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對智慧醫療服務、醫療物聯網技術的需求愈來愈高,科技圈也陸續出現許多創新醫療服務。除了坐等他人開發新醫療科技產品,也有人選擇自己創造。台灣有位醫生為了讓高齡者的醫療數據更易於追蹤管理,便自己捲起袖子寫程式,成功打造出健康雲端資料庫,讓健康照護透過科技進入社區和居家,而且不花一毛錢。(責任編輯:曾宜婷)
面對高齡化現象,慈濟高屏區人醫會醫師洪宏典將昔日開刀房打造成雲端基地,自己寫程式,建構健康雲端資料庫,希望打造高齡專屬的智慧健康雲端服務。
慈濟高屏區人醫會及慈濟高雄分會推動「健康憶能促進服務計畫」,針對「憶能促進」、「血壓監測」及「體適能護照」三大社區銀髮熱門需求試辦創新服務體驗,由人醫會醫師洪宏典負責籌劃,透過專業醫護與社工跨業合作,期許健康照護透過科技進入社區和居家,守護鄰里健康。
為了將社區關懷據點、環保教育站健康資訊、長輩們的個人憶能、體適能、血壓監測等健康與自主維護或管理健康資訊詳加記錄,76歲的骨科醫師洪宏典,將昔日的開刀房打造成雲端基地,自己寫程式,套用微軟表格再串聯Google雲端硬碟與其他功能,不花一毛錢就建構健康雲端資料庫。
洪宏典表示,早在民國70年時,從旅居美國的同輩親戚口中得知電腦這個新興產物後,他立即購入,體驗電腦的便利後,決定將自營的骨科醫院電腦化,因此花大錢請軟體工程師開發系統,但系統無法使用,工程師自此聯繫不上,最後他決定自己來,請電腦家教一對一教學並自修鑽研,最後讓醫院資料建檔順利從紙本走上電腦化。
政府推動共同醫療資訊後,洪宏典建置平台,使用者無需向醫院調病歷,透過QR Code個人代碼,將自身健康紀錄上傳到資料庫,人醫會整理好放在雲端,作為健康照護監測與追蹤管理,打造高齡專屬的智慧健康雲端服務。
洪宏典指出,在「健康管理」領域中,憶能促進班與體適能團練從社區好鄰居的概念出發,附加功能還包含做志工、交友、健康照護與諮詢等,讓長者們時時充滿溫暖及關懷,近期將連結至高雄靜思堂醫護室,透過健康雲的建構,加速以科技化服務推升更即時社區關懷。
慈濟高雄分會社服組長楊芳美表示,透過人醫會專業醫護與社工、志工組成照顧網路,進行居家關懷服務,並以行動健康管理模式建置「健康雲」, 希望讓社區長輩能有個促進健康、延緩老化、拓展人際關係的雲端照護環境。
延伸閱讀
【劉建志談 IoT】人口老化嚴重,物聯網將對健康與醫療產業帶來什麼變革?
預計台灣將有 8000 醫療人員受惠,team+推動行動醫療溝通協作平台
【矽谷最近瘋什麼】「健康醫療」獲創投青睞,光上週就拿下 1.8 億美元資金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七旬醫師學寫程式 開刀房變雲端基地〉。首圖來源:Pixabay,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