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Airbnb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佈局要進入中國市場,為了讓用戶有親近感,Airbnb幫自己取了個新的中文名字,照目前的網友反應看來,似乎有點失敗。(責任編輯:黃筱雯
3月22日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消息,今日,Airbnb CEO Brian Chesky宣布一條有關中國市場的重要策略:Airbnb有了它的中文名字——愛彼迎。其微信公號名字也在今日上午11:05宣布由「Airbnb」更改為「Airbnb愛彼迎」。
就目前來講,聽到這一中文名字的人群反應,大多是「拗口」「可怕」「愛彼迎+粉色背景和logo,怎麼看怎麼像一種情趣產品」。
實際上,此前Airbnb就曾註冊了「安彼迎」的名字,同時於2016年註冊了「愛彼迎」商標。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信息顯示:Airbnb分別於2014年9月和2016年1月注冊了安彼迎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安彼迎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兩個公司名。
Brian Chesky今日強調,中國市場將是Airbnb的重點市場。去年11月,Airbnb宣布成立中國辦公室。Brian Chesky表示,未來Airbnb的中國團隊將以三部的速度擴張。他表示,中國的特殊性在於,中國是除了美國之外唯一一個有獨立研發團隊的國家,中國消費者的更喜歡用手機移動化的預定方式,中國消費者有本土化的支付方式。
通過本地化名字拉近用戶關係或許是策略的一種,但萬一取得不好,可能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搞笑作用。比如大名鼎鼎的KPMG(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專門提供審計、稅務和咨詢等服務的機構)的中文翻譯「畢馬威」,乍聽下來還以為跟「弼馬溫」有啥關係。可口可樂初進中國的時候被翻譯做「蝌蝌啃蠟」,銷路不佳,後被重新翻譯成可口可樂。雪碧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名字叫「勢必利」。
旅游企業中,TripAdvisor是典型案例,他在早期進入中國市場時起名「到到網」,而後更名為「貓途鷹」,在品牌本土化和全球品牌一致化的問題上很是認真,畢竟品牌認知的混淆或輕視,僅僅是一家公司戰略失策的表像。
國內企業「有趣」的起名也不少,比如聯通的「沃(WO)」,每次都讓人情不自禁想要加個cao的後綴。
延伸閱讀
【營收增幅超過 80%】Airbnb 實現盈利,再獲 10 億美元融資成美國第二大私有公司
Airbnb 不得不的中國賭局:龐大的利益與如狼似虎的「模仿者」
【強國人傲嬌無極限】為何 Airbnb、Uber 到中國找人經營,卻沒人鳥他們呢?
(本文經合作夥伴雷鋒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Airbnb起了個中文名“愛彼迎” 還有比這更可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