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入智慧製造的新漢認為「工業 4.0」有機會取代半導體及 3C 供應鏈,成為未來 20 年台灣產業的中流砥柱。「全世界所有工廠都需要智慧自動化,台灣可成為工業 4.0 的輸出島!」
德國及日本兩大工業國,大力投入智慧製造,也擁有不少領導廠商如西門子、KUKA、安川。砸得起錢的製造商,可請西門子量身訂做一條全新生產線。不過這個世界有 99.99% 的工廠是已存在並須要升級,如何透過「後裝」而不是「新造」來協助生產者達成工業 4.0,就是台灣的利基。
新漢物聯網事業部處長沈亦中表示,國內許多機械業廠商在各自領域都是佼佼者,若能充分整合將有加乘效果。以新漢為例,做工業電腦起家,替歐美大廠的自動化機械生產閘道器或控制器,從中累積的生產線經驗,讓新漢可以向上下游延伸。
例如在機台上建置感測器來做預知維護,以便隨時監控生產設備的軸承是否偏移、並 用演算法判斷是否該更換。另外包括鍋爐溫度、 環境濕度、落塵比例,都能收集分析。
除硬體外,台灣走向工業 4.0,軟體也是一大重點。客戶做一條生產線,需要各種機械手臂,但全球四大機器人家族,每家都有自己的通訊協定,彼此無法溝通。新漢專注的 EtherCAT(以乙太網路為基礎的工業通訊)技術,可讓例如 KUKA 和安川的機械手臂互相協作,「就像小叮噹的翻譯吐司,吃下去之後,機台之間就不會彼此講外星文了。」新漢也是少數被納入國際 EtherCAT 聯盟擁有技術的台廠。
不過新漢坦言,雖已從硬體工業電腦製造走向上 下游及軟體整合,但單靠新漢一家畢竟拳頭單薄,仍需台廠一起打群架。例如工具機找友嘉一起、機器手臂找上銀、再找台灣優秀的 SI 系統整合廠商,一起打造出完整的 total solution。
「這個 total solution 先用來幫助國內還停留在 2.0 或 3.0 的傳統 工廠升級到 4.0。再複製同樣模式,整廠輸出至全世界。」新漢表示,如果每個產業都有成功範例,台灣就能成為工業 4.0 的輸出島,智慧製造也將成為未來 20 到 30 年台灣 GDP 的火車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