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最新當選的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是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現年39歲,上一位紀錄保持人要追溯到拿破崙了。我們可以感受他滿滿的政治改革熱情、活力。
雖然他還沒上任,不過他在今年(2017)2月10日參選期間曾經發表一個歡迎美國的企業家、學者、工程師一起來法國奮鬥的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EmmanuelMacron/videos/1912881878944389/
他在影片裡捅了川普一刀:「致美國的學者、企業家、工程師,請你們致力於改善氣候議題,我知道你們的總統,呃,不太支持這個議題」。
然後話鋒一轉:「法國會為你們準備好一切,你們可以來法國跟我們一起奮鬥,為挽救氣候變遷努力。」
先獲取好感再搞挖角,這個話術真的是很不容易啊!馬克宏在影片中一再強調:「法國歡迎你們!」以及在影片最後他感性地說到:「法國就是你們的國家」。可以感受到他想要吸引人才的努力,也感受到他這個招募影片的活力和創意。
身為法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個總統,他還沒有上任,但他在童年就已經立志要當法國總統了。他過去擔任經濟部長時推動的政策往往都帶極大爭議,但他也一在強調自己是重商主義的政治家。
依據法國的選舉制度,總統選舉結束之後,很快就會上任,因此我們可以很快看到這個年輕的總統如何一圓他的夢想,為法國和歐盟帶來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雖然這個影片主要挖角的對象並不是台灣的程式人才,但是在數位時代下,許多創業團隊的發展市場並不會被實體地理、國界所限制,一次經營跨國市場的新創也所在多有。
其實台灣團隊時常接到各國創業組織的挖角
台灣團隊常常會有個問題是,似乎無法像其他大陸型國家新創一樣,輕易的跨出國界範圍。
根據TechOrange 記者的了解,台灣新創團隊時常會接到這種國外創業單位、競賽的邀約,通常提供的不外乎是落地資訊、資源以及一些當地的市場經營串接。
其中最積極邀約台灣新創的包含新加坡、中國等地的民間創業組織或是投資者,甚至連法國也有民間單位直接從巴黎打越洋電話,邀請台灣新創考慮前往當地發展。
不過團隊應該要思考的不僅是對方提出條件的優劣,而要思考的,更是在踏出去這個步驟對於新創團隊的長期發展影響為何
國外單位挖台灣團隊,興奮出國前該注意什麼?
我們找到QLL的創辦人葉慧瑜,請她聊聊針對國外的邀請,新創團隊該有什麼具體的思考面向,葉慧瑜建議:
「一般要你過去,不管是美國或者中國,只有五萬美金的話,可以不需要太在意。有的還要你付辦公室租金,就算不用租金,要負責自己吃住的話,可以考慮不用去,或者派目前在公司毫無用處可是很會做生意的去。因爲去到那不是寫程式,大多是要接地氣,談生意甚至談投資,如果去的人沒這方面知識也白去。」
台灣創業家看前瞻基礎建設:別拿去搞建設,拿去補助國貨!
面對國外非常積極地爭取台灣新創前往發展,台灣時常有人才留不住的議題不斷浮現各式各樣價值辯證,其中一個緣故或許可以回溯到國內的環境體質。
台灣政府應該要建立什麼樣的環境,才能讓創業者願意留在這?大眾也願意支持台灣產業?
葉慧瑜在訪問的最後,也表達了從一個新創業者的角度,如何看待台灣政府協助輔助新創的方法,他反對政府透過委員審核去決定補助哪些台灣企業,這些錢應該用在人民身上不是花在「補助企業案」上。
她認為,政府現在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搞建設,而是應該想辦法帶動國內產業發展,例如韓國早期就是靠著補助本土產業,進而成為一方大國,目前的汽車工業、手機產業更是全球有名。
「我們天天用的是Line、Facebook、Google、Apple pay,你說政府保護了誰?政府希望台灣有好的產品,品牌,要從內部做起,可以透過補助人民購買國貨,使資源回到人民身上。先讓國內產業健康,台灣人民才會有錢。」
政府的工作應該是建立一個國內產業的正向循環,引導人民去「愛用國貨」,就如葉慧瑜所云:「台灣人不愛用國貨。」,多了這個補助可能會讓大家更愛用國貨。
盲目地投入建設並不一定是是台灣目前最需要的政策,現在最重要的資源應該要先健全台灣產業,才能真正紮實的建立台灣經濟體系,而不是靠建設炒短線。
回顧台灣,我們可以感受到台灣近幾年最大的問題就是「產業升級失敗」,前幾年我們鼓勵創業,似乎沒有收到太好的成效,再更前幾年我們喊製造業升級轉型,搞到現在還沒有個結果。葉慧瑜執行長的這個建議可以說是抓到了台灣製造業的病根。他們在進行產業轉型的時候,若是不能獲取台灣市場的穩定支持,會讓他們的轉型之路備受艱難。
透過政府的小額購買補助,可以讓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更健康,不失為是一個好的政策方向,政府或需該就這個建議審慎思考。
想更了解人工智慧協助轉型的方法??5/24 中港台三地專家共同解密,要帶你了解人工智慧協助製造業轉型的最強案例! https://goo.gl/Wvkm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