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前陣子,PTT出現了「保全怎麼越來越年輕」的討論串,討論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踏入通常被視為二次就業的保全業。其實這種情況不只在台灣發生,這篇文章原文出自知名部落客Devin Helton,36氪編譯。(責任編輯:黃筱雯)
編者按:這是一篇對美國教育現狀的思考文章,但是其實我們也有類似的情況——高等教育畢業生越來越多,崗位不夠用了,大學畢業生當保全的情況比比皆是。其次是大學畢業出來的人並未掌握實際技能,也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的現像。還有,儘管最近2年取消了大量的職業資格認證(編按:此處為中國現狀),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掛靠現象仍然大量存在。有人專門考認證然後把證書給需要的單位掛靠,但其實做事的並不是這些缺乏實際經驗的人,造成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有證書的不會做,會做的沒證書。不管他的觀點對不對,這都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思考。
在一些圈子的傳統觀點認為,我們還需要把更多的人送進大學。正如蓋茲所寫那樣:「美國面臨著大學畢業生的短缺問題……到2025年,美國2/3的工作將需要高中以上的教育。」
我對這個觀點是非常懷疑的。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許多職業工作(建築師、經理、律師)對於3到7年的高等教育學校其實並沒有自然需求。相反,這種嚴格要求是由於資格認證方面的法律限制了職業的准入並為薪酬提供支撐。
為了給這篇文章準備材料,我決定做一張電子表格,把美國職業要求的情況彙總一下,然後根據自己判斷計算出有多少比例的工作是真正需要大學學歷的。我把每一項職業都歸類到以下幾種類型內:
1.需要小學或以下教育——要求有會讀寫並掌握基本數學。這類工作基本不需要教育,任何崗位培訓均不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例子:卡車司機、廚師、按摩師、髮型師或者護理員。
2.需要職業培訓——這個工作需要小學文憑外加1到4年的崗位培訓。這一培訓可以通過職業學校、社區大學或者學徒制來完成。例子:管道工、木匠、社會工作者、汽車技工、音樂家、機械工、放射線技術員或者職業護士。
3.具備普通中等教育會有幫助。白領工作、領導崗位或者專業崗位等會受益於典型的普通高中教育。典型的高中教育涉及:良好書寫能力、概括了解文學、歷史、邏輯、修辭、普通科學以及足以記帳的數學等。崗位可能還需要最多2年的崗位培訓,可以在社區大學、職業學校、線上學校或者學徒期間完成。例子包括:財務顧問、主管、教師或者營銷經理。
4.需要大學學習。除了典型的中等教育以外,這些職業入門級的要求就是要經過1到3年的專業學習和實踐。但這一學習並不需要在學校完成。它可以是自我指導的,然後通過考試來認證的。或者一位年輕的實習生可以在某家公司兼職工作,然後業餘時間再自學。這類工作的例子包括:計算機編程、建築師、律師或者會計。在過去,進入法律領域的傳統路徑是通過在現有律師事務所「攻讀法律」。曾幾何時,建築師是從年少時當入門級的繪圖員開始的。只是到了現代,法律才做出改變,要求這些學習在學校裡面而不是在工作場所進行(但其實剛出來的畢業生大部分都不能用)。
5.需要經過高等教育。這類職業要求經過數年的監督學習,而這種監督學習是在工作環境下無法實現的。這種職業的突出例子是醫生。實習生在被雇佣來治療真正的病人之前,必須花時間解剖屍體並進行實驗來積累技能。
我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不是HR的機制把工作進行了分類。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表格做出相應改動,但需要解釋一下改動的原因,為什麼這項工作需要更多或更少的教育。
下表是我自己的統計結果,對比了接受教育方面崗位的要求情況、接受教育的占比以及實際畢業情況。
從這個表格來看,根據我的主觀分類,我是對的,蓋茲錯了:-) 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太多而不是太少了。如果誰有蓋茲的電子郵件的話,請幫幫忙把這篇文章發給他看,把職業調查表格也轉給他,告訴他說他完全是瘋了。說60%的工作天生就需要10年的學位(中等教育6年+高等教育4年)並沒有可信之處。如果說60%的工作需要一紙大學學位證書的話,這一要求完全是人工編造出來的(由於資格認證法律以及競爭性信號的惡性通脹/學位膨脹——比方說華盛頓特區的新監管要求兒童保育員要有大學學位)。
我注意到最令人吃驚的一件事情是,有多少工作其實幾乎都不需要專業學習或者培訓。即便是在看法與大眾背道而馳的反大學教育的知識界,流行的觀點也是說我們需要更多的職業教育和學徒制。但嫻熟職業大概只占到全部工作的15%。絕大部分工作都不需要特殊培訓。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像收銀員、司機、護理員、地產經紀、客服代表、商店職員、油漆工或者勞工等。
實際上,可以貌似合理地提出需要典型高中教育以上學習的工作只有不到15%。而這些工作裡面需要在正規學校而不是自學的高等教育只有一小部分比例。
但是也有說法認為,大學是大家碰撞出新想法以及「學會如何思考」的地方——重要的不是直接技能,相反,大學提供的是對各類工作都有用的知識庫。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的,錯在4個方面:
1.大家把因果混淆了。大學畢業生的確更有可能是聰明有思想深度的人,但主要功勞不是大學的,因為這首先就是進入大學的要求(聰明人才能進大學)。
2.其次,實際上大學教學生如何思考的正越來越稀少。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會閱讀經典,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想法,或者在講座或上課中進行自己的思考。大學正日益成為一個對自由探究懷有敵意的環境。即便是15年前我在一所常春藤學校時,我也不喜歡在課堂上說太過出格於時代思潮的東西,因為在課堂上冒把某人給惹毛了的風險根本就不值得。我聽說現在這個問題甚至已經更加糟糕了。
3.「學會如何思考」是小學和高中的時候該做的事。問題是我們開始把每個人都送進高中,然後高中課程就被摻水了。現在我們又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送進大學,於是大學課程也摻水了。
4.大多數人都不會得到學習如何思考方面的廣泛訓練,因為這樣對組織來說並沒有太大用處,而知識工作者也很少會主動走這樣一條職業道路。
想要「好」工作?直接補貼工資吧
常見的假設是,既然受過大學教育的職業能拿到好的工資,如果我們希望人人都有一份「好工作」的話,我們就得讓人人都上大學。
這顯然是荒謬的。怎麼可能人人都成為工程師或者律師等其他職業呢?我們快不要卡車司機或者暖通空調安裝工了嗎?這怎麼可能?
即便軟體開發者可以發明出機器人來取代暖通空調安裝工和卡車司機,其結果也不會是雇佣1億軟體開發者。對軟體開發者的需求也還只是幾百萬,而剩下的人必須爭相拼搶替代工作。
當更多的人擠進大學時,相應崗位的供給卻很少會出現擴大。相反,這一職業的工資反而會被拉低,導致學習這一領域的學生的投入最終無法與產出相抵。當律師一度是很有吸引力的職業道路。但上法學院的學生太多了,所以到最後除了頂級學生以外,其他學生工資都沒有保證,而崗位也變得非常緊張。類似地,太多的學生去讀了研究生,導致年輕的研究生畢業後的工資和就業前景變得非常悲慘。
處在邊緣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發現自己的學位無用且沒人要。沒有人再會需要一個南俄亥俄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的畢業生。他畢業後最終只能去酒吧或者做設備銷售或者另100萬不需要學位也能完成的工作。在別的國家也能看到這種情況,比方說埃及就是這樣,該國把太多的年輕成人趕進學校,多到已經超出自身的經濟能力,無法提供足夠的職業崗位了。
把更多的人送進大學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崗位數和工資水平。如果我們希望上班一族過得更好一點的話,只有兩種可能性:一是直接進行工資補貼。我之前寫過如何實現這一點。二是對文化做出改變,讓那些工作的地位更高。理賠人或者營銷經理的工作並不應該比卡車司機或者廚房生產線上的廚師更高貴或者更有心理優勢。把一項工作認定是「好工作」而另一份是「沒有出路」的工作是很愚蠢的。歌頌普通的工人階級工作一度是流行文化潮流——但在20世紀下半葉期間,這種潮流變了,大學教育成為擁有地位的唯一出路。
真正技能反而不足
不妨考慮一下構成美好舒適生活要素的那些商品和服務:高科技電子產品、供暖、室內管道、一個裝修得好的家、可問診於訓練有素的醫生、有好飯店吃、好啤酒喝、公園、建設得好的基礎設施、可以沿街散步欣賞漂亮的建築等等。
如果你審視這些商品和服務的製造過程就會發現,只有一小部分的工人需要大學學位。而且大部分的學位授予並未改善生產過程——授予數百萬「商業」、「溝通」或者「社會科學」學位如何可以導致這些產品變得更多更好呢?並不能。實際上,由於把那麼多的人疏導到大學這條路上,我們已經失去真正讓生活變好的技能。我們已經失去了一度創造出美麗的街道景觀和華麗的建築大樣的工匠。我們已經沒有錢去花在基礎設施上。我們的債務更高了,壓力更大了。
此外,即便是在工程領域,有太多的專門技能僅僅存在於生產組織內部而不是教科書上了。每一位工程師在得到一份工作時,都要有很長的一段適應期,需要在這段時間去學習完成工作真正需要的技能。他們要學習為什麼教科書版本的知識太過簡化或者過時,要學習完成工作需要的真正的技術技巧和工具。
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人在學位方面的確已經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了。但現實是,隨著嬰兒潮一代退休以及高科技崗位轉移到了海外,像我父親那樣的人正在訓練中國工程師來取代他們。現在《富比世》告訴我們說Kindle沒辦法在美國生產,因為那裡已經沒有必要的技術生產設施了。根據政策研究者的分析,我們的受教育程度已經變得更高了。但如果你看看開發高科技產品所需的實際知識,這個問題要黑暗得多。
一個健全的教育體制應該是什麼樣的?
如果蓋茲先生讓我負責制訂他的政策建議的話,以下是我認為應該推進的一些補救措施:
1.教學與資格認證分離。目前所有要求學位的工作應該用知識測試來取代。雇主不應該關心應聘者的知識是如何獲取的,只要他掌握相關知識就行。可能甚至我們還可以走得更遠,把要求提供大學學位信息變成非法行為,就像提出種族或性別要求是非法的一樣。你可以對知識提出要求,但不應該對學位提出要求,因為要求學位就是對沒有時間或金錢上大學的人的歧視。
2.建立一系列免費、在線的高中和大學學位計劃,讓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參加,並且按照自己的節奏修完課程。人人都可以上的免費大學!既然課程是線上的,對於政府來說成本應該是很低的。
3. 13歲的時候給每個人提供10萬美元的教育補助金。這筆錢可以花在職業學校、高中或者專業學校上。如果到了30歲這筆錢也沒有花掉的話,可以至二級放到退休賬戶或者用於支付房屋抵押貸款。如果有人根本不願意上學的話,給他們10萬美元而不是浪費到對他們沒有用的高中或大學課程上豈不是更有意義呢?如果有人自己就能高效地自學的話,為什麼不能讓他們自己留下這筆錢而不是花在學校上呢?
4.把學徒工合約合法化、規範化。甚至更好的做法是要求所有盈利企業每7名員工就要接收一個學徒。一旦有人完成小學、高中或者專業學校的學習,他們可以直接去這些地方申請學徒工。學徒工往往比職校生更出色,因為 1)職校必須購買昂貴的設備,而這些設備在企業本來就有 2)學徒工可以向具備實際經驗的實踐者學習,而學校老師可能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干那方面的活了。第一份工作永遠都是最難的,而強制學徒制可以直接解決大學假裝要解決的那個問題——把下一代整合進勞動大軍裡面。
如果這些改革得以通過,普通職業人員就能在更早年紀賺更多的錢,身上背的債務更少。而因為有了10萬美元的救濟,普通工人手頭也不會那麼緊張。不同人口的財務壓力將得到極大緩解。
但現實是我們把越來越多的人和時間都投入到昂貴的學校教育上面,這對所有人都造成更大的傷害。
延伸閱讀
一位闖蕩矽谷的台灣國中生:學歷不能證明什麼,能力才是證明自己的關鍵
【別再戰科系、學歷了】這年代上網就可以印學歷,人文思考才是你的競爭力
【打破台灣唯有讀書高概念】李開復:不必為了學歷而拋棄自己的喜好!
(本文經合作夥伴36氪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說實在的,有多少工作需要大學文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