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你也有這種情況嗎?下班回家超累,腦海中卻都是上班的內容,或者是等一下要加班補做的工作內容。明明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在電腦前面卻又默默把工作打開 ……。明明就知道要好好休息,睡前卻被今日工作的內容、明天的工作行程搞得輾轉難眠,甚至早上還會驚醒,腦中充滿工作內容再也睡不著了。
這些都是壓力太大所產生的症狀,不只你有,聚集了世界菁英的 Google 當然也會有這種狀況發生。為了保持公司內的「創新」、「創意」能量,Google 的 107 號員工甚至被要求辭掉工程師職務,透過教導同事「冥想」來幫助大家放鬆。
文章內有簡單的冥想方法,今天晚上回家就試試看吧。(責任編輯:陳君毅)
本文由 Brad Stulberg 和 Steve Magness 共同撰寫而成。Brad Stulberg 是 Outsideand New York 的專欄作家,主要研究領域是健康和人體機能科學。Steve Magness 是世界頂級長跑運動員教練,目前在休斯敦大學執教。
他們一致認為,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科學角度,一味沉浸於工作並不利於創新,反而當你放空自己時,會忽然蹦出新觀點、新想法,然後便豁然開朗。
來自 Google Waymo 的 A 先生:熱情滿溢,工作狂熱,換來精疲力盡的精神
Adam 是前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工程師(Waymo)。他說每天的工作節奏已經接近癲狂了。當他在實驗室裡時,外面的世界便消失了——我們之所以知道這點,是因為他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發給他的短信、寫給他的郵件幾乎從來得不到回覆。Adam 工作時竭盡全力,完全沉浸在汽車構造的研究中,如果 Google 能研究成功,那麼足以顛覆汽車行業。但是 Adam 是絕對不會這麼說的。他知道他和他的團隊必須首先弄清楚,如何教會一個無生命物體以每小時 70 英里的速度行駛時,還能區分前方到底是塑膠袋還是流浪貓,這還僅僅是可控的挑戰。
Google 建立在像自動駕駛汽車這樣的項目之上:努力推動增長的阻力點,困難和有效失敗並不是工作的後果,而是其背後的驅動力。該公司的員工都屬於人中龍鳳,吸引的都是世界頂級的創新人才,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加上各種緊鑼密鼓的截止日期,周圍的同事完全不懼挑戰極限,我們很容易就理解為什麼像 Adam 這樣的員工會如此醉心於他們的工作。
Google 深諳壓力之道。但是它也知道,這只是打響了一半戰鬥。員工不休息,Google 便得不到創新。相反,最終剩下的只是一群身心崩潰、筋疲力盡的員工。
員工經常感到筋疲力盡毫無疑問是 Google 最嚴峻的威脅之一,而遏制員工的激情是比推著他們前進更強大的挑戰。不過幸運的是,為走出這個進退兩難的困境,Google 同樣引入了創新性思維,正如在 Google 所有其他項目上做的那樣。但有一點不同,該公司並沒有尋求尖端技術來幫助員工休息,而是藉鑑了古老的東方做法。
搜索內心的關鍵字
在 Google 發展早期,第 107 號員工陳一鳴就發現,他和同事打開壓力的「閥門」沒有問題,但是想要關上這個「閥門」就得費很大力氣了。短暫的休憩都不可能,更不用說晚上或者周末能休息一下了。即使早期的 Google 員工想要休息,他們的工作節奏和工作帶給他們的狂喜都難以讓他們離開崗位。Google 增長迅速,但是陳一鳴就已經意識到,這種工作模式——全年無休,是行不通的。
在 Google,陳一鳴是一名軟件工程師。而工作之外,他是熱衷於禪修,這是一種佛教的冥想風格,修行者只關注於自己的呼吸。禪修幫助他從倍感壓力的工作環境中過渡到更為安寧的狀態。他還發現,禪修能幫助他開闊思維,經常能讓他靈光乍現。陳一鳴認定,這就是 Google 所需要的。
所以,2007 年,陳一鳴為 Google 員工發起了名為「探索自己內心關鍵字」的為期七週的冥想課程。起初,他的同事不是很願意參與,他們十分懷疑這種點上蠟燭,低低吟誦,又略帶神秘色彩的做法,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改變。
但是,不久之後,陳一鳴的同事就意識到,這個冥想完全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冥想有改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力量。很快,上完陳一鳴課程的人就飽嚐了它所帶來甘露。他們感到內心更加平靜,頭腦更加清晰,思維更加集中,能在一天結束之後拔掉電源,甚至能夠從工作中脫身,真正享受到週末和假期。
一傳十,十傳百,搜索你內心的關鍵字很快就在 Google 大樓裡流傳了起來。不久之後,課程的需求就超過了陳一鳴所能提供的,畢竟他還有工程師的本職工作。Google 的領導團隊也不禁注意到了「搜索你內心的關鍵字」所帶來的好處——他們的員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工作也更有成效。他們找到了陳一鳴,問他是否有興趣全職教授冥想,並領導一個新的部門——個人成長部門。
搜索你內心的關鍵字繼續發展,最終走出 Google,走向世界。今天,搜索內心關鍵字領導力研究所(SIYLI)獨立成為一個機構,擴大範圍,向各種組織中的個人傳授冥想。陳一鳴作為董事會主席,也一直密切參與,他手下有 14 名全職員工,致力於傳播冥想的力量。
如何關閉壓力的「閥門」?
冥想是完全沉浸於當下,充分意識到自身以及周遭的環境。將冥想部分視為具體明確的訓練是大有裨益的,會讓你更關註生活當下。做法很簡單:
- 找一個舒服的坐姿,最好是在安靜的空間裡。
- 深呼吸幾口氣,用鼻子吸氣呼氣。
- 讓呼吸穩定在自然的節奏中,只關注呼吸的感覺;如果有想法產生,注意到這些想法,但之後要將你的焦點再次轉移到呼吸上。
- 設置計時器。開始只需 1 分鐘,並逐漸增加持續時間。
讓大腦得到休息和提升創造力的關係
事實證明,冥想和其他使內心獲得寧靜的做法不僅能幫助員工與工作脫離——還有可能推動創新。
2001 年,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醫學博士 Marcus Raichle 曾利用 fMRI 掃描來觀察大腦。Raichle 發現,當人們走神或者做白日夢時,大腦的某一部分就會一直活躍著,他把這個稱之為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有趣的是,一旦 Raichle 的研究對像開始重新關注某件事,默認模式網絡就會變黑,任務正網絡就會再次變得活躍。
Raichle 的研究促使對於人們對於休息時的大腦進行更多科學調查。該研究機構表明,即使我們感覺自己的大腦彷彿「停工」了,默認模式系統仍然繼續在後台運行,我們的意識完全沒有覺察到。正如我們即將揭曉的,正式這個系統——我們「停工」時該系統開啟——讓我們產生創造性的見解,取得突破。
回想一下你最富創造力的時刻。當某個困擾你很久的難題的答案忽然蹦到你腦海中時,你正在做什麼?當時你可能並沒有想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你更有可能只是在洗澡,正處於放空的狀態。
靈光乍現的時候,你如果不是在洗澡,也有可能是在跑步或者散步。世界上許多知名的哲學家,從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到梭羅,都將他們的日常散步看作是神聖不可分割的,是產生新想法的關鍵。
「我認為,我雙腿移動的那刻,我的思緒便開始流動,」梭羅曾在日誌上寫道。
或者,當你半夜起來上廁所或者小憩時醒來,都可能是你頓悟的時刻。要知道發明家們睡覺時,床頭櫃上都放著一個筆記本。托馬斯愛迪生就一向支持人們大睡特睡。不是因為這能保證睡眠時間,而是因為每次醒來都會有新的想法。
風靡一時的百老匯音樂劇《漢彌爾頓》的創始者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表示:「在你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不會產生什麼好主意。好的想法產生於你休憩之時,或者是你在淋浴,或者是你跟兒子塗鴉或者玩火車,總之,是你的頭腦在幹別的事的時候」。
將這些有趣的軼事拼合在一起,就會顯現出一個強大的主題。我們那些最深刻的想法往往不是來自於你刻意思考的時候,而是來自於期間的小空隙:即當我們的大腦休息時。科學也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儘管我們醒著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思考,但是 40% 的創意都是在我們休息的時刻顯現。
有時候,只有「停止嘗試」才能讓問題被解決
首先,我們將自己投入工作,跟某個問題死磕。儘管我們的思緒已經拓展得夠遠,但有時候總感覺拼圖少了一塊,不管我們怎麼努力也找不出來。當到了這一步的時候,雖然有違本性,但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停止嘗試。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再有意識地進行思考,我們的頭腦得到放鬆,那個缺失的拼圖會神秘地出現。當你不再竭力思考,創造性的想法便會如魔法般出現。
當我們積極鑽研某件事情時,我們的顯意識(任務正網絡 task-positive network)就會運行。它以一種線性的、邏輯的、「如果—那麼—」的方式工作:如果是這樣,那麼可能就會出現那樣;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可能也不是那樣。
在絕大多數活動中,這種線性思維應用起來沒有問題。但是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的思維就卡住了。我們可能坐在那裡盯著電腦屏幕或白板,試圖弄清楚這個問題,但只要我們還在嘗試,就可能會失敗。而只有當我們停止嘗試,顯意識消退,潛意識(默認模式網絡)登台時,我們才可能突然弄清楚。
潛意識與顯意識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它從線性思維的模式中跳脫出來,以一種更為隨機的方式工作,從我們大腦各處提取信息,當我們有意識地處理某些事情時,這些信息是無法得到的。
它在大腦的各部分,在產生創意的大腦的曠野中,與那條狹窄的「如果—那麼—」顯意識運行的高速路接壤。神經系統學家發現,潛意識是一直在工作的,在後台沒精打采地運行著。但是正如 Raichle 所發現的,只有當我們關閉顯意識,轉換到休息狀態,潛意識中的見解才會浮現出來。
在一個崇尚鑽研、追求極限、渴望短期內出成果的社會中,想要慢下來,需要勇氣。
也許我們都應該重新定義休息。休息不是懶洋洋地溜達;而是身心都會成長的活躍的過程。想要有所收穫,就要懂得休息。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kr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壓力大,累成狗,怎麼創新?Google 的這套方法可能會拯救你〉;圖片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日本創意達人:沒先想出一堆爛點子,我也想不出能賺 7.7 億的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