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陳良基(圖)15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 灣在科技領域發展,肯定排名在全球前10名之內,並舉 台灣醫療科技就是全球第3名,資通訊也是名列前茅, 台灣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分量是滿重的。 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 106年3月15日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把博士生送到美國是亞洲矽谷計畫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不是做研究的我實在是對論文這種東西沒什麼概念,但這或許可以想像成被偶像稱讚:「我正在聽你的Demo帶」這種感覺吧。

我也認為台灣需要跟國際更多的交流,包含人民、文化、經濟,這才不會讓我們自己被困在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境地。在判斷這件事是不是浪費公帑之前,50個人要承擔的也不是太誇張的金額,不如我們先相信政府一次,看看成效再談。(責任編輯:林子鈞)

陳良基去矽谷,才知道原來自己的研究超有價值

(中央社記者黃雅娟台北15日電)科技部長陳良基想把博士生送到矽谷,這位「本土博士」回憶自己走進矽谷,發現全世界最好的研究室在鑽研他的論文,原來技術真的可以創造價值,他的研究從此撞擊出新方向。

科技部長陳良基2月8日新上任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博士生送到矽谷,「希望以科學人才奠基以連結未來世界」;台灣每年畢業博士生約有5000多人,預計今年先派50人去歷練,到美國矽谷進行半年或一年時間的駐點培訓,讓他們學會擁抱失敗和接受失敗。

面對外界不少質疑聲浪,陳良基今天接受專訪時回憶,自己身為「本土博士」進駐矽谷短短一年,走進擁有8個諾貝爾獎得主的貝爾研究室(Bell Lab.)的第一天,就有人對他說,「我們正在讀你的論文」。當時,AT&T正在想辦法引進陳良基的技術,導入影像電話的新領域。

他發現,自己不服輸的精神,期待讓世界尊重,激發出他的潛能。「當你發現全世界最好的研究室在使用我們的研究時,原來技術真的可以創造價值。」而他回國後,研究的方向大幅改變,就是受到矽谷正面影響的最好證明。

這些去矽谷的博士生,很有可能成為台灣未來的科技棟樑

陳良基說,從他自己的經驗到網路上有許多人現身說法,他認為撞擊過後想法會完全改變。台灣每年有那麼多的碩博士生,「總要有人真正到跑道上去跑」,培養一些人來衝刺科技。

他估計,每個博士生出國一年需要新台幣150萬元,上任一個多月以來,已經獲得矽谷提供名額遠超過目標值,包括著名國際大廠和新創團隊;今年經費已經到位,送博士生到矽谷的錢真的不多,但是「有一些種子就夠了」。

有關日前台南女中黃琬婷申請台大遭拒,美國名校卻搶著要,引發各界熱議。陳良基談到,人才要有舞台、要多磨練才會變成人才,透過這次事件,學校應該要思考「學生需要什麼」,學生有沒有因為學校的培育而變得更強?沒有外來的刺激,現有體制可能會覺得為什麼要改變。

陳良基說,就跟科技產業一樣,必須找出正向的回饋。當舊的科技大家都會做的時候,價值已經降低,需要找出新的技術來取代。一旦有外力的刺激,學習的過程逼著大家改變,年輕人和產業都有機會能夠繼續往前進,台灣就能找到新的價值。10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