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看這篇文章?】看完之後你應該要抓到兩個重點:
一、台灣的「工業銀行」究竟在幹嘛?竟然是台灣最早的「創投」?早期台積電、宏碁電腦、華碩電腦、友達光電竟然都在其投資名單之中?
二、既然這麼棒,為什麼工業銀行會「被」政府消失呢?原因合理嗎?
(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張世潔 國際商務律師/大學財管系副教授
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導的國家級投資公司即將啟動,規模計百億元,具有點火五加二產業、參與國際重要技術投資並引進,以及培養國內年輕一代的工業銀行投資人才等功能。
就此,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日前特別指出,過去有創業投資等方面經驗的主要是工業銀行,但隨著工業銀行逐一消失,國內這方面人才也面臨斷層;金管會主委李瑞倉近期也表示,台灣產業發展需要工業銀行的支持,所以正研究考慮重新開放工業銀行的申設。
工業銀行:台灣最早的超大型創投?
咦?台灣最後一家工業銀行——中華開發工銀,今年 3 月不是才走入歷史,政府怎這麼快又懷念起工業銀行的好,而想讓它從死裡復活。
打開台灣的工業銀行史,最早的工業銀行要算是 1928 年依國民政府制定公布的「交通銀行條例」改制設立、1960 年在台復業的交通銀行,該條例第 1 條:「交通銀行經政府特許為發展全國工、礦、交通及其他公用事業之開發銀行」,將其定性為工業銀行。
直到 2006 年 8 月,交通銀行與同屬在台復業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整併為兆豐國際商銀,交通銀行為消滅銀行。
台灣企業如何趕上聯網時代企業管理先機? 6/16 經理人關鍵講堂解密
https://goo.gl/VJvqm5
而台灣最後熄燈的中華開發工銀,前身為中華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於 1959 年由當時主司美援運用計畫的「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與世界銀行合作成立,1999 年中華開發信託公司始改制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2017 年 3 月因迫於金管會對金控公司旗下僅可擁有一家銀行的金融政策要求,繳回工業銀行執照。
從成立背景來看,交通銀行具戰後復原、建設「復興基地」的味道;中華開發工銀則較具國際合作、「穩固邦誼」的色彩。
工業銀行到底有何特異功能會讓人懷念起它的好?工業銀行的業務範圍雖有企金授信業務,但仍以直接投資(principal investment)業務為重點,這項業務是藉由股權投資與投資客戶建立起或夥伴關係,當工業銀行的投資案逐漸增加、觸角不斷延伸時,在產業上下游或不同產業間架起橋樑,除了提供資金外,更可協助投資客戶拓展業務或取得所需的資源,此形成緊密的經濟網絡,不僅對產業發展有相當的影響,也能以此為賣點來吸引好的投資標的上門。
另外,工業銀行因股權投資而得以派任的董監事,這又加深其對個別公司及產業的影響力,甚且帶動產業的走向。再者,工業銀行透過找案子、看案子、審案子的訓練,長期培養出能分析判斷產業趨勢的人才及團隊,而這些人力開枝散葉,有的離開工業銀行轉往被投資公司、創投公司、金融機構或自行創業,這群「畢業校友」很多會回頭尋求工業銀行的資金與支援,此又擴張了工業銀行外展的範圍與勢力。綿密網絡與優秀人才,顯然不是其他人短期可以複製,這就是工業銀行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工業銀行所投資的錢是 smart money,效用比一般金主高。
以中華開發工銀為例,它的核心業務聚焦於協助產業的發展和輔導產業升級、轉型,為產業界提供所需的各項金融服務。中華開發工銀投資扶植的產業涵蓋 1960 年代的紡織工業、1970 年代的石化工業、1980 年代的電子及電腦工業、1990 年代的半導體及通訊工業、2000 年代的光電業、以及 2010 年代的生醫科技及替代能源等。
中華開發工銀已累積上千家的投資客戶,同時藉由綿密的客戶網絡,深入瞭解及掌握產業的趨勢動脈,並針對重要產業所形成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作出完整的投資布局。說中華開發工業銀行的投資軌跡為一部台灣產業發展史,並不誇張,當今的世界級企業包括:台積電、宏碁電腦、華碩電腦、友達光電等都是在早期就參與投資的客戶。
既然工業銀行存在的價值這麼高,為何會消滅?
工業銀行資金來源限往來客戶、轉投資的總額及對個別公司的投資都有受限、所控有股權與金融資產價格波動性大不若手續費收入(fee income) 來得穩定、台灣經濟榮景不在、案源不足及無法再擴大業務規模等,可能都是原因。
然而,業者為了生存,會找尋自己生命的出路,例如台灣工業銀行選擇轉換成商業銀行,中華開發金控則併購了一家商業銀行。再說銀行是一個管理風險的行業,台灣歷來的產業升級、轉型或創新,也不是在無風險的環境下進行,工業銀行可以選擇、重塑或調整其商業模式、投資商品市場及地理市場以為因應。那麼,剩下該檢討的就是法規與政策。
工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與資金出路的限制需要也應該檢討,但對於像「金控公司旗下僅可擁有一家銀行」這類的金融政策,更有必要修正。這政策目的是要限制一財團只能有一銀行,以避免 over-banking,造成銀行過度競爭?
政府任何一項政策或法令,都應該要能說出可說服人的理由。金控下既可有銀行、保險、證券、創投、行銷公司、彩券公司等不同機構,為何金控有了商銀後,功能不同的工業銀行執照就為何非得繳回不可。金管會也已取消台灣地區銀行或海外子銀行「二選一」的規定,開放均可以赴大陸設立分行、子行、參股;台灣也沒禁止外資銀行在台同時有分行、子行。限制一家金控同時有商銀、工銀,並沒有道理。
一項制度的建立要花上數十年,但可能因為錯誤決策而毀於一旦。需要人才時,驚覺培訓所已被拆毀;創新創業需要投資資金時,發現供應者已被驅離。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期盼工業銀行的復活,能使產業得救!
現在想談數位領導,對於西方企業來說,重點就只是「轉型」;但對於台灣來說,是「升級」加上「轉型」雙重議題。面對挑戰,你的公司缺少哪些數位發展 know how?立即參與調查,掌握升級商戰策略>>https://goo.gl/cOl4Y2
——
本文經專欄作者 張世潔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工業銀行的生與死》。有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首圖來源:401(K) 2012,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投稿】公股銀行員工的告白:我的同事們,對自己快要被淘汰的事實毫無知覺
【投稿】美國軟體工程師的生活:站著開會、效率至上、事情做完就下班
【投稿】先別說 FinTech 了,你知道台灣的洗錢防治等級快連阿富汗都不如了嗎?【投稿】FinTech 成為未來十年英國的驅動關鍵,那台灣金融業下個十年要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