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台灣 Fintech 發展老是慢半拍?慢的是政府的保守心態,還有只顧私利的官僚體制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從前陣子行動支付和央行之間的利益衝突,就可以知道台灣的行動支付落後,真的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不單只是行動支付,這次作者把層面拉大到金融科技,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就只是官員心態保守,不願捨棄既有的利益,才讓台灣在發展 Fintech 時一直力不從心。如果上位者一直不改變,台灣繼續落後的局勢最終還是無解嗎?

(責任編輯:謝秉芸)

文:陳俊秀,台大研究生

最近網路上出現了一個「肥貓與他們的產地」的粉絲頁,發表了「誰綁架了台灣的行動支付」的懶人包,指出台灣行動支付落後的並不是因為缺乏技術,而是受到政府管制,根本因素在於央行與財政幫成員的保守心態,以及集團利益考量。這和我的觀察很接近,我認為,由這一群人監理之下的金融科技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這些金融發展的問題也可以簡述為台灣華爾街與台灣矽谷之間的權力對抗。當然,稱華爾街與矽谷僅是一種代表,台灣在各項指標都配不上這兩個名詞,連沾上邊都很難。但這兩種人的思考邏輯基本上是涇渭分明的,這在台灣也是一樣。

對於所謂台灣華爾街的金融業來說,由於金融業是特許壟斷行業,當然是參與者愈少愈好,過去銀行的開放則被認為國民黨一黨統治下給財團的禮物,優先給好朋友,後來開放太多,出現很多問題需要擴大銀行規模來提升競爭力,但本質上來說,金融業還是以壟斷為導向的發展。而台灣矽谷代表的科技人卻是相反,他們的導向是開放,從開源社群等讓技術外溢的各項作為,都是為了想讓更多人來共同參與、享受成果。

這兩種思考模式,在兩者的合作上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碰撞。觀察金融科(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為 FinTech)在台灣的發展,就能理解上述的衝突。金融科技,也就是透過科技的手段,讓金融服務更有效率。然而,由於金融中大部分的行為發生在非實體的虛擬世界中,將會因為科技的發展而受到莫大的挑戰。起初是合作、快速發展,後來兩種本位開始衝撞,演變成要政府透過來調解,也就是管制手段的出現,但政府的管制找的人不對,因此台灣的金融科技很難順利發展。

政府組織的設計

為什麼文章的一開始會說,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本質上無解。回到政府組織設計,負責金融科技的監理者,是過去推動金融監理一元化下的產物-金管會。金管會是由一群金融體系出身的國家官僚(大概等同於財政幫),由這群人來監理底下的金融業者與科技業者,分別是請國文老師來教國文跟數學一樣,數學一定先被犧牲。所以問題在於政府組織設計本來就落後於趨勢,因此在各項技術在台灣發展的一開始,都是管制先於開放,等到沒有辦法阻擋後才匆匆做出一個膺品,像是台灣 pay 就是一例。

龐大的利益結構

如同前文說的,金融業的本質是追求壟斷,因此受到科技發展的進逼,金融業尋求政府管制的協助,而金融業利益過於龐大,官員卸任後避過旋轉門後就能轉任董座,這種設計下,官員與金融業者想必一同抗拒科技發展,其中又以公股為保守中的保守。而這種案例俯拾即是,最近二審宣判的彰銀案,財政部至今不肯放手,先是體質不佳引進市場資金,後來就想辦法透過國家公器來排除市場力量。而科技人就沒有其利益結構嗎?有,但相距極大,像是兆豐案洗錢被罰一次就是 57 億,政府下定決心要發展的 AI(人工智慧)中心,也才剛好 50 億而已。

結論

在台灣金融科技的無解,其實是出於上述的這些問題。金融業追求壟斷,與政府官員保持良好關係,監理者與市場行為者互通有無,負責財經的官拜行政院長,而負責科技發展的只能當到政委和部長,在官僚結構上有先天的失衡。然而,號稱要推動亞洲.矽谷的蔡政府,放任這群財經官僚繼續結黨營私,我看只能推出四不像的亞洲.華爾街罷了。

本文經投稿作者 陳俊秀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錯置的官僚結構是金融科技無法發展的真正問題》。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延伸閱讀

【投稿】誰綁架了台灣的行動支付:原來 Apple Pay 擋到央行肥貓財路,才被阻擋在外 8 個月?
【投稿】台灣資訊化落後的元兇:資策會為何完全喪失推動台灣資訊社會前進的功能?
金管會聯手央行做行動支付,要在年底讓所有 Android 用戶改用「台灣 Pay」
只靠銀行優惠可以撐多久?「附加價值」才是行動支付普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