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數位轉型的挑戰,只有自己人懂── 華碩用自身經驗,當台灣企業數位轉型開路先鋒

【直播預告:7/4 12:30】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分享:數位轉型痛,只有自己人懂!

近年來許多企業都在做數位轉型,其中到底誰做得好?
數位轉型怎麼做,才是成功?

TO 直播邀請到長期經營該領域的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
來和大家分享,數位轉型的心路歷程!

直播頁面:https://goo.gl/C18WvB

數位轉型是徹底翻轉組織架構的大工程,宛如攀登百岳試煉著登山者的體能、意志力及求生技能;數位轉型也考驗企業的決心和資源。根據調查,有高達八成的企業認為數位轉型是當務之急,卻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有相關的因應策略。華碩集團產品線多元,不論是硬體產品或軟體服務,每一次產品演進連帶帶動組織內部策略、資源的調整都像攻克一座新的山頭,路程上的風雨和變數,親自走過也累積了經驗。

沒有做不做「數位轉型」,企業該自問:我這行業的數轉趨勢是什麼?

數位轉型近年成為熱門話題,然而很多企業或組織一談到它,仍在五里霧中,看不見清楚的目標。在這個領域耕耘長達十年之久的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以自身經驗,撥開了數位轉型的迷霧。

吳漢章說,數位轉型其實大家早就在做,在製造業稱為「工業4.0」、醫療產業叫做「精準醫療」、公部門則有「智慧城市」、金融業講的是「Fintech」。各行各業早已有了自己的主題,近兩年逐漸收斂為「數位轉型」的統稱。『若要給它一個定義,就是企業或組織透過數位化工具,徹底改變運作模式、翻轉跟客戶的關係。』

舉例來說,做飛機引擎的勞斯萊斯,過去是把馬達這個硬體賣給客戶,現在則多出一個商業模式:根據「馬達的使用量(例如時數)」來收費,從只賣硬體,變成賣服務。全球還有很多類似案例,Amazon電子商務逐步侵蝕實體世界的大賣場、Uber攻占運輸業等都撼動了整個產業的數位轉型這個轉型過程,需要很多工具,但它不單純是行政或業務流程的數位化,而是在組織裡進行天翻地覆的變革,因而創造更多營收,讓獲利再上層樓。

不止民間企業,全球各國的公部門,也積極在做數位轉型。例如紐約市,為了扶植新創企業,市政府花很多力氣去收集各種高品質的大數據,諸如wifi覆蓋率、車流量等等,因為市政府意識到,數位新創事業很需要這些資訊。

許多企業以新型態商業模式,帶動整體產業數位轉型的轉速,讓所有經營者都意識到:不轉型不行。換言之,數位轉型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各行各業已經訂了自己的主題在做。『懂得使用數位化工具來造成改變的人,就會嚐到甜美的果實;不會用或還沒開始用的,很容易被超越,或被拋在後面追得氣喘吁吁。』

打破迷思!越是體質好的企業,更該做數位轉型

不少企業半信半疑,認為公司的業務已很成熟、供應鏈關係也穩定,有必要多此一舉嗎?吳漢章說,其實反而是體質好的中大型企業,才有條件做數位轉型;若是原本就在掙扎的公司,比較不適合,因為數位轉型需要投注的資源和心力太多,如果一個公司不賺錢,很難推動。『數位轉型不是CIO(資訊長)的命題,是CEO(執行長)的任務。」吳漢章舉例,一家出版社從實體書要發展電子書,從組織文化、人力、資源分配都要徹底改變;CEO的決心如果不夠,不容易成功。

近幾年,來自不同產業的客戶都找上華碩雲端,在數位轉型的道路,尋求協助,包括電子業、醫院、學校、政府部門等。吳漢章說,在觀念上,CEO們早就察覺到未來趨勢,知道這是必要工程;不過到了執行階段,就不免篳路藍縷。

最明顯的挑戰有二個:組織內部的衝突以及找不到資源

首先是組織內部衝突。研究機構Gartner曾對數位轉型下了一個定義:Bimodal(雙營運模式)。意指企業在做數位轉型時,必然會碰到mode 1(既有營運模式)和mode 2(全新營運模式)之爭。

Mode 1代表過去的成功,mode 2則是未來的風險,後者經常帶來破壞性的變革,而且兩組人馬的思維天差地遠,甚至必須爭奪有限的資源,因此在組織裡面,兩個mode要並存,並不容易。以貼近生活的「書」為例,出版社的實體書的部門認為:現有的經銷通路為什麼要無償給電子書部門使用?電子書部門目前又不賺錢;虧錢的時候靠我養你,將來成功我在哪裡?是否會在組織內消失?

問題不在硬成本,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數位轉型夥伴才是關鍵

數位轉型的第二個挑戰是找不到資源。

製造業想擴產,只要把機台買來,順利運轉就完成。然而一家傳產一旦決定走上數位轉型之路,除了建置硬體系統之外,還會碰到最大的問題:人才。有沒有雲端架構師?有沒有資料科學家?有沒有又懂數位又懂domain(本行專業)的PM(產品經理)?吳漢章說,這些人才,如果過去沒有培養,臨時訓練怎麼來得及?從外部找更不容易,因為這樣的人才大家都想挖角。『這時候,找到一個有經驗、也有數位轉型專業的外部夥伴就很重要。』

數位轉型究竟必須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價,是CEO們關心的議題。吳漢章說,其實問題不在於硬成本,因為近年來數位轉型的工具已發展得很成熟,如果懂得使用,並不昂貴。諸如雲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等,就是過去八、九年一步步發展出來的數位轉型工具,現在不僅價格更親民,功能也友善容易使用。例如企業若要建置一個伺服器,以前必須自己買且所費不貲,現在用租的就可以。

『但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去找合適的工具,就會投入過多成本,交很多學費,不斷嘗試錯誤卻達不到目標。』就像毫無經驗的登山者,地圖、指南針、GPS甚至衛星電話都揹在身上,真正入了山還是迷路。

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的痛,只有台灣人最懂

數位轉型需要的軟硬體,如伺服器、大數據分析軟體、AI工具等等,很多外商和台商都有現成解決方案,功能也大同小異,這往往讓企業不知如何選擇。吳漢章認為,數位轉型是top-down的議題,如果選擇外商合作,通常只是用它的產品,或買它的顧問時數,畢竟若跟微軟或Amazon合作,它的CEO不太可能坐下來跟你面對面聊聊。但若找到適合的台灣業者,得到的就不止是產品或服務,還有高層的對談,變成是一種夥伴關係。『在地的台灣業者最了解台灣企業轉型的艱辛,遇到問題,能夠提供的資源也比較多。』

華碩過去並沒有開發醫療產品的經驗,但已有醫院找華碩合作,看重的是華碩在老本行的硬體生意深具基礎,幾次新事業的轉型也有經驗。『簡單的說,夥伴要走的路,我們走過。』吳漢章建議,找來的外部夥伴若在國際上具備品牌識別度和行銷通路,合作的空間就更寬廣。

『資安也是一大考量。最近國內的電子五哥之一來找我們,擔心的就是數位轉型的資安問題。」駭客或數據罪犯的手,現在頂多伸進筆電手機或少數物聯網裝置如監控攝影機,但未來世界裡,有更多創新服務是高度數位化,有心人士可能接管自駕車、電廠、甚至病人身上的心律調整器。如此一來,攸關的就不只是個資,而是人命及國家安全。吳漢章說,華碩因為很早就開發歐洲市場,當地規範嚴格,所以不論筆電、手機、雲端服務,加密都比照國安等級。

數位轉型,每個企業遇到的挑戰不盡相同,就像登山的攻頂過程,天候和路況隨時會出現新的變數。華碩因為曾經幾度親自上路,經驗累積出的應變能力,讓攻頂機率更高,付出的代價更小。

華碩分享台灣客戶案例,什麼才是台灣最需要的數位轉型典範?

國內數位轉型的實戰案例,華碩參與的就有醫療、IT、公部門領域等等。這些案例的分布也凸顯台灣本地市場的特性。

吳漢章說,為了協助醫療產業掌握數位轉型契機,集團旗下成立了華碩健康。近期與華碩合資的一家醫院夥伴,訂定轉型主題是「精準醫療」,講的不是手術刀精準地切入人體,而是如何提供每一個病患幾近量身訂做的服務。以往醫院強調的是標準療法,透過統計歸納後,決定什麼症狀用什麼藥。然而統計不免有誤差或例外,「精準醫療」做的是更有意義的病歷數據收集(有別於過去的數位化只是存檔)及分析,給病人更精緻、更符合需求的服務,而不是遇到類似病症一律開相同處方。

華碩本身也是一個經典範本。吳漢章說,「最早我們只是把客戶的Eee PC連在一起,因為小筆電的儲存空間不夠大,我們提供一個雲端給客戶存取。這個應用題當時看起來很簡單。」但之後客戶再買華碩的其他裝置,如筆電或平板,都可以跟雲端連線。最近華碩也讓IP CAM(監視攝影機)加入,多年累積下來,才有今天數位轉型的經驗可以分享。

若提到公部門的數位轉型,就可談到華碩攜手台北市、以及雲嘉嘉三縣市(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共同建置空氣盒子,透過以每1平方公里安裝一顆手掌大小,卻可感測PM2.5(細懸浮微粒)、溫度與濕度等數據,並將數據公開在網站讓民眾能直接取得住家附近且即時的環境指數;政府也同時將這些大數據公開,讓研究機構與相關單位能加以分析並進一步改善,更可結合環境、公共衛生、健康醫療等領域進一步發展智慧應用。

透過建置空氣盒子累積城市的大數據基礎,不僅可幫助政府做更好的決策,進而讓市民的生活更幸福。從城市治理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種數位轉型的過程。

數位轉型各領域都要做,關鍵是邁向未來更有競爭力、更好的服務品質

從以上眾多案例來看,數位轉型已經不是單個領域的議題,而是牽涉到整個產業,甚至是整個社會邁向更有競爭力、更佳服務品質的關鍵門檻。

全世界都處在數位轉型熱潮底下,而數位轉型的初階步驟又與雲端化息息相關,台灣企業的IT 部門主管普遍已經感受到:雲端化的建置將會從試水溫逐漸邁向主流,終究成為未來企業勝敗關鍵的主宰。而台灣廠商普遍對於雲端的系統佈建策略不夠明確,更會是接下來台灣企業在數位轉型上的重大關鍵挑戰。在數位轉型的路上,若能找到協助企業強化市場競爭力的夥伴,對於企業未來十年的佈局之路,必定會有大大的助益。

7/4 撥開數位轉型迷霧!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親上節目,破解台灣企業的轉型策略盲點!請鎖定 TechOrange 新科技・新經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