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智慧城市只像在「炒地皮」?經驗無法快速複製、嚴重缺乏基礎數據分析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為什麼台灣智慧城市的經驗無法交流或是複製呢?意指台灣在智慧城市的發展上,仍像一台多頭馬車,各自往各自的領域鑽研與發展,而無法快速地融合多方經驗,可能導致浪費了許多時間與金錢在可以避免的失敗上。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本文作者提供了幾個有趣的觀點:

1. 缺乏智慧城市最需要的相關數據分析;
2. 「競爭型預算(詳見內文)」:各縣市為了節省時間,把案子直接委外,或者是指隨著時下的潮流議題來規劃預算;
3. 每個城市的主理人都只想擁有「政績式」的建設,導致廠商無法將經驗快速複製到其他縣市。

智慧城市內含有極多的配套,包含交通、住宅、醫療等,如果沒有辦法透過數據分析環環相扣,只會變成不切實際的預算浪費。(責任編輯:陳君毅)

本文作者為陳映竹(YingChu Chen),參與過 Open Data 倡議社群,現為開放知識基金會(OK Taiwan)成員、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文:陳映竹(YingChu Chen

今天早上部門的讀書會是在介紹芬蘭的 5G 計畫和 Smart Tampere。台灣在談「智慧城市」議題時多是注意在硬體的發展與應用,缺少了標準的制定,即使有相關團隊在運作,但不像中國、芬蘭,都是由廠商主導,並直接優先切入制定標準。

新加坡、歐洲、美洲都有城市規劃的標準流程

新加坡則是以城市規劃為優先,再配合與其他國家 (如日本) 簽訂 MOU ,整合相關的技術再試圖出口至其他國家。新加坡本身在異質網各頻段整合花費不少心力,也是從基本面先著手,除了頻段外,佈置感測器收集與分析了車流、人流、地理位置、日照光線、氣候因子等數據資訊,再開始發展至整體應用面,如智慧住宅、交通運用等。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上,他們也開始考量人民的意見,經過一年的調查產出了一本「未來經濟」報告書

歐洲國家或是美洲國家則多少會依循著聯合國的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來規劃與發展。

台灣:沒進行數據分析就在談智慧城市,難怪永遠像是在「炒地皮」

台灣的中央或地方政府在進行規劃時,多是參考日、韓、新加坡、美國等場域,但較少從基本面探討,較多自應用面著手,例如未進行相關的數據分析就談智慧住宅、智慧醫療、遠距照護、智慧交通⋯⋯等相關的應用面服務,也因為沒有基礎的數據分析,所以提出來案子或應用多像是示範案,而非可以實際快速複製到現實生活場域,更多會像炒地皮之類的案子,又或是像最近通過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一樣,如同空中樓閣

由於是法人主導,所以廠商面則較少從標準的制定或是協定面進入市場,只能從應用端著手,如整個智慧建築或工廠、辦公室、教育、醫療照護等應用面或產品面去競爭市場,而缺少標準的議價能力的最大問題,我們只能任其他國家 (的大廠) 要求配合其標準來製造產品,無法脫離代工的命運。

在一次訪談 T.H. Schee 的經驗裡,他提到:

如果各縣市能分析自己的人口數據、交通流量、人員流動、組成人員⋯⋯等數據分析找出自己要解決的問題,再去發想自己要如何解決問題,也許可以發展出真正可以運作的案子。

以某縣市來看,可以從人口、年齡分析出來當地可能是全台灣老化人口最多的地方,政策規劃者就可以考慮在當地發展照護產業,招攬相關產業的人進駐於其中 ⋯⋯。

地方政府都能用有「亮點」、「獨特性」、「特殊規格」的智慧城市做為政績

在今天部門的讀書會裡,有同事問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台灣的智慧城市之間無法快速的複製經驗?

這個問題我也放在 Facebook 裡讓朋友們共同思考:

裡面提到了「競爭型預算」,曾經請教同事關於競爭型預算的目的,同事表示競爭型預算的目的,是希望各個提案的部會、地方縣市政府能提出好的計畫、規劃。

就個人的觀察,「競爭型預算」的出發點原意雖是希望能讓各縣市提出「優質」的計劃,但目前各縣市在提出規劃時並不會去考量自身實際需求,多少會求節省時間,把案子委外處理或是隨著時下潮流議題來規劃預算

理想的作法是,如果各縣市政府的工作人員本身就具有數據分析技能、懂得如何透過數據分析來找出自己縣市的實際需求,再依此提出規劃、招商,也許提出的計畫較能經得起考驗,也有所根據。而「公務部門人員本身要具有數據分析技能」也是 OECD 在評估政府數位化時所提出的建議之一,對於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

在另外的一場研討會裡,我們邀請了一些實際在台灣進行智慧城市規劃的廠商,談談他們在各地方政府進行智慧城市規劃時所遇到的困難。其中一位與會代表就提到了,為什麼台灣的智慧城市經驗無法在各縣市之間快速複製:

各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做出具有自己政績裡「亮點」、「獨特性」、「特殊規格」的智慧城市,也因為如此,廠商也無法在其他縣市將這些成功經驗快速的複製。

也許因為政治生涯考量,政務官、地方父母官們在考量國土、城市規劃時,只能迎合市場潮流來談話題,較少從實際的人民需求去考量:

  • 中央政府: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未來台灣的人民需要什麼?
  • 地方政府:這些數據反應了現在需要什麼?可以從哪些產業著手招攬進駐?

這其實是一篇簡短的感想,不知道其他有實際經驗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中午與 Gene 大大用餐討論時,他提到:

「智慧城市」其是是個假議題,以儀表板 (Dashboard) 的概念來說,如果不能從過去歷史資料、現在資料來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現在是什麼狀況?又如何討論未來?畢竟,現在就是過去,現在也是未來

——

(本文經 陳映竹(YingChu Chen)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原文〈為什麼台灣各縣市之間的「智慧城市」經驗無法交流及複製?〉。首圖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劉建志談 IoT】物聯網時代來臨,如何正確發揮數據分析的價值?
【5G 是未來科技的起跑線】物聯網、自駕車、智慧城市都非它不可,中華電信準備好了嗎?
飛向最高最遠的那一端!2017 無人機攝影大賽,每一張都又「高」又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