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TO曾經有篇關於中國行動支付發展背景的文章,引起讀者熱烈迴響。這篇在知乎上的問答就更詳細地說明了,為什麼中國的行動支付成熟度遠超歐美。(責任編輯:黃筱雯)
作者/黑森林慕斯
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沒有在網絡上被罵成狗的國有銀行系統的配合,第三方平台支付是無法達成目前成就的。
很多網上支付、行動支付技術最早都是歐美先行,然後國內(編按:中國)跟進,最後在市場因素的催化下實現反超。這個市場因素是表象,其根基還是我國獨特的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體制。
現在很多人在讚嘆支付寶、微信支付、qq與微信即時通訊的便利與先進時,往往會以行動聯通、國有銀行為反面例子,順便感嘆下體制問題。
但只要稍微理性分析,就可以會明白支付寶們能迅速超越國外同行,確確實實就是站在國家主導的銀行制度肩膀上的。
第三方支付顧名思義:通過銀行與客戶外的第三方平台進行支付。
我國銀行系統為第三方支付承擔了兩大基礎性業務:
1、身份認證 2、轉帳結算。
這兩項不實現,第三方支付的安全與便捷就無從談起。
最流行的快捷支付需要三個條件:
1、身份證(或其他證件)
2、銀行卡(無論儲蓄卡或信用卡,這很關鍵)
3、手機號
中國的網絡支付平台對比國外有兩個最大的特點:
1、以儲蓄卡為主流,大大擴展了用戶群體。
2、在平台內實現即時轉帳,這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迅速發展的關鍵。
這兩項可以說是支付寶們在市場開拓上能吊打歐美同行的原因。
首先說說儲蓄卡。
應該可以說在中國辦理全功能的銀行儲蓄卡是世界上最便捷的:
1、無門檻、免費開戶。
2、即時領卡。
絕大多數歐美銀行無法實現這點的的原因,主要是基於成本考量。
因為發行大量的帶有各類功能、綜合服務遠超歐美的銀行卡不僅意味著發卡工本、人力成本,後台系統運算能力、現金管理、配套網點建設、機具設備投放及其運營維護都耗費巨大。而大量無門檻發卡並不能保證帶來足夠的存款與中間收入,還會導致資源緊張、服務不到位而影響市場聲譽擠走優質客戶,最後就成了賠錢的買賣。
因此,設置開戶條件、費用、等待時間,就可以替商業銀行篩選掉太多本來想開銀行卡但沒有大量存款或信貸需求的潛在客戶。
過去十幾年,我國的商業銀行(特別是四大行加郵政、交通)在人民銀行政策性文件的引導下,不計成本大量發行銀聯標誌銀行卡,將基本的金融綜合服務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普及開來的同時,也使得銀聯迅速成長為世界級卡組織。目前我國人均持有銀行卡是四張多,無論是增量還是存量都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
銀行卡的便利功能主要體現在自助設備上,下圖顯示:
近年來我國(編按:中國)投入使用的ATM數量佔全世界比重約25%遠超GDP全球佔比,且還在不斷上升,因為人均尚且落後。
有了銀行卡,接下來就是安全問題:
雖然現在手機號是用身份證辦的,銀行卡也是用身份證開的,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並不能通過身份證確認手機號對銀行卡對應關係,這份工作只能交給網點眾多的銀行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現場處理,即:
1、銀行在開卡時就完成手機號的驗證
2、開卡後,單獨添加/修改認證的手機號
注:必須本人到場且與公安局身份系統聯網核查,比對樣貌信息通過後才能完成。
這樣就意味著通過本人的現場的許可授予了相應手機號轉帳的權限,從而保障安全。另外,如果沒有經過這道手續,即使原本就留有其他業務相關的手機號(如餘額變動信息提醒)仍需要到櫃檯完成專門的現場認證才能用於快捷支付。
這份工作就被分攤到了全國22萬多家商業銀行網點的日常工作中。
想像下幾億用戶如果都需要阿里與騰訊建設實體網點一個個當面核實,以快捷支付為絕對主流的移動支付還怎麼能發展得起來?
當然這種純人力投入更是國外金融機構想都不會去想的。
但到國內即使到了這一步,還有改進空間:
快捷支付的主要認證媒介—短信,由於其技術開發早門檻低,導致如今被攔截、竊取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銀行卡所聯繫的手機號往往與大量個人金融信息有關,因此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為此公安部就研發了EID系統(公民網路身份證),希望引入物理介質來解決網絡身份認證的問題。其基本原理還是以銀行卡為基礎,搭載一個EID晶片通過晶片讀取的方式完成網絡身份認證。部分電商以及第三方平台已經支持此種方式功能,但因為硬體設備佈設與市場接受度等原因,有待推廣。
當然這裡確認現實中的人與EID間的關係這一步還是放在了銀行櫃檯。
高大上歐美銀行更不可能去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短期看不到收益的事。
2015年,四大行也曾開發自己的類似但安全度更高的支付方式,試圖聯手限制微信支付寶以奪回一部分支付市場,但由於推廣手段貧乏,在整體的輿論氛圍與政策導向下只是個聊勝於無的自我安慰。
總之,就安全角度而言,成本因素使得線上快捷支付基本上無法脫離目前在我國肩負起提供社會基本金融服務職責、擁有眾多物理網點的國家主導銀行體系。這也意味著,第三方支付要發展銀行必須讓利,這也是當年馬雲與銀行談判艱難的原因。
接下來關於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就需要談談銀行為實現支付平台轉帳所承擔的結算業務。
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轉帳功能是國內第三方支付平台各類綜合金融服務(紅包、收款、還信用卡)能迅速開發出來的的關鍵所在。
從這次全民曬支付寶帳單就可以看出,轉帳需求在移動支付裡佔的比例非常之高。
這種功能當然也是依托銀行系統建立起來的,簡單來講就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銀行系統內開立的客戶備付金帳戶完成的(敲黑板)。
舉個簡單例子:
A用a卡在支付寶上轉給B,AB各自看到了支付寶帳戶的金額變化。
A的a卡轉到的是ZFB(編按:支付寶)在a行的備付金帳戶(這個大家查查銀行卡交易對手帳號就知道了),當B需要提款現的時候,其實是ZFB在b行的備付金帳戶給b卡轉錢。然後a行的備付金帳戶與b行的備付金帳戶通過人民銀行支付系統進行清算。
所以哪怕放在支付寶的資金不提現,其實一直就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銀行備付金帳戶裡。
而當轉到餘額寶內時,ZFB銀行備付金帳戶則往支付寶名下的貨幣基金在銀行的戶頭里轉帳以供基金運營,然後再客戶的餘額寶上記上一筆份額,減一筆支付寶餘額。
支付寶客戶備付金帳戶資金越多,馬雲就可以要求銀行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銀行賺的也就是幫助支付寶結算的佣金結果還提高了自身攬存款的成本。而且支付寶可以以各種方式鼓勵客戶將錢投入其他產品,也造成了銀行這邊的存款流失。
這就是為什麼去年支付寶提現開始有條件收費之後,餘額寶提現卻仍舊免費。原因就在於鼓勵客戶將錢轉到餘額寶上——從銀行角度來看就是從受備付金法規嚴格監管備付金帳戶轉到由天弘基金公司名下自由度更高的資金帳戶裡,成為運營資金。
所以,為支付寶提供備付金帳戶服務:儘管開立備付金帳戶的銀行獲得了大量存款。但從銀行業整體來看,既提高了經營成本又降低了中間業務收入,長期來看更培養了競爭對手。
(在17年4月新備付金制度改革後,銀行不再支付利息,並逐步提高繳存比例到全部集中存管,當然這一部分資金的性質也不再屬於銀行吸收的存款。另一方面銀聯結算模式上線,商業銀行徹底成為資金代保管的機構,第三方支付平台也不能躺著吃利息與隨意挪用資金,這就需要提供更多互聯網金融產品、服務以提高過路資金利用率。在這種國家主導的格局下,客戶的利益從制度上得到保證。)
所以,歐美國家沒有銀行或卡組織願意承擔大量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儲蓄賬戶、網絡安全櫃面認證服務以及為第三方平台轉帳、結算這種給他人做嫁衣的業務,網路支付也就只能依附在本身已經很成熟的信用卡支付體系下。
visa或者master等外卡組織也有各種方式的網絡驗證功能,但一般主要用於信用卡且由於沒有統籌規劃而無法統一整合分散的各國市場。
目前我國綁定網上支付的儲蓄卡佔了非常大一部分,從銀行經營的戰略角度來講就是虧本買賣,也只有需要承擔為社會提供基本金融服務的國內銀行系統,在政策導向下願意全面承擔起這項工作。
無論年齡、身份隨隨便便開個銀行卡就能即時使用第三方移動支付與轉帳的情況在國外是很罕見的。
如今馬雲摩拳擦掌要開銀行,從利益角度出發,他的銀行肯定也不會去為自己的支付寶承擔大量結算與身份認證這兩項苦力活。
即使存量用戶規模龐大、技術先進如蘋果,也沒見到推出蘋果帳戶轉帳的功能,而是開發了applepay這種單純的技術平台,原因無非是:
沒有國家背書,以盈利為絕對目的的歐美銀行與卡組織絕對不會允許蘋果來分其蛋糕。
ps:2015年率先實現貨幣無紙化的瑞典,實現的方式是便是依靠小商、小販、教堂、政府人人都裝pos機,可見利益鏈條緊緊被銀行抓在手裡。
去年,我國各家銀行也曾力推applepay,就是因為這項技術與銀行利益不衝突,但國內市場習慣仍舊是第三方支付。
因此,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也就只有中國這種分佈廣泛、系統發達的銀行體制與不計成本、政策導向的經營理念相結合的特殊國情,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才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將客戶的資金成本與時間成本降到最低,從而獲取市場信任迅速發展。
評論區說的很好:就如同快遞行業蓬勃發展離不開我過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以人民銀行主導建立的包含大小額支付系統、網銀互聯系統、票據交換系統、銀聯公司、各個國有大中型銀行為主體商業銀行系統的我國基本金融結算制度也是大大小小200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遍地開花、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
這也是為什麼馬雲的淘寶早已蜚聲海外,但並沒起步多晚的支付寶卻水土不服的原因。
想像一下,如果中國也如同金融資本為王的歐美一樣移動支付只能綁定相對門檻高的信用卡然後只能消費不能轉帳的話,微信與支付寶自身應用做的再好,恐怕也難以超越歐美。
所以為何外國移動支付沒有向中國這麼普及:答案就是國外銀行系統從成本、利益角度考慮不會去支持也容不下集合消費、理財、結算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在中國收發紅包玩的飛起的老外用不習慣?
矽谷的工程師開發不出來支付寶級別的應用?
比起用戶習慣或者技術條件,利益才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
延伸閱讀
手機付錢好方便?鄉民突破盲點:中國其實是不得不推行動支付
【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會創新】美國人看中國微信紅包:我也被搶紅包的快感迷住了
花旗 Fintech 研究報告:中國發展引領全球,行動支付用戶比銀行客戶還多
(本文經原作者黑森林慕斯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為什麼國外的移動支付沒有像國內的支付寶和微信那樣普及?〉。首圖來源:Global X,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