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推薦這本書】作者艾瑪‧賽佩拉 畢業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現在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快樂心理學」的教授。他也長期為哈佛商業評論、今日心理學與赫芬頓郵報等媒體撰文。
關於此書,它榮獲美國《企業》(Inc.)雜誌 2016 年五本必讀商業書籍之一,希望能解決那些擁有「把吃苦當吃補」、「必須隨時隨地都全力以赴、勇往直前才能成功」迷思的「鬥士」們。(責任編輯:楊侑陵)

用韌性,對抗無所不在的壓力。

2011 年三月,金融界的一位青年才俊—安東尼奧.奧爾塔- 奧索里奧(António Horta-Osório),獲命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英國五大銀行執行長,領導勞埃德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他的上任肩負著許多人對於勞埃德的期望,因為該集團正面臨著許多難題與挑戰。他勤奮工作、不知疲倦,經常創下一週連續工作九十個小時的紀錄,焚膏繼晷的努力,也終於扭轉這家銀行的劣勢。

然而,在奧爾塔-奧索里奧接任位高權重、壓力龐大的勞埃德執行長職位八個月後,他因為過勞請了長期的病假,難以承受的高壓讓他連續五天無法入睡。他請假的消息一曝光後,該集團立刻損失十億美元的市值。

人人都想要成功,但成功會讓你變成什麼樣子,則視你對自己的期許而定。你可能想成為搖滾明星、舞藝精湛的舞者、手藝了得的廚師、名流的私人教練、公司的執行長,又或是最棒的父母。我們全都想要活出自己所有的潛能。說到我們的目標、夢想和抱負,沒有人想要低於平均標準。而我們從中學到的一件事,就是我們需要前進的動力,也就是驅動力,或者你要用「野心」、「動機」、「進取心」或「渴望」來稱呼也可以

原則上,驅動力是種正能量(當然也得視狀況而定)。但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生活在超速步調中,科學的證據與我們自身的經驗都讓我們看到,我們正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慢性壓力

在歷史上,人類曾在巨大的壓力下生活著,像是飢荒、戰爭、疾病、天災以及嬰兒的高死亡率等,這些都是持續好幾個世紀的大問題。時至今日,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必再與這些壓力源搏鬥了,但人們的壓力指數卻始終史無前例地居高不下。

根據美國壓力研究中心在 2014 年從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中獲得的一份調查報告,記錄了這些高壓數據:

  • 員工每年與壓力相關的醫療支出:三千億美金。
  • 長期飽受壓力導致身體不適者:占百分之七十七。
  • 長期飽受壓力導致心理不適者:占百分之七十三。
  • 自覺因壓力而無法入眠者:占百分之四十八。

有鑑於這些是 2014 年的數據,當時大部分美國人都還生活在相當安全的環境裡,基本需求(食物和住所)也不虞匱乏,所以這些數字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著實令人憂心。不但如此,還有百分之四十的人感覺過去五年來他們的壓力更大了,這代表壓力指數正持續上揚中

大多數人都認為,如果不用超速的狂飆速度奔馳前進,就無法獲得成功;沒有壓力,也無法致勝。可是我們錯了。就像前述那位執行長的情況,當我們長時間維持高速運轉,便會逐漸失去人生裡換檔的能力。

愛拚才會贏?

壓力與成功密不可分,這個觀念已經深植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習慣中,以至於我們以自己的壓力程度為傲。我們吹噓手邊的工作滿檔,或待辦事項清單有長長一大串。我們炫耀自己的行程表排得有多滿,誇口自己睡覺時間有多少,而且已經好幾年沒度過假了。我們可能不喜歡有壓力的感覺,但卻把它當榮譽勳章似地穿戴在身上。我們似乎以為如果能承受愈多壓力(也希望自己能耐得住),就代表自己愈「耐操」,也會愈成功。

「壓力是成功的助力」的這個概念,我們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我認為,是我們的文化把高壓力的職業理想化了。像是急診室醫師在最緊急的狀況中仍能臨危不亂地工作,忙碌的大律師雖然接案量滿檔但仍能場場勝訴的電視連續劇;還有經營大公司的優秀執行長與創業家,不僅身兼慈善志工,同時還有餘力陪伴孩子做功課等傳媒報導。

此外,我們的文化也推崇不達目的絕不終止,以及奮鬥不懈以超越他人等觀念,凡此種種,都將壓力與成功劃上等號。所謂的「功成名就」,就代表著賣力、衝勁和競爭。當大家完成一個專案、達成一項目標,或精通一門技藝時,英文俚語恭喜他們幹得好的說法是「你殺了它」(you killed it)或「你毀了它」(you destroyed it)。

事實上,成功也常被人拿來和「爭強好勝」畫上等號。我們理解的「成功」,其中就包含我們要具備「強韌堅毅」的特性。於是,我們的情緒強度增加了,而「強度」這件事就與心理壓力有關。

科學證明,適量的壓力或衝勁,有助於我們發揮能力,達成短期目標。由於這些正面效果的諸多舉證,讓很多人認為壓力的確有益身心,於是便妄下結論,認定它是不可或缺的進步動力,會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現更出色。然而在日積月累後,慢性壓力卻是成功的頭號敵人,導致人們身心失衡。就像在霍塔-歐索里奧的故事中,我們看到壓力無法使人更有成就,反而可能成為一大障礙。

你面對的是好壓力或壞壓力?

當然,壓力不盡然都是負面的,像是短期的壓力就具有供給我們燃料的作用。此外,少許暫時性的壓力也可能有益健康。史丹佛大學的菲爾道斯.達巴(Firdaus Dhabhar)教授發現,壓力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具有很大的益處,包括增強免疫力在內。他是首位主張可以利用短期壓力反應的生物學來提升保護力和表現的人。在一份舉證充分、前所未有的研究中,菲爾道斯就證明短期壓力可激發潛能,而慢性壓力則有害健康。

短期壓力可能還有其他優點。例如,短期壓力可以使人表現更好,尤其是當一個人需要發揮其長才時,比如:公開演講、自行車競賽,或音樂演奏。不過要說明的是,這只有在不受慢性壓力所苦的前提下,此種說法才成立根據「葉杜二氏法則」,壓力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就像一條上下顛倒的 U 型曲線,一定程度的壓力有助於我們表現得更好;可是一旦壓力過高,反而會妨礙你的表現,成為絆腳石

其他研究則顯示,在某些情況下,壓力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建構人際網絡的支持系統,增加合作、社交和友善的互動行為。這種正面的社交反應,說明了人類何以在天災或危機發生期間(像是在九一一之後的紐約市)會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此種連結,可能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之所以能集體存活的原因之一。

只是,如果好東西太多,一旦過了頭,也不見得是好事。慢性壓力會讓人更容易生病和發炎,甚至還會加速細胞老化。你有沒有發現當自己處在高壓狀態之下,會容易記不住或想不起事情來?長期持續的壓力對記憶力危害尤其嚴重,甚至創造力、洞察力、思考力、解決力以及判斷力也會連帶受損

壓力更具有漣漪效應,會增加你周遭的人的壓力。焦慮或恐懼等情緒,在生理上會透過荷爾蒙,藉由在汗水中分泌化學物質的方式,傳播給他人。當某人散發出「恐懼荷爾蒙」時,與之接觸的人在腦部對應焦慮和恐懼的區域(尤其是杏仁核)也會出現比較大的活化作用。而且不必靠研究也能得知,如果我們把壓力帶回家,不但自己無法充分休息,連家人可能也會變成我們的出氣筒,結果就會是場災難。

所以,壓力是好是壞,端看你如何管理。巧妙掌控的技巧就在於:要善用短期壓力的好處,同時又不會成為慢性壓力的禁臠。換句話說,維持長期成功的關鍵,不是蠟燭兩頭燒地焚膏繼晷,而是學會利用壓力衝浪的高明技巧。即使強大的壓力可能擊垮我們,我們也可以從它的掏空效應中復原。

要能達到這樣的境地,我們得訴諸韌性,意即從有壓力的處境或挫折中快速復原的能力。雖然這看似抽象,但幸而對我們的生理而言,韌性就和壓力反應一樣自然。當處境極為艱難時,我們能否樂觀看待?我們又能否尋得達成目標的動力和能量,而不受制於慢性壓力導致的精力耗竭與焦慮?答案是肯定的。只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很清楚壓力是如何坐大的,卻少有人知道該如何汲取自身內建的韌性庫藏。好消息是,你可以一窺其中的奧秘,並學會該怎麼做。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你快樂,所以你成功 》,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ublic Domain Picture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壓力大,累成狗,怎麼有創意?Google 內部流傳的「冥想法」可能會拯救你

台灣運將經驗分享:我開過小黃,也開過 Uber,都有必須承受的生活壓力

【人比人氣死人】研究顯示:每天花 1 小時在社群網路, 孩童快樂程度降低 14%

【不要狼性只要快樂】一個 90 後的辭職,讓我們反思過去的「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