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起家再到四兆奇蹟:作為鴻海的意志,郭台銘看到的未來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選這本書】從無名小卒、台灣首富,到全球最佳執行長;從10萬元起家、到4兆奇蹟的領導人——郭台銘。

為什麼他做得到?

2016年,他入主夏普,被喻為日本第三次開國。也是台灣企業首次入主日本百年品牌,終於,不必再靠先進國家技術轉移,而要在日本崢嶸頭角。

鴻海,歷經43年不懈奮鬥,從10萬元起家往10兆營業額邁進。面對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機器人、雲端、大數據隱然是未來新主流,愈來愈龐大的鴻海集團將如何彈性靈活、迅猛出擊?

來看這本書,帶你深度剖析鴻海霸主郭台銘的性格、領導、風格。(責任編輯:方綺)

一流客戶雕琢出來的使命必達

鴻海一直享有市場上的「殘存者利潤」。只要有公司失去競爭力而退出市場,繼續留在市場上的公司,就能順其自然接收其利潤。

鴻海幾乎沒有哪個產品是領先進入市場,但是等其他公司培養出這個市場時,鴻海以大軍切入,所向披靡,眾廠商就只能投降,戰利品為鴻海接收,而且鴻海交貨快速,又擴大了市場。他淡定等待機會成熟,下手出擊,大力撕開市場的缺口。

日本很多產業同樣如此,例如筆記型電腦、液晶,都因為開始做時成本已比別人貴,不敵競爭,只好把市場拱手讓給台灣、南韓、中國,黯然退出。

創新往往要付出血淚,我在2006年採訪郭台銘時他和我講了段故事:「做蘋果電腦G5,原來是日本做研發,我們接過來製造生產。日本很多真正的技術、know-how都不願意提供出來。從我們接到單到要大量生產的時間很短,客戶打電話給我,希望我能夠關注這個事情。」

「G5很漂亮,賈伯斯的設計一定講究極簡及完美,手拿的地方是一個弧度,像玻璃的一面是直角,一定要用手去測試才知道會不會割傷。我自己走第一線,拿手去測試那個銳角,手割到就一痕、流血。員工看到你第一個去做測試,他們就發現這樣會割手,非改不行,就這樣把這個問題改好了。

「G5是蘋果最快的電腦,生產過程中需要高溫。夏天在深圳的生產線上,廠房的溫度到達37、38度,沒有辦法裝冷氣。那時又發生SARS,跟我們一起工作的客戶工程師都嚇得離開,日本的技術又不願意轉移。我們一面要開發技術,一面又要大量生產,環境又像烤爐。跳到第一線跟員工一起做,他們就不會覺得經營者都在會議室吹冷氣指揮我們。」

而這個故事更顯示一流客戶的重要性。鴻海發展以來,一直都尋找最挑剔的客戶,不斷挑戰自己。早期的康柏電腦(後被惠普合併)及戴爾電腦、蘋果電腦、蘋果手機,諾基亞、索尼、任天堂,因為他們要求高,鴻海必須使命必達,鴻海裡最有名的一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客戶一通電話。」(摘自第二章:他堅持,破壞式創新)

舊沙發.水泥地.談話有密度

儘管每個人對他評價不同,但是每個見過他的人一定印象深刻。IGZO技術發明人,日本工業大學教授細野秀雄,多次被提名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到台灣演講,會後,郭台銘請人來問他,願不願意到土城一晤。「我不願意與商人有太多往來」,細野秀雄說,「但是他派人到旅館接我,禮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