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在設計上,設計師往往希望將完成好的作品送達顧客手中,以呈現最完美的狀態。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比起作品直接擺到眼前,顧客更喜歡「最佳點」,而這也就是 IKEA 傢俱成功所在。(責任編輯:楊侑陵)
IKEA 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向,這種偏向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外在的認知價值。人們傾向於賦予自己參與創造的產品更高的價值。這就是所謂的 IKEA 效應,其來自於這個其產品需要顧客參與組裝而出名的瑞典家居零售商。
IKEA 以及樂高設計的產品是這種心理效應的最好例證。在設計方案並適時使用時,設計師們必須把這種 IKEA 效應記在心理。
關於 IKEA 效應的理解
如果你的目標客戶越需要自定義和合作生產,那 IKEA 效應就越與作為設計師的你相關。這個效應能幫助你慢慢把成就感灌注給用戶,尤其當他們成功完成任務時。
IKEA 效應能在用戶和產品之間創造更強的聯繫關係。用戶從組裝產品到完成狀態所投入的精力會轉變成對產品的喜愛。對比起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精力就可以使用的產品,這種產品的主觀價值更高。
例如,學習瞭如何自己製作千紙鶴的參與者就是這樣。這些參與者所認為千紙鶴的價值大概是那些沒有付出任何精力疊出千紙鶴的人的五倍。
需要指出的是 IKEA 效應與付出精力多少無關,它更重要的是完成這個產品本身。當用戶享受完成任務和完整的產品時,宜家效應就會顯現。如果產品組裝完沒多久就被拆散,那這個效應就會消失。
另一個例子說明這個效應還需要找到最佳點:
在1920到1940年代,美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想要減少做一個蛋糕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他們大幅度地簡化了製作過程,讓人們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烘焙蛋糕。不幸的是,這種蛋糕粉的銷量很快就停滯了。
這些企業找到一個叫 Ernest Dichter 的心理學家。他發現原因在於需要顧客付出精力的程度。他們把製作蛋糕弄得太簡單了!製作過程太簡單而使人們不能享受到製作蛋糕的滿足感。
人們感覺像跟從商店直接買做好的蛋糕一樣。解決辦法是把乾拌料中的雞蛋成分去掉,並讓人們自己去加。這樣做使銷量再次上升。
人們需要情緒化地投入並從製作蛋糕過程中得到獎勵,而不僅僅是得到結果。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
把產品弄得太簡單對用戶來說並不能提供更好的體驗。最關鍵的是找到一個最佳點,即用戶可以享受打破雞蛋,弄髒手,並能掌控整個過程最後吃到蛋糕。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設計中的 IKEA 效應
通過自己的手創造一個事物會增加創造者對這個事物的認知價值。設計師們都很熟悉這種感受。
讓我們來看一看如何把宜家效應用於我們的設計中,使用戶由此看到我們產品中更大的價值。
比起同樣的已經組裝好的產品,人們願意為他們自己創造的產品付更多錢。基本原則是貢獻越多,則價值越高。是的,如果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多或者感受到的貢獻太少,人們就很可能不會完成任務。只有當用戶真正完成任務時 IKEA 效應才有可能顯現。
為了找到這個最佳點,我們需要專注於創造一種工作量小卻使人感到貢獻程度高的產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達到宜家效應。
到的 IKEA 效應的最佳點(the sweet spot)
無論如何都要盡可能地讓用戶能夠掌控自定義產品及服務的整個過程。把其設計為容易執行(就像打破一個雞蛋)並有高貢獻度的(如製作一整個蛋糕。)
當你讓用戶感到處在自己的控制中並為得到他們需要的產品/服務付出一點努力,他們就會與產品/服務之間建立起一種更強的聯繫關係。
例如數字設計師就能用簡單的數據和可編輯的模板來達到 IKEA 效應。讓人第一次使用你的應用時就覺得是活躍不死板的。促使他們去編輯模板並與產品互動。
例如,引導他們通過設置自己的資料到完成應用自定義。成功地執行一個簡單的任務就像發送他們的第一封郵件或者在他們的網站上設置一個小工具。
簡單的操作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精力並使用戶覺得貢獻很大,這會降低適應一個新產品恐懼。如果堅持並恰當地這樣做,一段時間後甚至能培養用戶對這個品牌和產品的忠誠度。
你甚至會贏得一些宣傳大使,他們會說這樣的話:「這東西設置和使用都很簡單!你應該試一下。」或者就像 IKEA 家具的例子一樣:「我省下一些錢買這個東西,現在它看起來很好,甚至比其他昂貴家具店裡的家具更好。」
總結
有時候為用戶省一些勞力會剝奪他們的付出一點精力所能得到的一些快樂。想一想,你是要把用戶的工作量減少到零還是接近於零。
為了有效利用這種效應,我們應該讓人們參與到設計中,並由此增加他們對產品的擁有感及品牌忠誠度。這樣設計的產品將會更受喜愛。
台灣企業如何趕上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先機? 6/16 經理人關鍵講堂解密
https://goo.gl/VJvqm5
—
本文經合作夥伴 36 氪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宜家效應:自己參與創造的產品,價值更高〉。首圖來源:Håkan Dahlström, licensed CC)
延伸閱讀
【喝的不是沙士,是文青】大膽顛覆傳統,讓上市 67 年的黑松沙士「潮」起來的設計師就是他!
【你的日常,他的不尋常】台灣大賣場獨有設計,讓英國外媒直呼「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