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努力多年,你花點錢就想學會?「獨立思考判斷力」才是知識付費下你該學的東西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雖然這是篇中國作家寫的文章,但關於知識付費的心態與做法卻發現和自己十分相似。總是急急忙忙想掌握各樣知識能力、囤積每篇文章、報名每個線上課程,卻忘記最重要的:勤奮(責任編輯:楊侑陵)

01

618 電商大促的第二天,和同事交流購物心得,我說我買了兩千多塊錢的書。她們面露詫異之情:我一年都沒買過兩千塊錢的書啊!

因為很多時候書籍也是同事代收,我才意識到和她們衣服、化妝品的買買買相比這兩年有點不對了,或者說我的注意力發生變化了。

2016 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得到、在行等攪動著大家知識焦慮的神經;2017 年這股風已經越刮越猛,知乎 live、喜馬拉雅付費課程等讓大家覺得:原來改變命運的知識我只是還沒看到!

在這股知識付費的浪潮中,我也帶上錢包,緊跟步伐。但我不是上端的創造者,而是下端的消費者,當然這並不妨礙我前進,我仍然付費。

這一兩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活得怎樣,但是還是算了一下賬,2016.1 – 2017.6,我一共:

  • 在知乎上買了46次講座,花費大約為7500元;
  • 在微信上買了21個講座,花費大約2500元;
  • 參加了一個寫作培訓班,花費大約2500元;
  • 在得到上買課程,花費大約1500元;
  • 參加過兩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費500元;
  • 購買了幾個七七八八課程,花費大約10000元。

加上一起總計花費大約25000元。(以上都是新台幣)

這些還不包括我每年買的紙質書籍、電子書籍,要知道這方面我也是很瘋狂的。

當然,我不能全部否定這些課程,至少在有些點上很受用的。但是這些講座或者課程給我帶來的最大結果是:因為花金錢了我自然會花時間在上面,每個講座至少要一個小時。有的還會聽兩三遍,所以算下來我的時間成本大約是 300 個小時。300 個小時差不多可以寫一本書了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做智商稅,意即「為自己的低智商買單交的稅」。如果這樣說的話,這就是我這一兩年來交的一筆最大的智商稅

02

付費真的值得嗎?

所以事實上寫這篇文章我是害怕的,我害怕自己看到也害怕別人看到我的智商低。

回顧購買課程的這段時間,我變聰明了嗎?

我好像除了白頭髮多了幾根、皺紋多了幾絲、眼袋多了幾兩,生活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變化。我的生活品質沒有上升、我的工作沒有加薪、我的旅遊夢想沒有實現……

所以沒人的時候我終於開始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花費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在這些課程上?這些付費課程真的值得嗎?

03

2017已經過去一半

我想了很久發現: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導致缺少判別力。

而這個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就是我繳出的 25000 智商稅。

仔細翻看了一下這些付費課程,會發現大多是關於如何進行時間管理、閱讀寫作、高效工作的,可是我還是有拖延症,寫作閱讀能力仍待提升等各項陋習

但是如果說一定要有收穫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買了四個教訓:

教訓一: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捷徑就是勤奮。

觀看這些我購買的課程的標題你就會發現:大多是「一小時建立」、「一周學會」、「快速」、「轉折」、「改變」、「命運」等字眼。比如彪悍一隻貓的《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李笑來的《1 小時建立你的閱讀操作系統》,Scott Young 的《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技能》等。

但其實當你真的聽完這些之後,生活是不會快速改變的作為一個普通人依然無法崛起、一個小時仍然不能建立好閱讀操作系統,短時間內仍然沒法掌握一項技能。

而我為什麼熱衷於聽這些,不就是想走捷徑嗎?不就是想在短時間內就獲知別人成功的秘訣嗎?

事實上,就算別人把成功的秘密告訴你了,你依然是無法迅速吸收的。這背後多的是你看不見的努力。彪悍一隻貓背後的付出你看不見、李笑來成名前在新東方教了多少年英語經歷了多少試錯、Scott Young 在他的《如何高效學習》裡面也說​​了:這些技能的熟練掌握足足花了兩年。

所以,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捷徑可言的,如果說有捷徑,那也就是勤奮。

教訓二:花時間多讀經典,不要為無知買單

給我的最大啟發是在讀了《窮查理寶典》後。在讀《窮查理寶典》之前,看到很多名詞,比如思維模式、規模化思考、系統思維模式、複利效應等,我都覺得很新鮮,然後看到之類的課程趕緊買。但是讀了《窮查理寶典》之後就會發現很多的理論都來源於此。

而你只要把這本書鑽研透徹了,根本就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聽這些課程,因為這些課程都只是就這裡的某個點進行講解。

而這本書的電子版我僅僅花了 25 元。

這本書如此,其它的呢?

所以與其去大量聽一些零碎的課程,不如下功夫讀經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還是那句話,這個世界是沒有捷徑的。你所偷的懶,總有一天會用另一種方​​式補回來。

教訓三:很多道理早已經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詞蒙蔽

隨著付費課程的出現,你會發現新的名詞越來越多,比如:

成甲的《如何靠知識管理獲得爆發式成長》裡面提出的「臨界知識」概念,你事實上就會發現它就跟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換湯不換藥;

周永帆的《記日記,一個小眾成長的利器》,小眾成長不就是比較少數人使用嗎?

蘭啟昌的《如何用成長型心智實現你的人生跨越》,成長型心智就是積極主動思考模式。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新名詞?當然是為了行銷。人都是好奇的,也都是喜歡新鮮的,如果跟以前的道理一模一樣,我為什麼還要聽你的呢?

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個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並且不會變化的。你只要抓準了幾條核心的,就已經夠你走好久。當然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鑽研透徹之後老酒換新瓶,用來騙新的消費者。

教訓四:不要變成知識的囤積者,而應變成知識的行動者。

看到一篇文章,趕緊收藏;看到一個課程,趕緊購買。在知識面前,我們可能像打折促銷一樣,生怕錯過。就像現在沒時間,也會想著有時間了再看:這可是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啊!

因為是知識,所以我們購買起來比衣服等更加沒有負罪感。

但正因為是知識,購買多了也會讓我們更加迷茫和焦慮。

現在我打開過去密密麻麻的課程,甚至不能回想起來每一個都講了什麼。但是我當初確實是花了時間精力聽了的啊!

才明白,就像聽了這麼多知識,不去踐行是完全沒用的。事實上,也不是這些課程沒用,每一個道理或者方法論都是主講人的經驗總結,而人家花了十來年甚至一輩子總結出來的經驗,到你這裡真不是一個小時聽完就能讓你改變命運的。

你必須一條條結合實際去行動。

  • 只有行動,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 只有行動,才能改變自己的知識焦慮。
  • 只有行動,才能產生屬於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直為別人的道理付費,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文經原作者 小鹿觅食(IDxiaolu3515)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知識付費這兩年,我花5000元買的4個教訓〉。首圖來源:黃SIR的博客

延伸閱讀

中國版商業週刊《李翔商業內參》宣布免費,內容付費究竟是不是一場夢?

全球音樂報告:你是 Spotify「付費用戶」嗎?謝謝你,讓我們有音樂可以聽

巴菲特公式:賣給自己一個小時閱讀時間,知識就會像「複利」一樣無限累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