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角頭拼地盤】一台車、一名外送員都沒有,菜鳥物流如何霸凌全中國物流業,惹順豐不爽?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在文章開始之前,先跟各位讀者釐清一下概念。菜鳥網路,背後是阿里巴巴,意思是擁有阿里雲以及淘寶。菜鳥本身並不具備物流車、快遞員,而是透過數據的整合,替加入的快遞公司們分發、配送、追蹤。

而為什麼快遞公司甘願為菜鳥「打工」?因為菜鳥在做的事情成本、技術門檻(雲端、數據)都非常高,以及淘寶的外送量是許多小型快遞公司的命脈。

那為什麼快遞公司,如順豐,不願意為菜鳥「打工」?因為順豐夠「大」,淘寶業務只佔了本身業務的 2 成,而且他知道,再這樣繼續下去,整個物流業都會繞著菜鳥打轉,被菜鳥整盤端走。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雙方的戰爭,只是差在如昨日一樣的火藥引信,現在雙方達成了表面的和平,未來會如何,讀完分析之後,讓我們繼續看下去。(責任編輯:陳君毅)

一個月前,菜鳥主導的 2017 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雲向台下快遞公司訓話:「很多公司已經上市,但我沒有發現上了市以後跟不上市有多大的區別 …… 我對物流整合市場看好,但對快遞公司的投入表示擔憂」。

同時,菜鳥一如既往地宣揚開放數據、協同的必要性,而順豐一如既往地沒有參加。2013 年菜鳥網絡成立之初,順豐一度與三通一達都成為小股東(各佔 1%),這恐怕是雙方唯一看似甜蜜的時刻。有內部人士稱,順豐一開始就對菜鳥持警惕心態。

終於,一個「小範圍的快遞櫃對接問題」成為點燃炸藥桶的火柴,將雙方的矛盾激化到極致——

5 月 31 日晚上 6 點,菜鳥接到順豐發出的數據接口暫停告知,理由是信息安全問題。6 月 1 日凌晨,順豐就關閉了自提櫃的數據信息回傳。6 月 1 日凌晨,順豐宣布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口;中午,順豐又停止給所有淘寶平台上的包裹回傳物流信息。

在此期間,菜鳥建議商家暫時改用其他快遞公司發貨,在商家後台剔除了順豐選項、並封殺了第三方接口。

順豐回應表示,事實是並非順豐關閉數據接口,而是菜鳥在 6 月 1 日下線豐巢接口信息,實為封殺豐巢在先。本次菜鳥暫停豐巢數據接口,表明以信息安全為由,其實根本是一場有針對性封殺行動,除豐巢外,其他平台均未關閉數據接口;菜鳥之所以封殺順豐,背後的原因是阿里方面一直希望順豐從騰訊雲切換至阿里雲。

順豐在回應中呼籲,「望所有快遞行業同仁警惕菜鳥無底線染指快遞公司核心數據行為」。

事實上,這本是順豐持近 40% 股份的豐巢快遞櫃與菜鳥的糾紛,但已上升到了順豐和菜鳥「決裂」的程度。雖然雙方目前已達成表現上的和解,不過先前淘系電商賣家已經無法正常使用順豐快遞,如果私下選擇順豐,則會面臨無法確認發貨、收貨的障礙,和延遲發貨、貨物損失、退貨無從考證的風險。

這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爭執,阿里失去了履約水平最高的物流服務商、商家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順豐則捨棄了佔業務量 2 成的淘系電商件(有可能不止於此,因為順豐也會和天貓商家直接簽署服務協議),這將涉及每日百萬級的訂單,最終消費者體驗也會受到影響(尤其在 3C、生鮮品類購物時)。

爭執的落點在信息安全與數據調用上,對此雙方各執一詞,順豐稱被要求提供非淘係數據,菜鳥則表示順豐大量查詢和使用豐巢當中非順豐的數據。

而從雙方擺出勢不兩立的態勢來看,這不僅是快遞櫃接口糾紛,應該說,這表面上是物流數據掌控之爭,本質上則是快遞公司與電商平台對物流鏈路主權之爭,順豐不想為菜鳥打工

台灣企業確保在數位轉型的路上沒有走歪,還能趕上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先機? 6/16 經理人關鍵講堂解密:https://goo.gl/VJvqm5

菜鳥正改變快遞商業模式

京東 CEO 劉強東在 2016 年的評價似乎講到了癥結所在,他說:「菜鳥物流就是在為幾家物流公司上搭建系統,說得好聽是提升這幾家快遞公司效率,說得難聽點,這幾家公司的大部分利潤都是被菜鳥物流給吸走」。

而之所以能吸走快遞公司的利潤,本質在於菜鳥將會改變快遞公司的模式。中通便曾在其風險提示中提到,「和菜鳥的合作可能會使其提升成本、削弱與終端客戶的連接,甚至打破以往的商業模式」。

這涉及到菜鳥前幾年最核心的產品——倉配和電子面單。

菜鳥倉配網絡伴隨以天貓為主的淘系大商家而生,電商商家從分散到不斷向品牌集中化發展,需要更強的時效服務表達,而分倉模式可以使商品離用戶足夠的近,以便快速送達。這改變了原有的電商物流層級:收件——快遞分公司——RDC——快遞分公司——用戶,轉而變成倉配一體化服務,弱化快遞的攬件職能,使後者只能配送

此外,菜鳥網絡在一些區域正更多地選擇落地配而非快遞公司進行配送,一位內部人士稱「主要是因為落地配更聽話」。

菜鳥從出生便帶著構建標準、一統天下的理想。而其 4PL(第四方物流)的定位為自己限定了只做平台、不搞自營的底線,「將來上市一定要以互聯網公司模型,而非物流」,一位內部人士告訴 36 氪。在地網(社會化倉配網絡)的基礎上,線上系統是其輸出標準的重點。

有趣的是,2017 年 5 月 29 日上午,包括順豐在內的 15 家郵政快遞企業剛與菜鳥網絡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承諾進一步推動數據開放連接,與菜鳥將基於雲計算服務,通過電子面單、雲客服等產品上的合作來推動行業的信息化升級。

合作內容中的雲服務、電子面單則剛好是此次爭端的重點。順豐為何要反抗呢?

電子麵單菜鳥推出的第一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統一了商家、物流企業的接口和標準,實時計算出每個包裹的路由,經過哪個分撥中心、站點、小件員,直接反映在三段碼上,並實時監控到快遞公司所有的分撥中心和站點。

而菜鳥物流雲則本質是先讓快遞公司上阿里雲,並做系統拆分、改造(如將倉儲、客服、COD 系統拆開),及整體架構修改。韻達是快遞公司中第一個上菜鳥物流雲的,基於此,菜鳥可以基於日誌進行全鏈路系統與業務監控,並輸出其五級地址庫。而其最終的目的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經過博弈、動態規劃、協調資源來達成供應鏈全盤統籌。

這就像一個中樞,每個包裹從消費者下單開始就按照庫存、地址來分配好路由。如同菜鳥網絡總裁萬霖所說:

做到 24 小時必達需要把庫存提前放到離消費者近的地方去,核心是通過數據判斷智能分倉,會有一整套供應鏈的算法幫助商家分析消費者的數據,做提前的預測,對於消費者的分佈和庫存做智能的匹配。

從最初單點發全國的模式演化到多地分倉的模式之後,整個網絡的複雜程度是呈幾何緯度上升。菜鳥通過全國最全的地址庫,還有高德地圖提供的數據算法和支持,可以幫助商家在複雜的網絡當中做最好的路由選擇。

而實現這些的必要前提就是掌控數據,數據的核心則是標準,「當物流公司所有信息和作業(包括包裝標準),配合幹線和倉儲資源的標準,再加上阿里對於商流的掌控,菜鳥理論上可以形成壟斷,擁有絕對話語權」,業內人士稱。

原本物流的主動權是供方的,現在已經完全轉移到了需方,之後會轉移到數據上,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物流、分銷、零售的角色會因數據而改變」,銀泰集團 CEO 陳曉東曾對菜鳥的數據應用如此評價。

因此,順豐的擔憂並無道理,如果菜鳥盡享平台不可替代性之美妙,而快遞公司淪為聽候指令的打工者,這是其不願意看到的。

快遞到底要不要為平台打工?

2016 年 5 月,順豐曾推出一款數據增值服務「數據燈塔」。這款產品融合了順豐內外部數據,通過智慧物流、智慧雲倉,指導商家更好地分倉、備貨、庫存管理。可以看出,這與菜鳥的數據應用理念類似,順豐不僅不甘於「被指揮」,甚至還想指揮別人

但不是誰都有順豐的命。儘管菜鳥與快遞公司一直有隱約的競合關係,由於淘系訂單普遍佔其業務量的 70%-80% 左右,三通一達仍必須與菜鳥合作。順豐則由於電商件只佔 2 成而顯得有恃無恐。

就在昨天,已經有其他快遞公司開始趁獲取順豐暫時丟掉的客戶了,不過順豐表示從容,「極端情況下,我們丟了 2 成訂單仍可以活的很好,但淘寶沒了順豐就失去了最可靠的物流服務」,一位順豐內部人士稱。

從長期維持商業壁壘和利潤水平的角度來看,順豐的孤傲顯得理所應當;而菜鳥的平台統籌模式也不失為提升物流效率的好辦法。快遞公司是否為平台打工本是自身決定,有關數據要不要共享的爭議也仍將繼續,但唯獨明確的是,雙方需要盡快協商如何求同存異、保證消費者的體驗。而如果最終與 3Q 大戰(360 與 QQ)一樣以傷害用戶體驗告終,則必然意味著電商服務的倒退。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kr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順豐菜鳥積怨已久,快遞到底要不要為平台打工?〉。圖片來源:wiki ,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你拔我數據線、我斷你貨車,中國血淋淋的「物流大戰」阿里 vs. 順豐開打啦!

阿里巴巴傳奇史:物流、電商、雙 11,馬雲改變 13 億人的生活方式

1 萬小時理論盲點:不是努力就有用,不正確的練習就是在「埋沒天賦」

為了練習 coding 所做的遊戲,讓他賺了上億台幣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