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耗資 50 億的新總部即將開張,這裡有 35 個事你可能感興趣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蘋果新總部Apple Park即將在今年四月正式開放給員工使用。Apple Park建造位址曾是賈伯斯 12 歲時第一份暑期實習工作的地方,外型設計靈感也是來自賈伯斯的童年印象,這份賈伯斯留給蘋果員工最後的禮物,還有哪些設計細節呢?(責任編輯:曾宜婷)

作者/謝若含、周韶宏

賈伯斯發佈的最後一個產品,在推遲了兩年後終於要上市了。

2011 年 6 月 7 日,賈伯斯站在庫比蒂諾市政廳的一場會議上,發表演講闡述了蘋果要建設新總部的設想。這座大樓被描述為「像一座降落在地表的太空船」。它由賈伯斯親自參與設計和推進。

你能從當時的視頻中看到,那時候的賈伯斯已經瘦骨嶙峋、聲音沙啞。這也成了他最後一次公開演講。不到四個月(10 月 5 日),他便離世。

5 年半之後,蘋果在本週四公佈了這個賈伯斯最後的「新產品」——新總部大樓被命名為 Apple Park,將於今年 4 月正式投入使用

為了紀念創始人,建築中有一棟用於舉辦活動的建築直接被命名為「史蒂夫· 賈伯斯禮堂」。

作為公司總部,這個建築大得非同尋常、也貴得非同尋常。同時它還是 1997 年之後蘋果第一次公開發佈後未能如期上市的「產品」。第二個大概是去年發佈的 AirPods 耳機。

至於延期的原因,和蘋果建造這座總部的方法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我們梳理了 Apple Park 的 35 個事實,帶你瞭解這樁龐然大物的細節,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這是地球上最貴的公司總部

  1. Apple Park 是一個巨大的圓環。

圓環中庭是廣場。建築一共佔據了 70.8 萬平方米。建築只有四層,總建築面積 26 萬平方米,可以容納 1.2 萬名員工。

這個面積有多大呢?Mac Observer 的作者 John Martellaro 將它和五角大樓以及其它一些別的東西比了一下。

從上到下:豪華遊輪;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海軍 MZ-3A 空艇;二戰期間的戰列艦;帝國大廈;超級油輪。
  1. 根據最初計畫,新總部沒有這麼大。

2006 年,在蘋果新總部大廈的構想階段,蘋果買下了 20 萬平方米土地——惠普老園區的一部分。但到了 2010,惠普決定完全搬走,於是蘋果又買下 40 萬平方米土地。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大圓環。

  1. 這裡曾經是賈伯斯第一次工作的地方。

整個新蘋果園區原本是惠普公司的辦公大樓舊址。說起來,賈伯斯 12 歲時的第一份暑期實習工作就在這裡。

2014 年 2 月,蘋果把原本的 24 棟惠普大樓全部炸掉,使得建造面積一下子變大為現在的 280 萬平方英尺。

  1. 位置就在老園區隔壁。

蘋果現有總部從 1993 年就投入使用,1997 年更改門牌號為 「無限迴圈路 1 號」。Infinite Loop 是真實的路名,正門那幢建築的門牌號就是 1 Infinite Loop。因為整塊地是蘋果的,所以蘋果公司員工自己投票決定了這個路名。類似的,硬碟公司希捷的總部有條路叫 100 Disk Drive。

新的 Apple Park 位於現有蘋果總部隔壁 1 公里處,路牌是「普魯內裡德奇大道 19111 號」(19111 Pruneridge Avenue)。不確定未來門牌號是否會像老總部一樣更改。

  1. 土地的利用率比老園區要高得多。

事實上新總部裡,被建築佔據的土地面積比現有總部還要小,但有更大的辦公用面積。

這是因為蘋果將大部分停車場放在了地下。所以儘管可以停放的車更多了,但地面上看到的車卻少了。

  1. 整個園區造價大約在 50 億美元。

2013 年彭博社披露的數字是 50 億美元。現任 CEO 蒂姆·庫克在一次電視訪問中被問到這個數字時的回答是差不多。

路透社援引一位元前建築經理掌握的資訊,僅僅主樓的內部裝修就花掉了 10 億美元。

這是全世界最貴的公司總部了,作為對比,紐約新世貿中心群樓造價 39 億美元;保時捷北美新總部 2015 年落成,造價 1 億美元。50 億美元相當於阿里巴巴或 Facebook 半年的利潤總額。這筆錢不到蘋果 2016 年第四季度利潤的 1/3。

設計由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和知名設計師 Norman Foster 完成

  1. 設計團隊有「外腦」,但還是賈伯斯和蘋果主導。

Apple Park 是賈伯斯、Jony Ive 帶領的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和建築設計事務所 Foster + Partner 合作的結果。

Norman Foster 一直以來和蘋果關係密切,最新版的 Apple Store 零售店也是他參與的成果。

Ive 曾參與了蘋果絕大多數的產品設計,在新大樓的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甚至包括為大樓設計椅子和桌子。

  1. Apple Park 的設計靈感,或者說理想,來自賈伯斯的童年印象。

長得像太空船一樣的外形,曲面玻璃、樓層不能過高、足夠多的綠色…這些都是賈伯斯的要求。

賈伯斯的少年記憶也和這座建築有著一些淵源。離賈伯斯家不遠處就是史丹佛大學。這裡的校園中心 Main Quad 有著他理想的設計項目,騰出一片空地,容納羅丹雕塑、胡夫塔等歷史建築。賈伯斯曾在這裡對畢業生做過一次演講。「follow your heart」便出自於此。

  1. 具體設計參考了倫敦城市廣場。

Foster 帶領 70 多人的設計團隊參與了蘋果大樓的設計,參照倫敦市廣場的環形結構:建築按照環形走向排布,中間留出空地,既可以讓建築足夠緊湊,也能騰出足夠大的空地面積。

  1. 同時這也是 Foster 非常擅長的巨型建築設計。

Foster 曾說建築一定要「夠大」。在他過往的作品當中,北京首都航站樓 T3、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都是極為龐大的建築。

2014 年,Foster 在接受 Architectural Record 的採訪時提到對大型建築的偏愛在於它們其實更加經濟,整體設計的大型建築能明顯節約不少外部牆體材料。

此外,在大型建築的設計當中,結構的設計上能夠更加有趣一些。你會看到福斯特在不同大型建築上動用的心思,比如博物館的小黃瓜結構或是倫敦市政大廳那個傾斜的橢圓。

  1. 除了飛船主樓,Apple Park 還有一系列周邊設施。

巨大的圓環之外,Apple 還有為員工提供的餐廳、健身中心和停車場。和上一代蘋果大樓一樣,上萬名員工在園區內主要去一個餐廳吃飯。

這間餐廳有 5500 平方米,如果遵照蘋果目前的處理方法,廚師和服務員全部將是蘋果自己的員工,不會像大多數公司一樣外包出去。

圓環中間的空地還有一個可容納 1000 人的禮堂,這是一個單獨的建築。就是用賈伯斯名字命名的那個。

蘋果的餐廳

另外在圓環外部還有一個 200 平方米的「遊客中心」,其中有一個咖啡館,以及一個可以買到紀念品的 Apple Store。單獨出來的建築還有停車場、研發中心以及運動場。

這是一個延期了兩年的新產品

  1. Apple Park 最初計畫 2015 年完工。

2006 年,賈伯斯向庫比蒂諾市議會宣佈蘋果已收購九座相鄰的建築,用於興建第二個總部。

2011 年,蘋果向庫比蒂諾市政府提出申請,賈伯斯參加市政討論會。

2013 年,新總部項目被政府批准。

2013 年,動工日期往後推遲一年,計畫到 2016 年完工。

2016 年,蘋果再次推遲開放日期到「2017 年春天」。

2017 年,確定於 4 月份入駐。

  1. 建造的過程,歷時近 4 年。

2013 年的 11 月 20 日,也就是賈伯斯逝世後兩年,蘋果獲得了一套完整的建築許可。

2014 年,開始動工。在兩周之後,中央環形進展迅猛,高速公路邊的停車場開始建設。Apple Insider 記錄下了建設之初的進展,能看出建築物的環狀設計,以及賈伯斯禮堂的雛形。

2015 年 6 月,蘋果更換了建築承包商。

由於建築承包商 Skanska 和 DPR 工期的延誤以及大量的成本上升,蘋果解除了和他們的合作關係。當時 Skanska公司已經完成了蘋果新「飛船」總部主體建築和頂部的建造工作,這次的挫折將讓這家瑞典公司損失約 8 億美元,也使得蘋果的建設進度落後了近一年時間。

之後蘋果更換的新的承包商,是來自矽谷的 Rudolph & Sletten Inc. 以及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 Holder Construction 公司。

2016 年開始,蘋果總部大樓的建設進度開始加快。網紅播主 Matthew Roberts 從這年 3 月開始,每個月都遙控無人機飛到蘋果位於庫比蒂諾市的施工地,錄製一段航拍視頻放到 YouTube 上。

去年 3 月,包括禮堂、運動中心在內的主體建築基本完成,但還沒有封頂,只有少部分開始鋪設太陽能板。

到了 8 月,已經開始鋪設曲面玻璃,停車場、健身中心、禮堂、研發中心等外部建築也基本封頂。

去年 10 月,從他所拍攝的視頻來看,主樓還差最後一塊區域等待封頂,房頂上鋪設太陽能板的工程已經完成了 40%。園區內的景觀設計工程也已經開始,第一批植物已經被移植過來,占地十萬平方英尺的健身中心也仍然在建。

今年 2 月,太陽能電池板已經鋪設了 70%,大部分的玻璃也裝了上去,和一年前比差別明顯。不過中庭還是有點混亂,也不平整,佈滿了施工機器和泥。

建造的過程,就像是造 iPhone 一樣

蘋果在對待追求產品細節上的極致同樣保留到了這座大樓的設計上。

路透社今年找了 20 位為這座大樓工作的現任或前任員工,拿到一些有趣的細節。按照這些員工的說法,蘋果把 Apple Campus 2 看作一台巨大的 iPhone——從管道、玻璃到電梯到按鈕,都遵照了硬體設計那樣的嚴苛標準。

  1. 屋頂從沙漠運來。

為了紀念賈伯斯,蘋果將新園區中的禮堂命名為賈伯斯禮堂( Steve Jobs Theater)。這個能夠容納 1000 人的大禮堂將成為未來蘋果的產品發佈中心。過去蘋果租用過最大的格雷厄姆市政禮堂能容納 7000 人,但即使是蘋果開發者大會這樣級別的活動也無法坐滿整個禮堂。

不過禮堂最大的亮點是它的屋頂,它也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無支撐結構的碳纖材質屋頂,由 44 片扇形結構組成,需要先在迪拜的沙漠裡進行組裝測試之後再運回美國,總重量達到 80 噸。

  1. 看不到的東西也需要精心對待。

比如天花板內側——只有維修工才可能看到的那一側——也需要像外側一樣打磨。賈伯斯生前常說好木匠不會在傢俱靠牆那側用爛木頭。

  1. 光是蘋果提供給承包商對木頭使用的指導手冊就長達 30 頁。
  1. 蘋果還在建築的設計上參考了自家產品。

德國建築師 de la Torre 說,蘋果要求電梯的按鈕看上長得就像是手機的 Home button 鍵。蘋果高管認為 Home 鍵是一種理想尺寸、一種標準,是經歷了多年實驗的設計。

  1. 蘋果認為門不能有門檻。

一位前建築經理解釋說,這是因為如果員工步入大樓時因為門檻改變步態,他們會因此從工作中分心。

  1. 會議室門把手設計,蘋果讓承包商返工了一年半時間。等到完成的時候,對方的負責人都離職了。
  1. 消防局為了消防標示開了 15 次會。

蘋果因為嫌棄原本通用的消防標誌太醜,將大廈內所有標誌重新設計,讓它們看起來既實用又能夠符合簡約的美學理念。但每個標示的設計必須獲得消防部批准才行。原聖克拉拉縣消防局副局長 Dirk Mattern 與蘋果開了 15 次會,他說 「我從來沒在消防標誌上花費過這麼多時間。」

  1. 最終交付的時候,連指紋都不能留下。

負責漆面的承包商 District Council 16 稱工人在最終交付建築時不能留下指紋,所以工人都得戴著手套施工。

整棟樓最有挑戰的是——玻璃

  1. 採用世界最大的曲面玻璃。

蘋果大樓的整個圓形外牆全部使用了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曲面玻璃。這些玻璃來自蘋果公司的長期合作夥伴德國 Sedak 公司。

  1. 最重的單塊玻璃,達到了 3 噸。

整座大樓需要使用 3100 塊這樣的單體玻璃,其中最重的一塊玻璃有 3 噸重。

總共四層樓全部都採用這樣的結構,周長超過了 1.6 公里。

蘋果大樓外部的每塊曲面玻璃都相當大,有 14 米長和 3 米高。大樓內側面向中心廣場的玻璃長度為 11 米。

  1. 玻璃尺寸的誤差不能超過 0.88 毫米。

要把這些大玻璃改造成為曲面的形狀要經過一個複雜的過程,首先它們需要由兩塊玻璃壓層組合,之後在 600 攝氏度的高溫下進行處理。然後通過冷風降溫,最後再放到 130 攝氏度的蒸壓釜中加熱成曲面。

蘋果對建築公差也有極為嚴苛的要求,玻璃的尺寸精度比目前國際上品質最高的玻璃(實際尺寸與表示尺寸的誤差為1/8英寸)還高,誤差不超過1/32英寸(約0.88 毫米)。

玻璃本身就增加了施工難度,但蘋果還要求,不能有任何通風口或者管道被反射在玻璃上影響觀感。

  1. 儘管大,但是玻璃竟然可以移動。

根據 Foster 的描述,總部大樓還將有一些四層樓高的玻璃可以向門一樣滑開。目前在蘋果三藩市聯合廣場的蘋果店當中,已經有了巨型可移動的玻璃門(6 x 12.8 米)。蘋果總部大樓中的玻璃將是它的兩倍高。

  1. 最後,為什麼要用大面積玻璃?

除了和賈伯斯有關,這也是 Ive 個人的喜好。Ive 偏愛用玻璃做設計,他目前的辦公室就是一間四面只有玻璃的獨立空間。

環保,環保,環保

  1. 整座大樓的頂部鋪設了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量 17 兆瓦特。

蘋果計畫建築內所有的電力都來自太陽能發電。剩餘的電能還能作為備用能源,或者對外出售。

  1. 生活用水也可以迴圈使用。

蘋果投入 1750 萬美元,用於建設連接鄰近的桑尼維爾地區和本地增壓泵設施,管道一共長 4054 米。巨大的迴圈水處理系統,將非飲用水過濾為再生水,為園區內的園林設施服務。這些迴圈水還能供給庫比蒂諾的城市居民,總水量占到當地城市迴圈水量的四分之一。

  1. 採用自然通風,每年 9 個月不用空調。

Apple Park 也竭盡所能地使用自然風通風,可以打開的巨型玻璃門便為此準備。蘋果稱一年中的 9 個月裡都不用使用冷氣或暖氣。

同樣的設計理念也被用在三藩市市區的聯合廣場蘋果店裡,它前後各有一對巨大玻璃門,在天冷時會關上保暖,天熱時開著通風。

  1. 聘請史丹佛園藝師調整園區生態。

為了創造出園內生態系統,蘋果請了史丹佛樹藝師 Dave Muffly,引入 309 種植物。園區內的植被覆蓋率達到 80%,共有 7000 株樹木覆蓋在正中的中央公園上。

  1. 樹不只用於觀賞,還是餐廳食材來源。

蘋果園區裡主要的植被是橡樹。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能吃的果樹,比如蘋果樹、杏樹橄欖樹、柿子樹、李子樹和櫻桃。它們中的一部分將用來供應給蘋果的餐廳。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蘋果公司的名字,橡樹以外種植最多的便是蘋果樹。

  1. 為內部通勤準備了 1000 輛自行車。

為了方便內部移動,蘋果在園區內為員工提供了 1000 輛自行車。這個大圓環像個大型體育場,所以中央公園也非常適合當做跑步場所。

  1. 內外交通系統都花了很多心思。

不像蘋果老園區那樣在外部停滿了員工的車輛,新園區有一個兩層的地下車庫,包含 2000 個車位。

交通系統也延伸到了圓環之外,蘋果增加了 20% 的通勤設施,比如短途巴士。將會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員工能夠因此受益,可以不用自己開車上班。

如果真的要開車,進入園區的方法是鑽進地下隧道,這裡直通 Apple Park 的地下停車場。

這是一幢驚人的建築,但也有批評的聲音

  1. Apple Park 公佈之初就引來質疑。

對於新園區的批評,主要集中在 Foster 設計理念的「大」上。《紐約客》的建築專欄作家就批評說這種巨大的建築脫離了人類的規模,畢竟建築本身是一種工具,蘋果的設計就是「21 世紀的五角大樓」。

雖然市政廳批准了這項目,但也有當地居民擔心這座總部會變成庫比蒂諾的「泰姬陵」——眾多果粉湧入「朝聖」,給交通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直到今天批評的聲音也還沒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教授 Louise Mozingo 認為,巨大的環形建築聯通到中心大樓上的設計,一定程度上會讓室內通行造成困難。這麼做完全沒有提高空間利用率。

環保、綠植、各種精巧的設計,Apple Park 確實是個公園,但這不能掩飾它為象徵意義而追求的規模。

  1. 蘋果設計團隊手上的事可能太多了點。

Ive 的工業設計團隊主導了過去 20 年所有的蘋果硬體產品設計。

這個團隊出名的小,只有 20 人出頭,卻負責了蘋果所有產品線的工業設計。相比之下三星電子有 1600 個工業設計師。

同時蘋果工業設計團隊也相當穩定,從 1996 年至今的 20 年裡,一共有 7 人離開,當中 4 人因為死亡。

但是,現在除了手機、手錶、平板、電腦四大產品線之外,他們需要操心的事更多了:汽車、Apple Store、Apple Park ……甚至還出了一本賣幾千塊的設計書、新一代蘋果店裡的各種設計(包括用來種樹的花盆)。

Apple Park 當然不是這些設計師的主要工作,但從施工方回饋的細節來看,每兩周的全員腦暴會上他們大概也沒少討論自己未來的辦公室吧。

已經有比較可靠的消息稱去年年底的多款 Mac 電腦未能更新或者妥協,就是因為得不到足夠的設計資源支持。

不知道搬進新總部之後,Ive 是不是能多點時間做產品。

延伸閱讀

【辦公室開箱文】蘋果新總部「Apple Park」完工,這是賈伯斯留給蘋果的最後一個禮物
Apple Pay 要登台了!iPhone6 以下的先說聲抱歉,你們不能用!
【中國就是天堂】在硬體的聖城麥加蓋教堂,Apple 在中國深圳蓋重要研發中心

(本文經原作者謝若含、周韶宏授權轉載,並同意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蘋果耗資 50 億的新總部即將開張,這裡有 35 個事你可能感興趣〉。首圖來源:截自CNNMoney Youtube