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印機公司,曾經有機會比蘋果和微軟加起來還大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全錄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盛極必反,聽過很多前輩說過,最難的不是成功,是守成。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我們都容易驕矜自滿,華爾街之狼如此,全錄也如此。

他號稱是矽谷的文化始祖之一,也幫助蘋果跟微軟建立了最初的圖形介面,這樣的一間公司都會因為太成功走向滅亡,還有什麼公司不會呢?(責任編輯:林子鈞)

作者/好奇心日報記者崔绮雯

對於「全錄」這個名字,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依稀記得的印表機品牌,還是蘋果發家史裡面,賈伯斯和比爾蓋茨偷取全錄技術做個人電腦這一段?

就在兩周前,長期經營不善的全錄在股東的促使下分拆成了兩個公司,一個賣印表機影印機,另外一個賣企業服務。目前,除了開始裁員,他們還不排除會出售公司,「董事會會為股東利益負責,對所有的報價進行考慮」,全錄的 CEO Ursula Burns 被問到公司是否出售時這麼回答到。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要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筆記本、手機,甚至是互聯網,最初都是全錄公司研發的

  • 在 1973 年就做出了個人電腦,比蘋果早 3 年;
  • 最早研發出乙太網,寬頻的基礎硬體;
  • 最早研發圖形介面,早於 Windows 和 Mac OS,在此之前電腦都是一行行文字;
  • 全錄還是矽谷最早開始人工智慧研究的公司;
  • 因為全錄實驗室,我們用上了雷射印表機;

但今天,全錄公司的市值只有 98.4 億美元。相比之下,蘋果是 5445 億美元,微軟也有 4135 億美元。

現在回過頭來看,全錄本來在個人電腦歷史上有機會比肩甚至超越蘋果和微軟。但它至今只是一個印表機公司。

讓這個故事更添諷刺意味的是,全錄曾經被看作是一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技術創新的成功典範。

全錄的成功,是一次技術冒險的勝利

在影印機出現之前,學校、教堂和辦公室大規模使用的是一種叫做複印紙的東西。現在我們還會時不時地看到這種自己具有複印功能的藍色紙張,例如這樣:

複寫紙,現在你還會在小商家、銀行或者快遞單那兒見到這種產品

在 1930 年代,當時在專利事務局寫文書的賈斯特·卡爾森(Chester Carlson)就經常用到這種複寫紙,但因為容易出錯,他想要做一種新的機器來實現這個功能。

1938 年,卡爾森研發了利用電來在碳素紙上做複印的電子圖像複印技術,一直想要商用化卻並不順利,自己支撐了 5 年之後,才拿到一個非盈利機構巴爾特紀念研究院的資金繼續研發。

因為當時「複印紙」這個產品已經是辦公室的標配,不少商業公司認為,只要有了複印紙,影印機的存在也沒有必要了。當時卡爾森的被拒絕名單裡面,就有 IBM、通用還有美國無線電公司(RCA)。

賈斯特•卡爾森

1946 年,一家叫做「哈羅伊德」(Haloid)公司看上了卡爾森的技術。哈羅伊德公司是一家主營電器的家族企業,1906 年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成立。當時,公司的第二代繼承人喬瑟夫·威爾遜認為電子圖像影印機會成為以後的趨勢,於是就將卡爾森的技術連帶人一起買了過來。

被收購了之後,威爾遜也把電子圖像複印技術改名為 xerography,其中詞根 Xero 是古希臘語的「複製」的意思。

儘管已經研究了 8 年,卡爾森的技術還是相當不成熟。在 1947 到 1960 年之間,哈羅伊德公司在靜電複印的研究上花費了近 7500 萬美元,大約是它同期常規業務收入的兩倍,導致公司不得不舉債。當時,公司高管甚至拿出自己的積蓄或者抵押房產貸款,來支持科研項目。

但這持續了 13 年的巨額投入,在一年間就得到了回報。1960 年,哈羅伊德公司發佈了第一代自動靜電影印機全錄 914。

全錄 914,當時還是一台非常巨大的影印機

靜電影印機比複印的效率要高出不少:複印紙還需要有一個母版,而且一次性複印 10 到 20 張,而靜電影印機則完全不受母版和單次複製數量的限定。當時,全錄914 在市場上並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而這一狀況持續了將近 8 年。

除此以外,全錄的銷售策略也配合得很好。當時,全錄 914 售價達到 2.7 萬美元,用戶還可以向全錄租用影印機,每月卻只需支付 25 美元,但每複印一張紙支付 4 美分。用這種租賃方式,讓很多辦公室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嘗試並且依賴了全錄的服務,也讓全錄一下子賣掉了 2 多萬台影印機。

全錄 914 最早的宣傳海報

由於全錄 914 太受歡迎,威爾遜甚至直接把公司的名字也索性改成了全錄(Xerox)。

在 1960-1970 年這十年間,全錄賺了超過 10 億美元,成了第一家在 10 年間只依賴一項技術賺取了超過 10 億美元的公司(第二家是蘋果,當然這也是後話了)。那些早期購買全錄公司股票的人們,也因此成了百萬富翁。

或許更重要的是,影印機,或者輕鬆地進行大規模複製任何文字和圖片這種事情,成為了印刷時代之後的新趨勢。複印,成了極大降低圖書等文字產品的傳播成本

而 Xero 這個詞語也跟現在的「百度」「滴滴」一樣變成了動詞,「去 Xerox 一下」也變成了美國 1960 年代辦公室常用的語句。

全錄 PARC 成為推動個人電腦發展的一個基地

1968 年是全錄公司發展的轉捩點。首先是靜電複印技術的發明者卡爾森去世了;然後,對全錄前景很有遠大想法的威爾遜把 CEO 的位置交給了彼得·麥克卡隆(Peter McCollough)。

和威爾遜不一樣,麥克卡隆是典型的銷售人才。在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他就投身了全錄公司,從全錄公司的第一線銷售開始做起,後來管轄全錄公司的銷售事宜。

在把公司交給麥克卡隆之前,威爾遜還給他囑咐了一段話,大意是,現在的全錄做的只是影印機傳遞資訊,但這個公司應該用技術做更多的事情,在即將到來的電腦時代,如果他們還想成為偉大的公司,就應該用數字處理資訊

麥克卡隆也的確按照威爾遜的指導去做了。

1973 年 IBM 正在推的高速打字機

1970 年,他接受了當時全錄的首席科學家雅各·古德曼的建議,在離公司總部 4500 公里之外的加州帕羅奧圖建立了一個研發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簡稱 PARC)。為了給全錄公司找到下一個卡爾森,或者說下一台全錄 914,他們招收了全美國最頂尖研究員和工程師,還將研究的目標設定為比現有產品超前 10 年的科技產品。

「美國最優秀的 100 位電腦科學家,PARC 有 76 個。」這就是當時 PARC 的負責人羅伯特.泰勒(Bob Taylor)對於手下工程師的評價。只要技術好,PARC 對其他事情都很寬容——有人提著睡袋來上班,有人不愛穿鞋子,續著長頭髮和長鬍鬚的程式師更是常見。

PARC 的豆袋會議室

PARC 還是現在矽谷科技公司辦公環境的雛形:沒有固定的坐位,寬鬆自由,辦公室和會議室四面都掛上了黑板,地上放著豆袋懶人沙發當坐墊。

PARC 的作風在當時十分前衛。因為 IBM 這樣主流的科技公司,當時還在老老實實地做打字機和打孔機,而他們的工程師還需要穿著正裝上班。別說 IBM 了,連在東岸的全錄公司總部也是老樣子。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就是在這個環境下誕生的,它的名字叫阿爾托(Alto),有一個箱子的大小,還有一個螢幕,專門給個人使用,使用者通過鍵盤的敲擊,不用幾毫秒就顯示在了螢幕上。

阿爾托電腦的原型機

在 1973 年,阿爾托這樣的個人電腦很不尋常。就在全錄 PARC 在研究這台領先當時 10 年的個人電腦時,比爾蓋茨還在念大一,賈伯斯正在印度學佛呢。

當時電腦普遍還有兩三個冰箱那麼大,還有很多專門用途的線和硬體連在一起,還是為多人使用準備的。

因為電腦的運算能力稀缺,當時的電腦運作就像飛機,一次運載 300 個乘客均攤成本,專門給一個人用太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