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看本篇文章可能有點難懂,我先替各位讀者整理一下到底發什麼了什麼事情:
中國物流界的兩大重要玩家,菜鳥(阿里巴巴旗下物流)和順豐,毫不意外的撕破臉了。今年 5 月,菜鳥要求順豐等快遞服務商將物流數據上傳到菜鳥平台,順豐拒絕;因此,菜鳥在 6 月 1 日將順豐及旗下的快遞櫃服務「豐巢」踢出菜鳥的平台,要求平台上的商家不要與順豐合作。順豐也在當天將自己上傳給菜鳥和淘寶的物流數據接口切斷。
雙方公司都指責是對方的責任,自己只是要「維護自家客戶的利益」,語畢,當然是沒人相信,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場商業利益(雲端)的戰爭。
不過,另外一個更值得注意的重點,也是我希望讀者可以看到的是,阿里的「菜鳥」物流概念,似乎領先了整個物流界一個馬身,透過「數據」的整合,而非真的下去做物流,要多久我們才能看到類似的概念在台灣發生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更新:和解啦】國家郵政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國家郵政局協調解決菜鳥順豐數據互通問題》的文章,6 月 2 日晚,國家郵政局召集菜鳥網絡和順豐速運高層來京,就雙方關閉互通數據接口問題進行協調。雙方表示,將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出發,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並同意從 6 月 3 日 12 時起,全面恢復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
6 月 2 日,先後有京東、美團外賣、網易等方面發聲表示支持順豐。當日傍晚,菜鳥的支持者開始陸續發微博聲援菜鳥。
「由於順豐系統調整,順豐運單可能查詢不到結果或者結果有延遲,敬請諒解。」這一天,不知有多少人像我的同事一樣,收到包裹異常的提示信息。
6 月 1 號,菜鳥發布關於順豐暫停物流數據接口的聲明,稱從當日凌晨到中午,順豐先關閉對菜鳥的數據接口,繼而停止了整個淘寶平台上物流信息回傳。菜鳥表示事發突然,並建議商家暫時停用順豐發貨,改用其他快遞公司。
順豐卻在回應中指出,關閉數據接口並非順豐先動的手,而是因為在 6 月 1 日零點,菜鳥單單暫停了豐巢一家平台接口信息。順豐認為,這次被「封殺」背後,是阿里方面希望順豐放棄使用騰訊雲改用阿里雲。
這場爭執也驚動了主管部門國家郵政管理局,後者在官網發布消息稱,已與雙方高層進行溝通,「強調要講政治,顧大局,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切實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合法權益,決不能因企業間的糾紛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和負面效應」。
截至 1 日夜裡 24 點,菜鳥和順豐還未對主管部門的「勸和」有任何回應。
順豐和菜鳥為各自「信息安全」大打出手,倒霉的是用戶
無論主動拉黑,還是被動遭「封殺」,順豐和菜鳥的矛盾終於公開化,而且雙方自證清白的出發點都是「信息安全」。
在雙方目前的合作框架中,順豐表示不能接受「豐巢所有包裹信息反饋給菜鳥」的條款,因為涉及非淘寶系的其他訂單;而菜鳥也對順豐和豐巢出於各種原因的不配合非常不滿。
菜鳥的聲明中稱,事件發生前菜鳥正在對全網數據進行信息安全升級,加強對各種物流數據的多重交叉驗證:「任何事情都可以談,但信息安全不能有任何折扣,這一點菜鳥不會有任何讓步」。
而此時,一端是發了貨沒有物流信息的商家,一端是突然被告知無法查詢的用戶。成千上萬的包裹,如同突然消失一樣。尤其炎夏之際,做生鮮水果生意的商家更為焦急。菜鳥、順豐只是各自表示客戶第一,一副「我也很無奈啊」的無辜臉。
快遞行業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真的是菜鳥數據?
2015 年 6 月,豐巢正式宣布成立時,圈內都在調侃這個名字。有人說,看得出順豐吃掉菜鳥的野心:鳥總要入巢。但菜鳥是隻大鳥,豐巢能否裝下可不一定。
而就在豐巢宣布成立幾天前,首屆「菜鳥江湖大會」在阿里總部盛大召開,當時正是菜鳥成立兩週年。圍坐在阿里集團 CEO 張勇和當時菜鳥網絡 CEO 兼總裁童文紅身邊的,是各大快遞公司掌門人:三通一達(中通快遞、申通快遞、圓通快遞和韻達快遞)齊聚,獨缺順豐。
今年 5 月 22 日的「2017 全球智慧物流峰會」,順豐再次缺席。馬雲一句「快遞公司上不上市沒多大區別」,被解讀為喊話物流界格局太小。
馬雲在會上說:「唯一的感覺是,我(上市快遞公司老闆)變成了排名多少的富豪了,這沒有意義,很快就沒了。」 而順豐創始人王衛的身價排名,恰恰是順豐上市後媒體曝光度最高的關鍵詞。
數據,一直是菜鳥統一物流江湖的核心武器。物流這個靠人力起家的傳統行業,在菜鳥平台上被重新打分,評出四個等級,根據不同等級獲得不同的項目分配和資源支持。
基於妥投率、配送及時率、快遞員評價和投訴率等等因素建立起的評分系統,每一步都得靠數據。
菜鳥這張智能物流骨幹網是阿里巴巴電商生態的基礎設施。只有倉儲體系、物流園和物流乾線是不夠的,依靠大數據為物流體系提供供應鏈預測及分配服務才是阿里佈局菜鳥的關鍵。
「阿里巴巴永遠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馬雲的確沒有食言,因為他要做的是資源再分配和調度平台——把淘寶整合商家的邏輯延伸到了物流產業而已。
「大數據算法將為每一輛快遞車、每一位快遞員優化路,全面賦能中小物流。」 菜鳥 2017 品牌新戰略,是平台方向的進一步升級。在這個基礎上,要求豐巢全面開放數據,也就不奇怪了。
誰會把槍交給對手
菜鳥要把物流公司變成渠道工具並不容易。
和淘寶商家同時在京東開店一樣,各物流公司不止會和菜鳥合作,也會積極佈局其他平台,以應對 BAT 戰略調整對自身的影響。而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順豐更不會滿足於被分封為一方諸侯。
王衛自己就治理過「地方諸侯」,他知道被動的狀態有多不安全。
1993 年順豐成立,靠著一個個兄弟賣力氣接電話、下單、卸貨搬貨。創立初期,為了快速佔領市場,順丰采用過加盟制,新網點的所有權歸順豐,財務、人事、經營獨立。但沒有完善的製約機制,客戶資源都掌握在加盟諸侯手裡,夾帶私貨、不顧服務質量,出了事影響的都是順豐品牌形象。從加盟制轉直營製之後,用戶口碑也提升了。
沒有收權削藩,順豐很難做到業界老大。
王衛也當然知道數據對物流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靠勞力搬貨不是快遞的終極宿命,接下來我們的運營模式要逐步從體力轉向腦力」。
順豐在自動化分揀設備、數據設備投入非常大。用高科技手段把行業做深、降低成本,是順豐的戰略之一。
今年 4 月,王衛在股東大會上說,「我們的競爭對手,肯定不是來自同行, 而是跨界企業。」 他所指的跨界對手有三個特徵:技術強大、掌握行業上游、擁有大量數據。
他明白菜鳥在阿里的戰略地位,所以不會直接競爭,而是錯位競爭。在這場錯位競爭中,使用騰訊雲而非阿里雲幾乎是王衛的必然選擇。
只是這一次,菜鳥和順豐拿商家和用戶的利益鋌而走險。一邊說信息安全,另一邊說客戶第一。「人民的名義」一旦祭出,就是一場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公關戰,總要有一方被釘在恥辱柱上。
這不是吃瓜群眾看完就滿足的師徒恩怨或夫妻捉姦,每位對快遞望眼欲穿的用戶,都需要一個洩憤目標,不是豐巢,就是菜鳥。
推薦閱讀:【物流大戰】一台車、一名外送員都沒有的菜鳥物流,為何能逼快遞公司替它打工?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
(本文經合作夥伴 pingwest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順豐和菜鳥對撕,誰會被釘在恥辱柱上〉。圖片來源:pixabay ,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阿里巴巴傳奇史:物流、電商、雙 11,馬雲改變 13 億人的生活方式
【台灣工業 4.0 轉型錦囊】要精簡製造成本,大家都忽略「物流管理」是件重要的事-專訪天眼衛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