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關於台灣發展 Fintech 的話題,提到總是免不了嘆一口氣,可是台灣的政府好像一直不願正視這個問題,只靠著學界和業界的努力,怎麼可以呢?
(責任編輯:謝秉芸)
在國外存活率最高的新創領域,在台灣卻難以活下去?
「我們覺得累了,看不到未來,再繼續這樣燒下去也不是辦法⋯⋯,」一個多月前,在臉書上公告停止服務的 Moneybook 創辦人張耀鐘如此告訴《商業周刊》記者。張耀鐘 3 年來燒掉 1 千多萬資金,用戶反映不特別好,沒想到停業公告一出,用戶馬上反映願意付費支持,也有投資者上門探詢,試圖「搶救」。
但,它為何在台灣撐不下去呢?
Moneybook 是個跨行記帳軟體,使用者可在同一個介面上看到自己的收支狀況,跨行信用卡消費、存款、提款、轉帳紀錄和貸款狀況,都只要用 1 組帳號密碼就可以串接在一起,不必分別登入不同的網路銀行或刷好幾本存摺。自 2013 年推出以來,累計已有 3 萬名用戶,串接 2 萬多個銀行帳戶,支援 23 家銀行。
類似服務在國外早有成功先例。例如美國的 Mint 在北美有超過 2 千萬名用戶,成立 3 年即以 1 億 7 千萬美元的價格被收購,在美、加串接上萬家金融機構帳戶。日本的 Money Forward 有 400 萬名用戶和逾 50 萬名企業用戶,獲得日本 3 大銀行投資。
因為,這個看似簡單的記帳服務,背後因應用戶數據衍生的商業模式,有極大想像空間。但,相較於美國和日本銀行界敞開雙臂迎接,Moneybook 卻在台灣遭到銀行界抗拒。
「(推出)隔天銀行公會就開會,很多銀行就震怒,很多網銀部門都不敢相信我這樣就可以破它的網銀。」張耀鐘回憶。其實,並非他的軟體突破銀行網路防火牆,而是使用者主動提供網銀帳密給 MoneyBook,但他雖前往銀行公會,解釋他們並未違法竊取用戶帳密,也無資料外洩的疑慮,但簡報完隔天,銀行公會仍發函給全台銀行,「建議」各大銀行不要和他合作。
有的銀行甚至以阻擋 IP 和增加網銀登入難度等方式,阻止 Moneybook 串接帳戶資料,並且發公告澄清該服務和銀行沒有任何關係。Line 台灣前總經理陶韻智是該軟體早期測試版的開發者,他形容銀行態度「就好像在公告詐騙集團一樣耶。」
政府不是不想面對金融科技這個國際大趨勢,5 月初,行政院通過俗稱「金融監理沙盒」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這表示業者可申請最長達 1 年半的實驗期,在不受法令限制的環境下測試各種金融科技服務。若未來立法院能審查通過,金管會執行上也真能放手,台灣或有機會留住更多金融新創。
就像 Moneybook 在公告停業之後,反而引起民間金融業者注意,表達注資意願,經營狀況因此出現一線生機,目前決定暫緩停業。
或許,台灣的金融科技新創環境,也到了絕處逢生之際,畢竟,人才是長腳的,法令、監理心態再不急起直追,就追不到了。
(本文經商業周刊授權刊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原文為〈一位陣亡Fintech創業家:我們被當詐騙集團〉,首圖來源:Flickr。)
延伸閱讀
【投稿】台灣 Fintech 發展老是慢半拍?慢的是政府的保守心態,還有只顧私利的官僚體制
【台灣金融業人口老化】公股銀行全被老人把持,台灣怎麼推的動 Fintech?
【效率暴增上億倍】摩根銀行用 Fintech,36 萬小時工作機器幾秒內解決
【智慧國家新加坡】繼 FinTech 後,新加坡再推「大數據沙盒」瞄準雲端計算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