資金短缺的消息,到今年 1 月底,Beepi 欠款達 600 萬美元。同時,Beepi 期許賣身給 Fair.com 和二手車經銷商 DGDG 都未能如願。2 月,Beepi 宣布倒閉。
中國內類似 Beepi 二手車電商 C2C 模式的企業有人人車、瓜子二手車等。
應用程序搜索引擎 Quixey:2009——2017 年 2 月
募集資金:1.33 億美元
峰值估值:6 億美元
全自動化的應用程序搜索引擎 Quixey 曾兩番獲得阿里巴巴旗下投資部門青睞,2013 年、2015 年兩次領投了 Quixey。最初公司創立的目標是解決移動應用搜索的問題,後又轉而開發觸發應用的語音助手。
但似乎公司從未發現自己的立足點,或找到穩定收入來源。去年時,有媒體報導稱 Quixey 步履維艱,創始人兼 CEO Tomer Kagan 與聯合創始人 Liron Shapira 相繼辭職。今年 2 月,Quixey 裁減了大量員工。
匿名聊天應用 Yik Yak: 2013——2017 年 4 月
籌集資金:7300 萬美元
峰值估值:4 億美元
Yik Yak 原來是用來與周圍的人秘密分享信息的一個方式,在有效營銷的幫助下,很快這款小應用就在美國高校扮演了路邊社的角色,並且迅速在青少年中間流行起來。甚至有人還把他們稱為是下一個 Facebook。
Yik Yak 的火爆與其娛樂性、跟大學人口的強相關性有關。但娛樂產品新鮮感來得快去得快,用戶注意力容易轉向其他地方,且 Yik Yak 沒有社區,用戶黏性較弱。另外,成也匿名敗也匿名,因身份信息缺乏,就不可能形成鞏固可持續關係,沒有限制也導致負能量積累,終導致各方抵制。
今年 4 月,移動支付公司 Square 以區區 100 萬美元將 Yik Yak 工程師人才以及少量知識產權收歸囊下。
此前 Secret、Formspring 等匿名聊天應用也終倒閉。
餐飲配送公司 Maple: 2014——2017 年 5 月
募集資金:2900 萬美元
峰值估值:1.15 億美元
食品配送創企 Maple 曾因獲得高端餐廳 Momofuku 的廚師兼創始人 David Chang 支持,成為美食家的寵兒。同時因配送人員是公司員工,而非外包人員,在食品配送領域也顯得很獨特。
Maple 本身商業模式不具有特色,產品上無法與其它同類企業形成差異化,技術上沒有突出的領先優勢,模式上不具備創新特質。且公司的定價也存在問題,把所有的稅收,費用和小費都包括在膳食價格里——許多競爭對手不會這麼做。另外它每餐還配有免費的糖餅乾,無疑加重成本。去年洩露出的一份文件顯示,Maple 每一次送餐都在瘋狂燒錢。
今年 5 月,Maple 宣布關閉,團隊一些成員將加入送餐平台 Deliveroo。
食品配送服務商 Sprig:2013 年——2017 年 5 月
募集資金:5700 萬美元
峰值估值:1.1 億美元
與 Maple 類似,食品配送服務商 Sprig 在運營方面並沒比傳統餐飲「輕」多少,5 月底也走向自身末途。
Sprig 是以舊金山為中心按需提供高品質餐點,公司主打的是健康,食材會選擇當地應季產品,每天會更新菜品,不過只有三種,每套定價 10 美元,配送費 2 美元,15 分鐘內即能收到。
這些導致它的生產很難標準、規模化,尤其與如 Seamless 等低開銷競爭對手相比,Sprig 業務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去年開始,Sprig 就在對自己的業務和運營管理進行梳理並重新規劃,一方面,暫停加州的服務而專注舊金山和芝加哥市場,削減廚師團隊,另一方面則在管理層引入了新鮮血液,不過並不奏效。
放眼整個市場,食品和配送成本不斷提升,較低利潤率、市場的飽和,使得 2016 年開始有諸多食品配送創企受挫,SpoonRocket 宣布關閉、私廚特色菜預訂平台 Munchery 估值大規模縮水,同時 CEO 出走 ……。
睡眠追蹤器製造商 Hello: 2012——2017 年 6 月
募集資金:4000 萬美元
峰值估值:3 億美元
Hello 是 Sense 睡眠跟踪傳感器背後的公司。他們給自身的定位是睡眠追踪器,用戶無須佩戴在手腕,而是放在你房間任意處的小傳感器。
Hello 的目標是同時提供軟硬件服務。但不可避免,這種床邊硬件產品面臨著來自 Alexa、Google Home 等語音驅動的智能硬件的挑戰。
去年 8月,該公司決定在 Best Buy 和 Target 銷售 Sense,這意味著他們突然要面臨很多複雜的問題,如供應鏈管理和分銷,及如何通過恰好的市場營銷,確保用戶購買自家產品。
今年 6 月,尋找買家不成,Hello 宣布關閉。該公司表示已裁減大部分員工。
智能硬件廠商 Jawbone:1997——2017 年 7 月
募集資金:10 億美元
峰值估值:30 億美元
最讓人唏噓的莫過於上周傳出清算消息的可穿戴設備先驅 Jawbone。
The Information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歷經多年財務重壓後,Jawbone 已在走清算程序。原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Hosain Rahman 又創辦了家新公司 Jawbone Health Hub,主要業務是製作健康相關硬件,提供軟件服務。
Jawbone 最初以藍牙耳機起家,後又做了揚聲器,2011 年推出第一款運動手環產品—— UP 手環。原本已佔據先發優勢,但 UP 手環暴露出的質量問題,以及不佳的用戶體驗,如未能用藍牙同步數據,讓後來者有可趁之機。
到 2012 年 Nike、Fitbit 均加入運動手環行列,傳統運動廠商和初創公司雙重夾擊,Jawbone 雖仍在可穿戴設備前列,但 Fitbit 已占得大半市場份額。
或許篤定更多的錢能賭贏運動手環市場,2013 年後,Jawbone 融資更頻繁了,債務融資、二級市場融資、拆價融資都試了個遍;甚至想通過「賣身」競爭對手 Fitbit 來脫離困境,最後以收購價格過低,交易談崩。
今年年初時,TechCrunch 還報導過 Jawbone 準備轉變為 B2B2C 這種高利潤商業模式,以目前情形來看,Jawbone 沒能成功自救。
代客泊車應用 Luxe:2013——很快?
募集資金:7500 萬美元
峰值估值:超過 1.1 億美元
Luxe 做的代客泊車的生意,提供 Uber 式按需泊車的服務。當你需要泊車,又懶得費時間找停車位,只需在 Luxe 應用上呼叫,就會有泊車員到你的目的地為你泊車。此外,若有需要,Luxe 還提供代客加油、洗車等服務。
但 Luxe 在買下 IRL 停車場後,運轉一直都不順暢,它變得愈發像傳統代客服務。今年 4 月,Luxe 宣布關停其應用,表示將在今年夏天重組,並推出新產品。公司暫時還沒死,近期 Uber 正與之談論收購事宜。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kr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盤點上半年倒下的 7 家海外創企,可穿戴設備先驅 Jawbone 上周遭清算〉。首圖來源:wiki,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看別人怎麼死很重要:比起成功案例,創業家們更應該看失敗新創的「驗屍報告」
單月營業額從 0 到 2000 萬:「早餐吃麥片」創辦人如何從連續四次創業失敗中爬起?
瑞典「失敗博物館」即將開展,這裡有 Apple、Sony 都不願回顧的「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