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遲早都要上雲端,為什麼不現在做呢?Oracle:轉型重點不在預算,而在策略思維

2016 年 Google DeepMind 開發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式 AlphaGo 打敗職業棋士冠軍李世乭後,Go Ratings 網站將 AlphaGo 列為世界圍棋排名第一。人工智慧技術的想像,才真的從 Google、Facebook 等軟體巨擘的研發中心,走向世人。

2017 年,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果然成為所有科技新聞的熱門題目,評論紛紛預言,發展超過半個世紀的 AI 人工智慧演算技術成熟,加上物聯網逐步擴展,這是人類社會有機會和能力掌握分散式巨量大數據的真正起始,重要性可能和蒸汽機、發電機的發明一樣。

AI 人工智慧開源,企業 IT 系統雲端化從實驗轉向主流

知名管顧 Accenture 預測,2035 年人工智慧技術會讓 12 個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超過一倍。但事實上,AI 人工智慧技術的對經濟成長的推動速度,可能更快。

AI 人工智慧的技術演化具有開源特性,任何人、企業都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取價值。 Google 在 2016 年底將 DeepMind 原始碼放上 Github 開源,同時間另一個龍頭研究機構 OpenAI 也開放旗下的電腦訓練場 Universe 。然而,開源也意味著,企業應用 AI 的競速壓力也是前所未有。

AI 的商用化比一般人想像的要更早,人工智慧的訓練依靠持續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因此和大數據息息相關的雲端供應商很早就開始植入 AI 技術基因。早在 AlphaGo 出世之前,科技業巨頭就已經佈局人工智慧技術,過去一年多,開始向跨產業的中、大型企業擴散,幾乎變成一場商業界的軍備賽,而大部分參賽者幾乎都從雲端化進階佈署開始。

IDC 首席分析師 Frank Gens 預測,AI 趨勢加上物聯網熱潮,企業 IT 系統雲端化將從試驗轉變成主流,2018年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加劇,85% 的企業將投入建造多雲端架構模式(multi-cloud architecture model),以快速引入 AI 人工智慧與 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慧的相關應用。 Frank Gens 所談的應用,其實已經發生在我們周圍,例如 AI 人工智慧加上 SaaS(軟體及服務)的 AI 客服就隨著聊天機器人ChatRobot技術的演化,在中國大陸、歐美大品牌都有嘗試。

台灣企業追趕全球 AI 軍備賽?Oracle:先有策略思維,再來談雲端化

面對 AI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帶動的新一輪全球企業雲端化大趨勢,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地圖上的位置如何?台灣企業在雲端化轉型過程中的策略思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TechOrange》與 Oracle 聯手舉辦《 2017 台灣雲端應用趨勢大調查》,以台灣企業中階以上主管為對象進行網路問卷調查,調查自 2017年 2 月 10 日至 3 月 6 日,共回收有效問卷數 566 份。

《TechOrange》編輯台邀請甲骨文台灣區總經理張永慶和我們一起分析解讀這份調查結果發現,台灣企業雖然對於 AI 人工智慧技術的趨勢,以及其推動的雲端化主流變遷具有清楚的認知,但在雲端化行動上速度仍慢,預算決策偏於保守,年度雲端化費用預算多在100萬元新台幣以下。

「雲端化不一定要花大錢,」張永慶說,「Oracle 的客戶中,也有一年預算費用就在10萬元新台幣上下的,雲端化轉型,最重要的不是準備一大筆預算,最重要的,是企業主、決策者,有清楚的經營策略思考,」然而,這正是台灣企業主在全球雲端化轉型競爭大趨勢之下,最欠缺的關鍵思維,也是與國際比較,台灣企業雲端化行動速度偏慢的主要原因。

「雲端化的策略思考核心,其實就是企業整體數位化轉型,」張永慶說,「數位化轉型,不只是 IT 架構佈署數位化,可能是產品生產模式、銷售模式、組織管理和運作模式等面向的數位化。」當企業經營者看不到這些議題的解答,就很難在行動上採取積極措施。

發現一:台灣企業期望透過雲端化,強化在 AI 環境下的市場競爭力

在問卷中,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者都認為, AI 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趨勢下帶來的商用熱潮最大的影響是,企業被迫必須更積極善用雲端智慧工具來因應市場競爭態勢。近六成企業受訪者則認為,AI 人工智慧化後,企業對於數據中心的需求量將會大增。

同時,有一半的人認為下個世代的運算工具 Container 也會因應龐大的需求而快速發展;差不多比例的人認為,人工智慧技術有機會成為雲端資安的耀進型解方,有部分受訪者因此對於雲端化後能夠促成的企業綜效有更高期待,並認為 IaaS 基礎設施即服務的採用將會迅速擴大。

值得觀察的是,也有近 45% 的受訪者認為,在新一波由 AI 人工智慧技術帶動的雲端化熱潮下,所屬企業在雲端化過程中會需要專家協助平台管理,才能順利轉型。顯見,在技術含量上,受訪者對於 AI 人工智慧技術會如何改變雲端服務仍未有清楚的掌握。

未來,尋求雲端化數位轉型的企業與雲端平台服務商之間的合作關係,將更容易超越傳統的租借空間與服務的交易關係,更容易發展成商業策略夥伴關係。

從這個調查結果來看,台灣企業決策者與中、高階經理人,雖然對於全球雲端應用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調查中的另一個結果也可以發現,台灣企業實際的雲端化速度卻慢,出現知行不合一的矛盾。

發現二:緊追趨勢,但雲端化的實際動作卻相對緩慢

在受訪的566位企業受訪者中,55% 的受訪企業在 IT 系統上仍全部或部分持續採用「自有主機房,軟硬體皆自建維護」的架構模式,同時,有高達 39% 的企業尚未雲端化,其中還有15% 的企業對於雲端化轉型尚未有任何思考或準備。比例最高的,則是近三成受訪者企業正處於雲端化的入門階段,正在導入第一個資料或應用程式移轉的雲端專案。

雖然有 23% 的受訪者表示自家企業已經中度雲端化並持續優化佈署中,但整體只有8%的受訪者表示自家企業已經高度雲端化,以雲端基礎架構為主要的 IT 模式。這個調查結果與另一個調查問題合併觀察,24%的受訪者表示自家企業採用的雲端模式中包含 Iaas 基礎架構即服務,運算、儲存和開發都在雲上實現的結果謀合。

「台灣企業的雲端化程度與國際比較,若以大型企業、特別是產品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企業類型如電子業、軟體業或是少數新創企業來看,我們的腳步不一定慢,在技術深度與應用多元性與廣度上,甚至有些企業名列全球前茅,」張永慶說,「但是,以國內為主要經營市場的產業,例如金融業、零售業,其他中、小型製造業,對雲端化轉型不只動作較慢,甚至在決策上都過度保守。」

Oracle 台灣總經理張永慶:「雲端化不是議題、數位化才是議題!」

Oracle 在台灣協助企業從主機型 IT 架構轉型雲端化多年,張永慶觀察,金融業、傳統實體零售業等產業的雲端化步伐都明顯偏慢,然而,這兩個產業卻也剛好是擁有最多消費者行為資料數據、最需要透過雲端工具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在 AI 人工智慧、BI 商業智慧等趨勢崛起後,這兩個產業目前都遭遇明顯的挑戰。

以金融業為例,受到金管會的監管政策影響,加上台灣社會對於隱私權資料保護的態度等外部因素限制,台灣金融業雲端化數位轉型上的決策一直都習慣閉關自守,「台灣金融業大多以經營本土市場為主,沒有國際戰的壓力,在轉型決心上總是顯得相對不足。」

至於傳統零售業,雖然近幾年以電子商務為目標而推動數位轉型的企業不少,但順利轉型的卻較少聽聞,「傳統零售業轉型電子商務,技術跨入門檻相對高。」不過,這種具有技術門檻的產業類型,反而很適合運用雲端公有雲上的軟體服務,快速縮小技術落差。

張永慶以 Oracle 某知名的零售業客戶為例,在線上零售系統建置的過程中,Oracle 協助客戶從傳統的主機思維轉換到線上雲端思維,在不同發展階段採用配置不同的雲端服務,「用數位化去思考,而不是用雲端化去思考,經營上的策略議題就會不斷浮現。」例如,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擴充性如何取得階段平衡?交易資料的安全性如何保護?如何為下年度的交易量成長做好準備?線上會員與線下會員如何整合?「一開始,企業主對於數位化轉型是陌生的,但隨著數位化轉型的規模和複雜度愈來愈高,我們的顧問專家經驗值會逐步成為企業自己的know-how。」

企業決策者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事實上是跟著雲端服務合作夥伴共同規劃企業經營發展策略。這份調查的後半段,就在觀察台灣企業在雲端化轉型的策略思考上,在成本、效率與安全性三大雲端化目標上,如何思考。

發現三:台灣企業對於雲端數位轉型目標效益,從穩定保守轉往穩定積極

七成以上的受訪者在雲端化轉型的成本目標上,重視「降低主機設備的採購與維護成本」,不過也有高達 64% 的受訪者認同雲端化有助於「降低IT人力在除錯、備份與恢復等非策略性工作上的成本」,已經意識到雲端化在成本上的最重要目標是 IT 部門技術轉型與策略位置轉型。

至於在增加效率目標上,「增加可擴充性,運用雲端隨時擴充空間、功能特性」是受訪者所重視的雲端化效率目標,超過六成的人認知雲端化的彈性效益,但只有五成二的人認為雲端化的重要效益目標是運用雲端服務平台的「強大數據運算能力」。顯見,台灣企業中高階決策者對於雲端數據運算與分析在經營策略上可能的應用,認識與行動都稍不足。

最後在安全性目標方面,受訪者最重視雲端平台服務能夠協助「提高不同ID身分、權限在資訊存取上的鑑別安全度」,顯見目前台灣企業決策者對於雲端化後的組織內資訊安全管理期望最多,同時也期望透過雲端平台「提高資訊傳遞安全性」與「防堵駭客入侵能力」。

雖然目前為止實際行動仍保守,但若採取雲端化轉型,台灣企業決策者的整體目標設定從過去的穩定保守逐漸轉往穩定積極。在整體策略效益上,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雲端化能夠協助企業「快速改變 IT 資源配置,以因應市場快速變遷」,約相同比例人期待透過雲端平台上的工具「如BI商業智慧與AI人工智慧工具,促成企業變革與營收成長」。對於「運用雲端化將IT資本支出轉為費用支出」,以及「運用雲端化提高風險管理與法規遵循上的掌控度」等消極性效益則不再如過往這麼重視。

你該問的問題是:在到雲端的旅程上,企業將如何成長

從穩定保守轉向穩定積極,台灣企業雖然比起過往更積極雲端化數位轉型,但實際行動卻偏慢,主要原因在於,近一半的的受訪者表示在雲端化轉型過程最大的挑戰,就是「缺乏足夠的技術能力支持雲端化轉移專案」。

這與 Oracle 在實務上觀察到的現象不謀而合。張永慶說,「數位化對大部分企業 IT 部門而言,都是技術更新轉型上的大挑戰。」在軟體快速改變世界的過程中,運用雲端技術儲存、運算、開發等,作法都不同於過往,很多企業在雲端化轉型過程中遭遇組織轉型挑戰,因此更需要專家顧問的協助,而且,通常需時多年,類似的案例,在傳統紡織製造業、機械製造業、金融業都可以找到實例,愈是以長期策略思考作為雲端化起始的企業,成功的機會愈高。

未來 10 到 15 年,超過 8 成以上企業的 IT 佈署會全部雲端化,對想要永續經營、持續成長的企業而言,這是不得不參與的戰役。 「我們常會用Journey to Cloud(到雲端的旅程)來跟客戶討論他們的雲端轉型計畫,」張永慶提醒企業決策者,「雲端化轉型,短期內能看到的好處很少,IT支出費用化可能是最明顯的,但如果用策略性思考來看,長期在整體市場競爭力、企業總體 ROI 上的報酬才是決策時最應該問的問題。」

想成為年薪千萬的「金牌業務」,不懂雲端那就落伍啦!先從「業務為什麼要上雲端」開始,一步一步了解詳情!

收聽 TechOrange 精心製作 2018 最新業務趨勢訊息!

延伸閱讀

哪家雲端服務 CP 值最高?Oracle、AWS、Azure 性價比大揭密!
【雲端生態系開花結果】IBM 靠雲端成為企業最強後盾,推動台廠雲端創新找出新痛點
【雲端入門】如何選購雲端套組最符合效益?簡單企業健檢這麼做!

(首圖來源:Pixabay, CC Licensed)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