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TO》曾經分享各國銀行fintech的舉措,不過台灣的公股銀行卻仍然卡在僵硬的官僚思維。另外,台灣公股銀行行員的年齡層偏高,無法掌握數位銀行、區塊鏈等新工具,這也是銀行轉型fintech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原文為上報投稿,作者李玉芯為金融業從事人員。(責任編輯:黃筱雯)
根據國內各大金控公司於去(2016)年所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指出,除了兆豐金在內的14家金控員工平均年齡約為40.98歲。這個平均年齡看起來並沒有很高,但對照台灣七成企業的員工平均年齡已經降到35歲以下,更別提Google或臉書等國外企業的員工更是以30歲以下最為搶手,台灣的金融業似乎也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
不過,如果細看這份資料,我們會發現不同的銀行員工的平均年齡還是有所差異,例如國泰世華銀、台新銀員工平均只有約36歲,在國內排名最年輕,而員工平均年齡最老的銀行則有而合庫的46歲與台企銀的45歲,接下來幾間公股銀行如華南銀、第一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等員工平均年齡約是42到43歲,明顯仍明顯偏高。
公營行庫員工年齡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公股銀行的組織結構與人事規則類似公家機關,很多人考進公股銀行之後就視為是「金飯碗」,過去還有很多行員把這份工作看成是「終生職」,自然難以發揮競爭與淘汰的機制,不但員工年齡會隨時間逐漸老化,更難以有效發展創新能力。
如今,國際發展金融創新與數位金融早已行之有年,在這個金融3.0的時代,連國內政府都帶頭喊出金融科技與FinTech等口號,因此,金融領域就非常需要新的人力與年輕的思維來注入。所以,無論是數位銀行、行動支付或區塊鏈等技術,都不是上個世代或老一輩的金融從業人員能夠掌握的,公營行庫類似「終身職」的職位制度設計也早就不符這個數位金融時代所需。
台灣要能追上這波國際趨勢,在組織設計上,勢必要引入年輕的心血,例如安排老員工退休,增加招募年輕且熟悉網路、數位時代的人力,另外,公股銀行在制度上,除了員工年輕化以外,也勢必要針對員工「官僚化」的問題去解決,無論是透過組織革新或公股民營化的方式,都是政府與公營行庫要共同面對的現實。
金融改革與金融科技是當前的趨勢,也是台灣要急起直追的方向,就讓公股銀行那些抱著「金飯碗」或「終身職」心態的老將們安心退休,這條路上需要的是更多年輕人一起來衝刺。
延伸閱讀
- 【投稿】先別說 FinTech 了,你知道台灣的洗錢防治等級快連阿富汗都不如了嗎?
- 2030 年實體金融業將消失:歐盟銀行積極裁員轉型,台灣公股銀行還在要 13% 優存
- 【傳統銀行滅種記】接下 3~5 年,如果看到 FB 收購大銀行,請各位不要驚訝
- 【投稿】FinTech 成為未來十年英國的驅動關鍵,那台灣金融業下個十年要靠什麼?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投書:老人把持的公股銀行如何推動Fintech〉。首圖來源:Tzuhsun Hsu,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