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還在創業圈打滾的時候,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創業者很少來自俗稱的文組,也就是所謂的一類生,法商學群。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來自一間很典型的文組大學,同學們平常思考的未來是職場是公務員等,較少人想到「創業」這件事。
就算在創業最夯的那一年,整間學校也沒什麼火燒起來的感覺,大家還是各自補著各自的國考,準備考研究所,而這把創新創業的火似乎就是沒燒進來。
身邊想要創業的朋友似乎都有一個難點,就是:「想創業,但不懂怎麼寫程式,早知道當年就念理科」,或是「想創業,但不會寫 App,不然先去上個課再說好了。」
這是一個很弔詭,而且很值得思考的事情。所以我們特地找了一個出身一類的創業者,Samuel,劉家昇,他目前創辦了團圓堅果,是台灣過去半年成長速度最快、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堅果電商品牌,並在去年進駐了台灣最大的加速器 AppWorks,是整個 AppWorks 裡少數一類出身的創業團隊。
而筆者本身就讀政治系,在大二加入校內學生創業團隊,並在大三擔任執行長,大四跳出來組建自己的電商團隊,已陣亡。我們在某個早上聊了這個議題,並把觀點彙整成這篇文章。

創業不要「跟風」,先知道自己的熱情到底在哪
家昇當年創業想的也是要做 App、網路、平台。他認為我們出身網路世代,創業的思維很難跳出這個,當年系上開了 coding 的課,他也馬上跑去選修。
並先後參與了兩個團隊,代購 App、寵物 Airb&b,但都以失敗告終。
「大家都覺得要創業,自己一定要是工程師,或是團隊裡面一定要有一個工程師。但像我這種,文組、設計出身,不懂 coding,那就容易被工程師影響,很難掌控主導權。」
這其實是一種桎梏,思考上的桎梏,如果要創業,好像就必須從互聯網、App 切入。
「在失敗了兩次之後,我的感悟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去做互聯網、做 App,而不是往自己擅長的領域去做?」家昇這麼說。
假設一個文組生想要創科技相關產業該怎麼做?
過去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只要對一個產業有更深的理解、更了解痛點,這樣就能比工程師更佔據主導權。
「也可以,但你就是要夠有錢」家昇笑著說。
語畢,哄堂大笑。他過去曾在這個點上有血淋淋的經驗,關於找工程師入夥的失敗經驗。
「我過去的兩個團隊,就是找了工程師入隊。但他們的想法會比較像是『你們不會寫程式,我為什麼要幫你做?』所以這樣下來的技術持股都會很多,或是主導權被工程師牽著走,最後做的東西反而可能偏離你的 IDEA 很遠。」這是用兩次失敗買來的重大經驗,也是讓他決定往自己真正了解的領域去創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就像你賣香蕉,如果完全不了解香蕉、不懂香蕉的市場、消費者,很難去跟別人競爭。」所以他認為「如果想要創 App 相關的業,你自己還是必須懂一點軟體,必須的。但不一定要走這一塊」
過去創業的經驗讓我們對「學生創業」都有一個感悟:為什麼大家這麼鼓勵學生創業?是因為學生創業代價特別的低。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在校園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合夥人,而不需要負擔出社會的殘酷現實。雖然我們很窮,可是沒錢還可以回家吃飯,就算爸媽沒塞幾十萬給你創業,還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組成團隊,用分潤的方式就不需要負擔前期大量的人事成本。
台灣環境桎梏:比賽都是 App、物聯網拿獎,所以大家趨之若鶩
其實為什麼台灣的學生創業會有這樣的思維?我跟家昇都一致認為是環境、教育、比賽帶來的影響。
「像創這個堅果,去比 ATCC,誰要理我啊?大家就覺得只是網路賣堅果。整個比賽上都是物聯網,都是 App,只有這些東西才會拿獎,所以大家都想創這個。但『創新』追求的其實不一定是只有科技領域。」
「拉回整個國家環境看,台灣的科技要輸韓國、中國、日本了,所以政府也希望往這個方向走,郭台銘就喊出台灣要第一個組出人工智慧公司。這就是國家環境,因為這個環境就是希望做出高科技,所以大家都覺得就是要做這個,拿到比賽獎金,才能實現夢想。最後這些比賽變成大家為了要拿獎,只挑這種容易得獎的題目做。」
為什麼會有這些大量的團隊都找這個題目,是因為他們是被『鼓勵』去做這個題目的。但像家昇現在做的產業雖然不容易拿獎,但這東西低風險低利潤,而不像科技創業大起大落,中了就是中了,沒有就倒了。傳產真的沒有不好,而且相對而言是更為扎實的創業,可以讓學生快速階級翻轉。
「像我這樣做傳產,可以讓你很快從學生變成有收入的人,為整個社會貢獻產值。所以我覺得應該先丟掉這些包袱,為什麼一定要創 App?為什麼要創物聯網?為什麼不能做品牌?不能做商業模式?創業的重點、本質是解決問題,找到問題,解決他,科技只是工具而已。」

文組生不敢創業,是因為以為自己沒本事
我出自一間非常文組的學校,幾乎整間都是文組,校內有電機系、資工系,但不太強。在學校裡接觸到的人,他們其實大多都對創業這塊是沒有熱情跟動機的。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去創業,可是為什麼會完全不敢作夢?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其他的理組朋友,想要自己創業的比例就很高了,不敢說每個現在都有好點子,但他們更勇敢去作夢,心理更有當老闆的念頭,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點。
「我覺得你說的就是我們前面提的大環境問題,因為整個環境鼓勵大家 App、物聯網創業,但一類生天生不懂這些,所以我們會本能的不去想這件事情。」家昇說。
就在這個環境之下,因為不懂這些政府、社會推動的東西,所以不敢去創業,不敢去作夢。就像我的文組生朋友,大部分在想的都是「要去哪間公司工作?考哪個國考項目?」,理科生想的都是「我要怎麼創造一個新東西,去創業」。
在這個當下懂「軟體」變成了一件自信來源,因為懂這些的人他會覺得它就是有條件創業的那一群人,而文組生就是沒有條件去做這件事的人。
從而在這種文組學校燒不起創業的風氣與熱情。
解決問題、找到解方才是重點,剩下都只是工具跟手段
「我們前面雖然說你可以不需要「會」科技,但我認為無論如何你都必須要「懂」科技」
「假設你今天要做傳產,你不能就只想開實體店、去市場擺攤。要想『怎麼把你的東西搭上科技、跟上浪頭?』這是你要思考的」
家昇的意思簡單延伸來說就是:懂不懂運用這些工具,就是傳產跟創新的差別。台灣的傳產很強,眾所周知,可是很多傳產在這個時代不懂怎麼透過新科技去行銷自身,以為建個官網就是善用互聯網了。
「很多人的思考順序都錯了。這個順序應該是:你想要創業,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輔助你的?有什麼工具,做什麼事,而不是因為你懂 App,所以你要創業。」
一個想要創業的人,不需要會所有的東西,但要知道什麼東西是你需要的?什麼是你可以透過整合發揮綜效的
「就像我聽過一個推進器理論,前面某項專業技能會是你非常重要的推進器,但就像火箭,你到一個點你就必須要拋棄這個推進器,不然就飛不上去了。所以像我過去投廣告起家,但現在不斷投廣告這件事已經沒有辦法創造更高的利潤了,把這件事交給人工智慧、外包給其他公司,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因為核心是服務、產品,而不是投廣告。」
家昇說的這個推進器理論,他自己就有很深的實踐。他現在找同樣是 AppWorks 團隊的聊天機器人合作,這項舉措可以視為是一種雙贏,因為聊天機器人團隊需要客戶的反饋,而家昇需要他的協助。這應該可以視為一種人力解放:透過善用這個科技服務,可以讓電商創業者解放出去,不用被綁在一件做起來不會再增加公司整體綜效的事情上面。
「這就是我為什麼喜歡 AppWorks,因為這裡的團隊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而不是競爭者,大家都在想要怎麼異業合作,而不是要幹掉對方,或是從對方身上找什麼好處。創業最重要的是熱忱,技術也很重要,但那是次要。像我當年為什麼要去賣堅果?我以前是拳擊手,卻找不到好堅果吃,因為想把真正好的堅果推薦給大家,所以創這個業,然後接下來投廣告、電商,才是工具。」
簡單來說,身為一個創業者應該先了解提供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服務、產品,然後再去盤點你有的工具。而不是因為你有工具,所以想要創業,這個順序不對。創業圈常有一句話「有錢有有錢的作法,沒錢有沒錢的作法」。你今天沒錢,就不要學人家大公司拍廣告,因為資金也是一種條件跟工具,你沒有的東西,就不要去想不切實際的做法。
家昇補充:「現在就是有很多人懂技術,就覺得可以去創業。但順序錯了,服務才是重點。這或許可以拉回上一個說的主題:『因為不懂技術,所以我不能創業。』最後也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台灣把創業想的太美好、太偉大了,搞到大家都沒自信去做
我跟家昇分享過去有一次參加創業空間入駐甄選的經驗:「那時候有一隊參賽,他們是想做一間餐廳,專門重現祖母的拿手菜。那時候包含我在內的參賽團隊,都覺得他們是來亂的。但現在重新思考,這其實並不是一個爛點子,而是應該看他們要怎麼思考、執行?」
「對,其實這就是傳產,但要看你如何去思考它的定位。開一家祖母口味菜很棒、很溫馨,可是你要怎麼擴張、行銷?如果這些都有很棒的思維跟規劃,那也不是個爛點子。」
我回想那時候包含我們這些台下的參賽團隊,跟評審們的反應。我本人那時候把這歸類成校園創業基地淪喪的一個表徵,覺得會有這種團隊來參賽就是學校宣傳不彰、校內創業風氣不興。
是不是就是這樣的我們,造就了這樣不利的創業環境?因為大家都覺得要搬出夠厲害的東西,才能去創業,才能成為「創業者」,但其實只要你有熱忱、有決心、有執行力去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就都有機會做出不凡的事業。當然後續的努力才是關鍵。
家昇一笑「我覺得大家都把創業想得太美好了,覺得要去創業一定是要多厲害的點子、從來沒看過的商業模式、思維。很多人都覺得不夠厲害不能去創業、不會技術不能創業等等,我們自己就在創業的先決條件上面幫自己加上了巨量的限制。所以沒有人敢去作夢、敢去嘗試超乎自己現有能力範圍的事。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厲害的,大家都是努力來的。我也常常覺得自己非常不足,每天都要跟很多前輩請教。」
雖然現在的社會對創業的看法好像很不錯,但創業其實是一件超折磨人的事,整天都要想『我要怎麼拓展我的事業、錢從哪裡來、怎麼達成 KPI、怎麼讓團隊保有衝勁』一堆問題,連睡覺都不能停止思考。其實真的很累,精神上也是巨量的挑戰。
家昇補充:「大家都只看到創業光鮮亮麗的一面,沒有看到真實的景況。像我當初一路從市場攤販、到線上電商、百貨通路,在市場的時候每天要五點起床,晚上兩點才睡;在百貨專櫃一天要站 12 小時。雖然還沒成功,但這些過程是大家不會注意到的。創業是件很棒的事,但是絕不是件輕鬆的事,你連要放個假都要考慮很久。」
這個社會應該重新審視對『創業』的定義跟眼光。大家看到的是那些成功團隊的風光,但沒有看到他們還在地上爬的階段。當然創業絕對不是一蹴可幾的,但若你敢去嘗試,就算失敗了,在過程裡也可以得到非常多。不要把創業視為天高地遠的事情,只要你有熱情、有想法,就都可以去嘗試看看。
結語
寫這篇文章主要的思維是因為我發現我們這些文組生,對創業異常的冷感。所以希望能跟大家談談我們看到的背後原因,還有跟大家解釋學生創業者在這個大家認為的「難題」上面的思維。希望可以讓大家重新去思考這個問題,算是拋磚引玉。
——
延伸閱讀
學校真能扶助學生創業嗎?若不能,或許我們就別浪費錢幹這事
鴻海投資、李開復讚嘆,年僅 25 歲的創業家為香港帶來第一個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沒本事就不要哭爹】踏入創業的野蠻遊戲前,你必須知道的六個殘酷現實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