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根據本文作者的看法,台灣如果要繼續發展 FinTech,裁撤掉不適任的人員有其必須。也因如此,台灣人特有的「鄉愿」個性,似乎阻礙了金融業的發展。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看到政府積極發展 FinTech 的決心,那台灣金融業的下一個 10 年,要靠什麼來發展呢?(責任編輯:陳君毅)
文:顧問公司研究員 林致品
在全球化下的金融業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兩套劇本,在英國上演的是一套,在台灣則是另外一套。
科技或技術進入(或稱入侵?)各行各業的程度日漸深入,連結一個社會經濟脈動的金融產業自然也不能免於這個風潮,於是金融科技(FinTech)或數位金融等概念的發展也越來越蓬勃。
隨著傳統銀行與 FinTech 結合的層面越來越廣,預計將影響包含支付系統、普惠金融、伊斯蘭金融、消費者保障與貨幣業務等金融業各個應用領域。這樣的趨勢正如同當年英國的工業革命,新的技術帶動經濟與產業活動的發展,卻也讓人力被機器所取代。在金融產業中的高勞力密集工作也非常有可能在自動化的浪潮下被取代,包括櫃員、行員、理專等這些我們常
在傳統實體分行看到的人,未來都將被網站、手機 APP 所取代。相較於傳統銀行,FinTech 將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因此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被視為是金融業未來十年計畫中的驅動關鍵。
受到脫歐程序啟動的影響,英國金融科技部門的創投資金從 2015 年的 12 億美元下降到 2016 年的 7.8 億美元,在就業職缺,傳統銀行也傳出即將大舉裁員的消息。不過,英國在轉型到工業 4.0 的路上,仍舊需要結合金融科技與數位金融的力量,FinTech 還是大鬧人才荒。甚至,社會也在反思教育體制應該如何改革才能符合潮流與產業所需。
鏡頭轉向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國台灣
前不久,行政院提出了前瞻基礎建設(簡稱前瞻計畫),民進黨視這個計畫為台灣基礎建設升級的法寶,連林全院長都親自擔任簡報的報告人。但是,細看裡面的政策內容,都讓人覺得這個新政權的政策思維其實跟蔣經國時期的十大建設沒有多大的差別,甚至還有人稱這根本就是馬英九的愛台十二項建設重新包裝又再上架出清。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台灣在綠能、水資源等領域非常需要革新與轉型,但官僚作風的保守思維卻讓人不免擔心最後的執行成效會是如何。一樣的擔心,我們也在金融業看到了。
當李開復預測,未來八成以上的金融業工作未來將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時,台灣的金管會主委李瑞倉則是想找銀行董事長、總經理來喝咖啡,告誡銀行高層不要為了提高營運而採取裁員。李瑞倉還特別強調,銀行如果為了提高經營績效而裁員,這間銀行的總經理可能要換人。
但不知道主委有沒有想過,如果銀行發展 FinTech 可以提高經營績效,那面對這樣技術升級而被迫解散不需要的團隊或人力時,政府應該拿出什麼對策?是提前協助產業升級與人力資源轉型?還是高喊我們要發展 FinTech 但傳統的人力一個都不能裁?
前瞻應該是放眼未來,重新擬定我們如何從現在走向理想社會的藍圖,因此政策設計思維就必須跳脫既有的框架,借重國際經驗來展望下一個世代的願景。面對全球化與技術衝擊的金融業更應該如此,不但要打破舊有的僵化體制,更要洞悉未來的脈動。台灣金融業經歷了失落的十年,大家都焦慮地問,我們的下個十年要靠什麼?
本文經投稿作者 林致品 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FinTech 將成為未來十年英國的驅動關鍵,那台灣金融業下個十年要靠什麼?》。意投稿者可寄至:[email protected],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頁首圖片來源:CafeCredit.com, CC Licensed)
——
延伸閱讀
【投稿】先別說 FinTech 了,你知道台灣的洗錢防治等級快連阿富汗都不如了嗎?
【效率暴增上億倍】摩根銀行用 Fintech,36 萬小時工作機器幾秒內解決
【強勢挑戰 PayPal】FinTech 獨角獸 Stripe 推到 25 國,每年處理超過 100 億美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