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比爾蓋茲都會在個人的部落格發表推薦書單,而在 5 月 23 日發表的夏日書單中,都是偏敘事類型的小說。其中這一本書《hillbilly elegy》,在中國被翻譯成《鄉下人的悲歌》,本篇文章的作者鄭渝川,會根據《鄉下人的悲歌》解讀美國的「鄉下人」是怎樣走到被拋棄的境地。
美國的白人工人一直處在相對剝奪感很重,又孤立的生活中—他們不是菁英階層的白人,政府也不覺得他們是最需要福利政策的族群(通常都是政治正確的亞裔、黑人種族),造成了他們的悲觀,而他們的悲觀,正是造就現在美國政治局面的最大原因。仔細想了想,相對剝奪感這件事,難道不是到處在發生嗎?希望不要等到哪一天選舉了,勞工、年輕世代的相對剝奪感才被正視。
(責任編輯:謝秉芸)
他依然感懷於「鄉下人」成長環境所賦予他的精神財富,他甚至有些羨慕那些仍然生活在鄉下、過著貧窮但頗為自由生活的「鄉下人」。
《鄉下人的悲歌》出版後,《紐約時報》刊發的評論指出,這本書解釋了川普為何能贏,即美國社會底層的白人在最近幾十年以來是如何失去了社會流動、上升、奮鬥自強的空間、機會和動力,最終投入政治反抗,推動了被認為是民粹主義代言人的川普的崛起。
這本書的作者 JD 萬斯自稱是個「鄉下人」,當然,準確來說,他是個從美國經濟衰退地區(阿巴拉契亞地區)的「鄉下人」家庭中經過奮鬥,進入耶魯大學,已經脫胎為新一代美國社會精英的白人。
萬斯是否是代言像他的其他家庭成員那樣的「鄉下人」的恰當人選,不同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看法,書中記述的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具體來說,是而今作為新精英的萬斯發表的審視性態度,已經顯著的超脫於「鄉下人」的狹隘,比如對於奧巴馬、希拉蕊等人不再抱有錯誤認知和解讀。但公允而言,萬斯筆下仍然相對全面地記述了美國底層社會白人的生存狀態。
川普在 2016 年獲得美國總統勝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白人工人階級成為了這個國家主流政治規則、議程、觀念的反抗者。萬斯說,白人工人階級是美國最悲觀的群體。
為什麼這樣講?拉美裔移民中不少人仍處於貧困,亞裔移民、黑人居民迄今仍面臨種族歧視,但這些膚色的居民、移民所獲得的政策支持、社會支持,在持續改善,以至於出現了為了填補美國種族歧視歷史欠賬的逆向歧視,白人不僅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而且在同等情況的競爭中,也會輸給有色人種,就業單位、院校會認為支持後者才叫做種族平等。
萬斯說,在這樣的狀況下,底層白人就像過去的黑人那樣,越來越脫離社會(議程),還會將這樣的孤立傳遞給他們的孩子;他們會越來越多地圍繞教堂,緊密抱團,「更多地依賴情緒化的修辭」,因為他們很難找到幫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進步的必要社會支持。
20 世紀 70 年代之後,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加深,大批量的向海外轉移產能和就業崗位。而在同期,面向美國平民的公辦教育獲得的政府支持大幅減少,財政撥款主要以教育券等方式發放,這些使得中低收入白人家庭的孩子無法像過去那樣獲得優質教育。
再加上幾十年來一直持續的美國城市郊區化進程,大城市郊區成為了新興產業和中高收入者、富豪階層聚集的地帶,大城市市區、中小城市和農村成為了公共投入(公共產品)方面被拋棄的對象。這些變化帶來的直接後果,不僅是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指出的美國「中西部工業地區經濟的下滑,以及白人工人經濟中心被掏空……製造業的崗位流向海外……(而且)現在的美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越來越鼓勵社會的潰敗,而不是抵禦腐敗。」
《鄉下人的悲歌》講述了萬斯一家從祖父輩以來三代人的沉淪與紛爭。萬斯的外祖父母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在俄亥俄州的米德爾敦建立家庭,並找到了穩定的工作,擁有優渥的福利。他的外祖父母的生活方式,延續了 19 世紀以來的美國中西部地區白人牛仔的傳統,他們自豪的稱自己是「鄉下人」。
但萬斯的父母一代,就沒有了上一代人的好運,美國經濟的轉型及社會的衰敗,使得嬰兒潮一代(1946 年至 1964 年出生)無法獲得父輩那樣的成長機會。嬰兒潮一代中的白人,成長階段開始成為美國種族平權政策的相對受害者,即並沒有因為政策直接承受歧視,卻因為這種政策需要白人為有色人種騰出一定的空間和份額,所以機會變得更少。
書中指出,萬斯的外祖父母「對於勤奮工作和美國夢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但他們的下一代(即萬斯的父母)中的很多人卻成為了「放縱的一代」、「迷茫的一代」以及「嗑藥的一代」。萬斯的舅舅傑米、姨媽洛莉經過不懈奮鬥,開始安心於中低層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但萬斯的母親貝弗卻過得十分糟糕——她不僅早婚早孕,而且持續嗑藥,這讓出生於1984 年的萬斯將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一個窘迫、動盪、艱辛的成長環境之中。
萬斯從小就在衰敗的美國中小城市中長大。他反思指出,從吉米·卡特的《社區再投資法》到小布希的「所有權社會」,美國政府的住房政策一直鼓勵人們通過信貸來擁有自己的住房。但此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們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遷徙的靈活性,讓擁有住房的工人階級被迫面對房產貶值,還不能輕易搬走。美國中小城市的主政者想過不少辦法來振興這些城市,卻均以失敗告終。書中還寫道,當美國製造業企業紛紛倒閉或被外資併購,萬斯的外祖父母一代曾享有的優渥福利。
美國白人工人階級一向輕視高等教育,因為這在 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美國基本實現了普遍就業,因而孩子是否上大學顯得併不重要。但在經濟結構發生調整、平權運動興起之後,白人工人階級開始發現子女上大學的大門開始緊閉。
如前所述,這段時期美國的公辦教育質量大打折扣,這使得大部分工人家的孩子等到上大學的年紀,就已經墮落到了社會底層。他們「甘願靠著失業救濟金生活」,一旦找到工作,又會靠著借貸拼命消費,購買「大螢幕電視和 iPad」以及其他他們平時買不起的商品;他們還「花錢去買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後再把房屋抵押掉換錢,最後宣布破產」。
萬斯之所以能夠從他所處的家庭、社區、地區環境中「突圍」而出,上升到更高一層的社會結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報名參加了美國海軍陸戰隊。軍隊嚴苛的紀律可以說與底層白人生活習慣、思考方式方方面面都格格不入,萬斯本人最終被磨礪成一個能夠被美國主流社會接納的、可以培養成精英的人:他開始具備更強的時間觀念,懂得管理自己,能夠為了目標而投入全部精力——這些特質在美國經常被看成是亞裔的特質。
進入耶魯大學的萬斯,其實就已經躋身於美國的精英行列。他承認,這所名校賦予他的人脈資源,具有巨大價值。而當他畢業前選擇職業時,還獲得了以「虎媽」著稱、風行於美國和中國社交網絡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的指導。在全書末尾,他依然感懷於「鄉下人」成長環境所賦予他的精神財富,他甚至有些羨慕那些仍然生活在鄉下、過著貧窮但頗為自由生活的「鄉下人」——看上去,他表達的這些感懷和羨慕都出於真心。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讀書】這本讓人焦慮和絕望的書,為何被比爾蓋茨推薦?〉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的夏日書單:為了讓你的夏天更有意義,一起看世界首富精選的 5 本書
閱讀教我創造出火箭!Elon Musk 書單大公開,一起成為鋼鐵人吧
比爾蓋茲的暑假作業:「我把書單都放在那裡了,快去看吧!」
【先收藏起來再說】2017 年度書單:精選 20 本你今年不該再錯過的商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