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本書】雖然我們過去介紹過滿多比特幣的訊息,不過相信對於不是理工科出生的讀者來說,仍稍微有點難懂。本篇文章由經濟學人的專欄「Economist explains」撰寫而成,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讀者們「什麼是比特幣」,以及「比特幣到底有什麼特色」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比特幣是如何運作的?
比特幣(Bitcoin)是世界上「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於 2009 年由一位神祕人士推出,這位神祕人士的假名是中本聰,真實身分目前仍未可知。

自從當時以來,單枚比特幣的價值不斷巨幅波動,2013 年底曾經一度上漲到大約 1,000 美元的高點,之後滑落至不到一半,而 2016 年又開始反彈。六月曾經一度上漲到接近 3,000 美元(18 萬元台幣左右),不過現在又下跌到 2,400 美元左右。
比特幣到底是什麼?
比特幣究竟是什麼?而它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比特幣和傳統貨幣不同。傳統貨幣是由中央銀行發行,而比特幣則沒有一個中央貨幣主管機關。
相反地,比特幣的支持基礎是一個點對點的對等電腦網絡,由使用者的機器裝置組成,類似於支持檔案分享系統 BT(BitTorrent)和影音聊天服務 Skype 的網絡。
當這個網絡中電腦執行困難的數字運算任務時,比特幣便會透過這種數學運算的方式產生,這個過程稱為比特幣的「開採」(mining)。比特幣的數學系統已經做好設定,讓開採比特幣的工作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愈來愈困難,而且所有能開採的總數上限大約落在 2,100 萬。
因此,不可能有一家中央銀行大量發行新的比特幣,藉此讓已經流通的比特幣貶值。
所有的交易都會登錄在一份紀錄中:區塊鏈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這整套網絡可以發揮監控的功能,一方面確認新比特幣的開採與創造,另一方面則確認比特幣在使用者之間的流通。所有的交易都會登錄在一份共同維護的紀錄裡,而每一筆新的交易也會發布到整個比特幣網絡上。
參與其中的電腦彼此通訊,藉此創造並核定正式紀錄裡所有的更新。這個過程需要密集的電腦運算,而事實上這也是開採比特幣所使用的流程:大約每十分鐘就會有一位使用者的紀錄更新得到確認,而這名使用者也會獲得一定數量的新比特幣做為獎賞。
這使得比特幣粉絲紛紛打造運算能力更強大的電腦,做為比特幣開採之用。
比特幣〔或是比特幣的最小單位,稱為聰(satoshi)〕可以拿來做買賣,在好幾個交易市場上換取傳統貨幣;此外,也可以透過網路和相應的軟體,直接在使用者之間流通。這讓比特幣具有潛在的吸引力,可以做為國際交易結算的貨幣,同時省去匯率與銀行收費的麻煩。
有一些網路上的服務(如網頁寄存和線上賭博)已經可以使用比特幣來付款了。由於這套機制的複雜性與不透明度,因此對於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士也同樣具有吸引力,好比有意洗錢或購買非法毒品者。
然而,由於使用比特幣所需的軟體依舊相當複雜,而且比特幣的價值波動也非常高,因此多數人並不打算使用比特幣。BT 並不是第一個問世的檔案分享服務,而 Skype 也不是首創的網路語音服務,所以比特幣有可能只是虛擬貨幣領域的先驅者,但是未來勢必會面臨更方便使用的競爭對手。
——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經濟學人 104 個大解惑:從紙鈔面額、廣告祕辛,到航空公司如何節省成本的全面揭密》,商周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BTC Keychai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