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日前Intel以153億美元買下Mobileye的新聞震動自動駕駛產業,然而Intel市值並沒有因此提升,反而被緊追在後的台積電超車。這現象背後所暴露的是Intel後知後覺的產業佈局,以及倉促併購的混亂腳步(責任編輯:曾宜婷)。
作者/孫永傑,關注ICT領域,文章秉承獨家、獨特、獨立的觀點理念。微信公眾號:班門弄斧。
近日,英特爾153億美元併購以色列自動駕駛企業Mobileye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也許是這個新聞關注度太高,以至於業內忽略了半導體企業台積電市值超越英特爾的消息。但在我們看來,這個消息理應更值得業內,包括英特爾自身的關注。原因何在?
業內知道,像英特爾併購Mobileye這樣大的舉措,資本市場都會有較大的反應,加之在之前舉辦的MWC上,英特爾高調公佈了自己的5G戰略,按理說自動駕駛和5G都是當下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門題材,理應對於股價(市值)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從英特爾的股價看,似乎沒有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甚至在英特爾併購Mobileye之後,遭到了做空機構的做空。例如做空機構Citron Research就稱Mobileye是目前市場上最差勁的半導體股票,不但股價高得離譜,而且吹噓得也太誇張。Citron Research的做空並非沒有道理,而對於英特爾併購Mobileye,我們此前在《以高通、三星為鑒:英特爾併購Mobileye的無奈與盲目》一文中予以了詳細分析,此處不再贅述,只是借此引出英特爾這幾年轉型中「淩亂」的第一表現就是併購。
從英特爾最近幾年的併購後整合或獨立發展上看,英特爾借助併購提升自身競爭力的能力並不突出。例如2010年14億美元併購英飛淩,以期通過英飛淩的基帶晶片打入蘋果iPhone的供應鏈(當時iPhone採用的是英飛淩的基帶晶片),但併購之後,英特爾非但沒有借此讓自己的x86晶片被蘋果採用,之前英飛淩的基帶晶片也遭到蘋果棄用,轉向了高通的基帶。
同年,76.8億美元併購McAfee,本想將McAfee的安全特性整合進自己的晶片,以提升與AMD在PC和伺服器市場的競爭力(當時的AMD和英特爾在PC和伺服器市場廝殺正酣,遠非現在這麼弱的競爭力),但事實是英特爾最終還是依靠自身製程上的領先和AMD自身戰略上的失誤擊退了AMD,併購McAfee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最終在2016年,其將McAfee折價分拆出售。
如果說上述還是在英特爾所處在PC產業盛世下主動和理性的併購,那麼到了行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英特爾屢攻行動市場不下,PC產業不斷走低之時,英特爾後來的併購顯露出的則是急躁和淩亂。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併購頻率和併購規模的逐大。
以當下最熱的所謂人工智慧(AI)晶片為例,當NVIDIA以GPU主打的AI晶片高歌猛進(Google、微軟、Facebook、特斯拉等均採用NVIDIA的GPU用於自己的深度學習系統,未來傳統IT企業IBM、惠普、戴爾等在未來也會推出搭載NVIDIA具備AI功能GPU的伺服器),甚至已經開始享受其帶來的紅利時(去年業績和股價的一路飆升),英特爾在去年才開始注意到這個潛在的晶片市場。
與NVIDIA早在2011年左右就開始AI晶片的研究和佈局不同,後知後覺的英特爾採用的是「買買買」的併購方式,去年5月,收購計算視覺軟體公司Itseez;6月收購FPGA製造商Altera; 8月收購深度學習初創公司Nervana Systems;9月收購機器視覺初創公司Movidius等一系列集中爆發的併購近乎都與所謂的AI有關。
對此,半導體研究公司Tir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吉姆•麥克葛列格認為:
在晶片產業,廠商必須提前2~4年規劃新產品,因此必須提前判斷哪些是關鍵應用。
而NVIDIACEO黃仁勳則認為:
如果說至強(Xeon Phi)晶片(英特爾去年發佈的據稱具有AI功能的伺服器晶片)對於AI非常適用,那為什麼要收購Altera?既然買了Altera,Altera又非常適合AI的話,為什麼要買Nervada Systems?如果Nervada Systems才是真正的AI方面的技術,要進行開發和產品推出的話,那至強處理器又怎麼辦?如果說這三個都適合AI,那是不是意味著至強(Xeon Phi)處理器就不適合AI呢?
儘管黃仁勳的話有偏袒自家晶片之嫌,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英特爾在AI晶片發展上缺乏前期的前瞻性和之後倉促之下併購帶來的發展邏輯上的淩亂。
除了上述併購之外,英特爾「淩亂」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自己並不擅長領域的全佈局,最典型的就是5G。儘管英特爾目前在各種場合聲稱自己已經具備5G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但誰都清楚,在以核心創新仍是以行動和通信為主的5G時代,高通才是老大,況且從之前的2G、3G到現在的4G,其一直是這個產業中的標準制訂的參與者並具有主導地位和相當深厚的積澱,其包括晶片在內的創新幾乎都是圍繞著通信,其技術、專利、產品遍佈與通信相關的各個領域,這種實際情況下,英特爾以具備5G端到端解決方案的領先者示人,尤其是在5G標準尚在商討中,只能給業內一種蚍蜉撼大樹的感覺。
更讓我們覺得英特爾淩亂的是,其5G戰略的核心竟然是希望用通信解決運算。要知道運算才是英特爾的核心所在,按照英特爾的5G邏輯,豈不是放棄了自己的優勢,而讓別人(例如高通)的優勢來決定自己嗎?俗話說:揚長避短,至少從目前看,英特爾這種看似「硬碰硬」的5G戰略相當不明智。
在上述英特爾「淩亂」之時,英特爾卻刻意放棄了自身立足、發展核心的自家晶片「製程-架構」的Tick-Tock創新模式,轉而採取「製程-架構-優化」(PAO) 的三步走模式。這意味其從每兩年出新製程變成了三年才能推新製程,徹底打破了自己定義的摩爾定律。按照減緩後的模式,目前英特爾14nm處理器在Broadwell、Skylake之後又衍生出了所謂改良版的Kaby Lake,甚至在今年年底推出10nm工藝之後還在2018年繼續推14nm工藝的Coffee Lake處理器。要知道,儘管在晶片產業,架構的創新至關重要,但製程的升級對於晶片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才是根本。這也是為何業內戲稱英特爾在延長其製程升級週期,其晶片性能的提升更像是「擠牙膏」。
市值被台積電超越:英特爾淩亂之下已忘初心?
與英特爾刻意放緩晶片創新「擠牙膏」式的步伐不同,台積電預計在今年將會進入到10nm製程,儘管按照演算法的不同,業內認為英特爾的14nm與台積電的10nm是同一級別,但按照英特爾的模式,最早在2018年,其在製程上將被台積電超越,至少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