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台灣電子支付之所以這麼落後,是因為電子支付技術擋到央行財路了?央行轄下有個「財金資訊公司」依靠轉帳的手續費生存,電子支付將會大大減少其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
不過,電子支付是不可能逆轉的的趨勢,眼看阻擋不了 Apple Pay 等各種 Pay 進攻,只好讓擋著這些 Pay,讓「財金資訊公司」研發的台灣 Pay 先行上架,八個月後才允許 Apple Pay 進入。(責任編輯:陳君毅)
撰文者:肥貓與他們的產地
你知道台灣也有自己推出行動支付嗎?它叫做台灣 pay「正式名稱為 t wallet+ 行動支付」,是由政府自己出資研發,可以支援信用卡和金融卡,以及安卓系統的手機,看似支援功能優於蘋果手機,加上台灣手機市場使用者有八成以上都是安卓系統,理應推廣的比 Apple pay 還要好,那實際效果呢?
Apple pay 上線兩天,綁了 40 萬張信用卡。台灣 pay 上線八個月你猜幾張?
答案是:3 萬張。
官員透露 Apple pay 的綁卡量目前已超過 70 萬張。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距?關鍵為「使用者體驗」
Apple pay 只需指紋解鎖,靠卡感應就完成了。而台灣 pay 卻需要:
打開App
選取卡片
輸入卡片密碼
按音量鍵讀取卡片
靠卡感應才能完成
這比直接拿出信用卡還要麻煩的支付流程,與行動支付是為了簡易交易流程的核心目的背道而馳,當然吸引不了消費者買單。
台灣企業如何趕上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先機? 6/16 經理人關鍵講堂解密
https://goo.gl/VJvqm5
電子支付擋到央行財路,央行才不得不出來阻止?
而 Apple pay 2014 年在美國上線後,台灣直到 2017 年才上線,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2016 年業者有意與 Apple pay 合作提供服務。央行以「跨國交易效率不高」、「消費者資料保護不易」、「捐稅單位無法核對明細」、「銀行服務成本提高」以及「不利國內產業發展」為由阻擋了 Apple pay 的登入。
但是,央行真的因為上訴理由而反對嗎?不!央行本來就不想開放,根本因素在於央行底下有一間公司財金資訊公司,其獲利來源來自每筆國內提款機轉帳的手續費,而行動支付的發展會減少提款機轉帳交易,會連帶使財金資訊公司減少獲利。
也因此,央行不但不是先研究開放行動支付的可行性,而是先研究開放行動支付會讓財金公司減少多少收入!
但央行深知行動支付將是難以阻止的未來趨勢,表面上阻擋 Apple pay 登台,一方面又讓財金資訊公司底下的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著手研發自己的支付系統,也就是「台灣 pay」,並讓台灣 pay 先行上架,八個月之後才准許 Apple Pay 上線。
於是我們的行動支付就這麼活生生地被延誤了半年之久。
財金資訊公司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有何來歷?為何能讓央行全力護航財金資訊公司是以提供國內金流服務為主要功能的公司。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則是由財金資訊公司,聯合公股行庫共同成立的公司。兩者的最大股東都是央行,董事長同為趙揚清。除了組織上與央行關係密切以外,董事長趙揚清更是出身財政部國庫署(主掌公股銀行,退休通常轉任公股董座),為財政幫的成員之一,從財政部、公平會主委,到國營事業公司的董座,退任金月領 12 萬,加上財金資訊公司董事長的月薪 38 萬,年薪上看 6 百萬。
而能使央行這麼護航的,當然不是以趙揚清一人的力量,而是整個財政幫的龐大利益結構。財政幫與央行共同掌握了市面上佔五成的八間公股行庫,對於新技術的發展,例如行動支付、Fintech 都是先關上門來閉門造車,直到不得不開放後,才肯鬆綁法規,而台灣一直以來落後的金融法規,也都是這些結構性因素下的後果。
若無法持續監督這些利益集團背後的勢力,我國的金融、商業發展將駐足不前當我們為了中國的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的進步與否,爭論不休的同時,是否有想過,我們的這些科技發展並不是因為台灣做不到、或不需要,而是因為有一群官員從中作梗,如同 Apple pay、Pay Pal 都是因為官員在法規的消極態度,造成即使擁有和國外的商業條件齊步的台灣,卻在這些地方進展緩慢。
而政府即使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有振興數位經濟的構想,延攬了如唐鳳等人的科技人才入閣,但在金融領域,仍是這一群前朝官員用落後的思想來抗拒科技變革。
這些人如果還在,台灣又怎麼會進步呢?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
本文經投稿作者 肥貓與他們的產地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到底是誰綁架了台灣的行動支付》。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Wiki,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投稿】我也受不了八大公股行庫的蠢!那些高階主管都是酬庸和肥貓嗎?
【張世潔專欄】工業銀行的生與死:投資過台積電、Acer,台灣最早的大型創投死於政府的錯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